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中国盆景艺术鉴赏论文

※发布时间:2017-6-19 15:53: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盆景是活的艺术品,具有现实的时空与艺术的时空的审美二 重性。其审美价值会随着日积月累的再加工而发生变化。中国盆 景艺术的美可以从“美在物理,美在创造,美在奇丑,美在意 境”这四个方面着手探讨;欣赏中国盆景的具体过程,可以概括 为“观”、“品”、“悟”三个阶段,其中包含了在感受盆景艺术作 品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观赏者所产生的联想、想象、移情、思维 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盆景的艺术审 美欣赏活动。而要求得这种理想的欣赏效果,在鉴赏中国盆景艺 术作品时,观赏者(审美主体)理应做到“穷形尽相”、“澄怀味 象”、“好句频读”。由于中国盆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古 代诗话、画论及造园艺术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因 此,欣赏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

  盆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 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小型树木花草、山石水土等物质衬 料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在盆盎里,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 现出名山大川及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

  中国盆景虽有树木和水石之分,但无论什么盆景都离不开有 生命的植物,否则就会缺乏生机,而失去盆景的本意,因此,盆 景是一种活的艺术品,其中的植物日新月异。它在初步完成立意 构图后,其审美价值还会随日积月累的再加工而发生变化。

  盆景是一种特殊的园林艺术,有比园林更多的观赏角度和高 度,可以随观赏者移动而连续出现各种观赏画面。因此,创作者 必须使盆景从各个观赏角度看去都连贯统一(彩图15)。

  中国盆景可供创作者经营的空间虽然十分有限,但它常用象 征的手段,“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在方寸盆中再 现出无垠的自然和浩渺的,具备现实的空间与艺术的空间的 审美二重性;同时,盆景的景色、画面较少受自然变化规律约 束,可通过技术和艺术手段表现出与节令相反的景色,因而又具 有现实的时间与艺术的时间的二重性。中国盆景艺术所具有的这 种时间与空间的审美二重性,极大地丰富了盆景美感,是鉴赏者 透过小小盆景获取无穷情趣的不尽源泉。

  中国盆景艺术作品美在何处?这是一个很难概括、很难回答 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中国盆景主要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自然材料为创作素 材,这些自然物质本身的审美属性直接参与盆景美的构成,影响 着盆景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中国盆景在创作时十分讲究材料 的选择,无论是树木还是山石,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山石以 “透、漏、瘦、绉”为上品;树木并非都能人盆入画,便出现了 “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等说法,这间 接地表明了中国盆景对植物材料的选择有一个较一致的标准,传 统上讲风韵、重姿态,并喜欢将花木人格化。

  中国盆景艺术不仅注重物质材料本身的自然审美特性,在经 营布局时也讲究遵循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即所谓自然之理。例 如,自然界的各种景物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创作或 品评盆景作品时,各种材料、配件之间是否符合这种自然的比例 就成为一项重要标准。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在盆景造 型时,只有处理好各种景物的比例,才能使作品合乎自然情理, 表现出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中国盆景进行透视处理,讲究疏 密得当,虚实相生,有露有藏……,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界中固有 的节奏和脉动引到盆景中来,使作品给人以真正的自然美的享 受。

  (2)美在创造中国盆景虽然造化,以自然为蓝本,却 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 趣,艺术地再现自然。它所显示的美,是一种创造的美。 什么是创造的美,或美的创造呢?黑格尔曾用一个十分浅显 的例子来说明。他说:

  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 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 的结果。

  创造的美是通过创造物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并且创造者在 对这创造物的观照中欣赏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美。

  单独的一株花木,一块顽石,一丛小草,也可能是美的,但 那只是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存在物本身所呈现的美。当人们将这 些东西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规律,通过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创造性劳动,创造了盆景艺术作品时,也便创造了美。在这创造 中,不仅引起树木、山石等自然物的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这些自 然物中寄寓着创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这样,通过刨造性 劳动所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是上的享受。 所以,盆景艺术的创作过程,即是大自然的美的再现,又是人的 本质力量和审美理想的实现。是一种创造的美,或者说,是一种 美的创造(彩图16)。

