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新疆曲子:多民族音乐艺术的融合——《新疆曲子研究》序

※发布时间:2016-10-19 9:58:2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清代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把其原住地的曲艺样式——曲子带入新疆,以丰富自己的文娱生活,几百年间经过与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的融合,逐渐形成有独自特点的新疆曲子,成为汉族和回族、锡伯族等民众喜好的文艺样式。

  新疆、甘肃几位文化学者,经过若干年的艰苦调查和研究著述,完成了一部有关新疆曲子的课题,嘱我写篇序。我一直对新疆情有独钟,长期关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为新疆东西方大陆桥的文化特性着迷,写过几篇学术论文和游记散文,虽对曲子不甚了了,仍慨然应允说几句题外话。

  新疆令我着迷的是她雄奇瑰丽的自然山川,是她深邃丰厚的历史文化,更是她独特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汇情形。新疆不是我国唯一多民族共居的地方,同样的省区也还有云南、贵州等,但那些省区来源于古氐、羌民族而确立定居格局较早,唯独新疆地域里生活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更替轮换。我们知道,在西域先后生活过的民族或国家至少有匈奴、月氏、楼兰、乌孙、于阗、疏勒、龟兹、大宛、车师、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汉族等等。其中的匈奴后来消亡了,月氏西迁到阿富汗,而楼兰、乌孙、于阗、疏勒、龟兹、大宛、车师、鄯善等属于汉代西域36国的众多小国大都成为佛教国家,后来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回纥信奉伊斯兰教,逐渐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族。汉族也是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后即开始在今天的库尔勒、轮台一带屯田,以后历代屯田移民不断,直至清代达到高潮。

  清代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把其原住地的曲艺样式——曲子带入新疆,以丰富自己的文娱生活,几百年间经过与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的融合,逐渐形成有独自特点的新疆曲子,成为汉族和回族、锡伯族等民众喜好的文艺样式。迄今为止,对于新疆曲子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社会调查与整理研究,本项目的完成,成为填补空白之作。

  曲子盛行于明中叶,原系单支曲牌的小曲传唱,遍布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明人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编-顾曲杂言-时尚小令》里专门记录了当时小曲传唱的盛事,说是明朝立国百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泥捏人]、[鞋打褂]、[熬鬏髻]、[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等小曲,明中叶以后,又流行[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挂枝儿]、[打枣竿]之类,不分南北贵贱,不问男女老少,人人喜欢听喜欢唱,“举世传诵,沁人心腑”。此类俗曲传唱,到清代在各地逐渐发展演变出不同的曲种,诸如鼓词、弹词、道情、琴书、莲花落、子弟书、八角鼓、时调小曲等等,结合当时红火繁盛的祭祀神诞、庙会社火、年节喜庆、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在民间祗应坐场堂会、彩扮走场,长期广占鳌头、盛演不衰,成为封建社会晚期民俗中国的代表性征象。

  本书为我们详细描绘了汉族移民把各地曲子带入新疆的过程,告诉我们天津时调、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单弦(牌子曲)、蹦蹦、太平歌词、河南坠子、陕西曲子、陇东道情、甘肃曲子、兰州鼓子、河州莲花落、青海赋子(平弦、越弦)、陕甘宁青的民间歌曲(包括花儿)、时令小调等等,是怎样伴随着移民的流动,经由甘肃逐渐传入新疆的,又是怎样吸收了当地的多元文化因素,受到新疆汉语方言声韵的影响,融合了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逐渐凝结成自己的个性特色,蜕变为新曲种的。著述还认真剖析了新疆曲子的音乐形态、曲调的多元构成、曲词的韵律规则及语言表达方式、演唱及表演形式等,自然,曲目内容和曲班经营也在视野之中。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详细了解新疆曲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而且能看出一部汉语方言曲调的传播演变史和地方化史,这是民俗文化衍生的生动例证材料。

  又一种地域艺术有了自己的发展史类著作,增加了时下国泰民安、盛世修史背景下的文化积累成分,于时代于民族于历史都有助益,对撰述者来说不是最好的酬答么?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Email: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