  (3)美在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它们不 仅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的美学命题,也是中国盆景艺术美学的 中心内容。中国盆景艺术,历来与诗画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将 具有诗情画意看作是盆景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因此, 中国盆景对意境的追求,不仅与诗画、音乐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时空观也必然与诗画相仿佛,具有独特的时空意识。在盆景布 局时,不仅使用了流动的无灭点的透视,而且,制作时还常常通 过主与次、疏与密、聚与散、虚与实、曲与直、大与小、高与 低、俯与仰、粗与细、形与神等对比与夸张的手法,使人们能够 从方寸盆中,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身上,“仰观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盆植数竿,便生渭川之想”(《考磐余录》)。从一 件小小的盆景作品中,领略无限的艺术意境,进而窥见整个宇 宙、历史和人生的奥秘。

  具体说,在山石盆景中,石头的大小、高低、远近的处理, 既要有一定结构,又要错落有致,有藏有露,藏露结合,使人在 数蜂之间产生群山起伏,延绵不断之感。如留适当空白,水中置 以小船白帆,并于群峰之中设置几许楼台亭阁,更能达到群峰浩 瀚,白帆点点,“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审美效果,意境显得 开阔而深远。就树桩盆景来说,树枝树干的处理也要有藏有露, 藏露结合,方显出枝茂林深。古人云:“石本顽,树活贝则灵。”处 理好石头的点缀,对树桩盆景意境的深远与否,有极大关系。或 石藏树中,或树隐石内。高山耸秀,苍茫葱郁,若隐若现,深不 可测,给人一种真山真水的感觉。

  除此之外,中国盆景艺术还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来创造 意境。如借助自然材料本身的象征寓意表现盆景意境;运用巧妙 的构思和完美的构图形式创造意境;借助作品题名和诗词题咏突 出、深化作品意境;甚至在陈设盆景时,还利用周围烘托作 品意境。

  在盆景创作时,还常用一些小配件来引伸、渲染作品意境。 例如,在有“开阔水面”的水盆里,若于空旷之处摆上一面白 帆,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情便从中来;若在盆中的一枝杏 花上,放上一二只毛绒小鸟,又可刨造“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 境;而在山水盆景中设置一座小桥,“构筑”一间茅舍,那么, 你是否又会领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 意呢!

  (4)美在奇丑以奇丑为美,这也是鉴赏中国盆景艺术时常 用的一项特殊审美标准。无论是树木盆景,还是水石盆景,美在 奇丑,自古皆然。就树桩盆景来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早 就提到古人在梅桩的审美上“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奇为美, 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清代光绪年问,苏州著名盆 景艺术家胡焕章制作的盆景,风格,多取山中老而不枯的梅 树,截取根部一段,用刀凿雕琢树身,使之形枯而树不死,“古 拙苍老”反成了悉心追求的审美特性之一。

  再如山石的审美,传说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芾,见一奇丑无比 的巨石,欣喜若狂,连忙具衣冠而拜,呼为石兄。这则趣事告诉 我们,石峰之美,正在于它的奇丑。古人在评价时曾用“透、 瘦、绉、漏、清、丑、顽、拙”八个字作为山石的审美标准,这 岂不是美丑吗?其实所谓美,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问所建立 起来的一种特殊关系的表现,审美对象的意义视这种关系而定。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关系,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 同的意义。自然物的美与丑是相对的,石之美丑也是如此。盆中 之石,目的不在用,而在供人观赏。人们不仅不会把它们看成可 供实用的器皿,也不将它们作简单的比拟,而是按照各自的石 性,作艺术的造型,以表现人的审美情趣。这样,表面的丑,就 为艺术的美了。

  在这里,透,显出玲珑多孔,耳聪目明的意态;瘦,显示棱 角分明,不屈不阿的风骨;绉,呈现起伏多变,丰姿绰约的情 韵;漏,透露关窍相连,血脉相通的活力;清者,阴柔;顽者, 阳壮;丑者,奇突;拙者,浑朴。可以说,无不表现出独特的审 美意境。

  鉴赏盆景是一种以盆景为基础的艺术审美活动。中国盆景虽 然是以植物、山石等材料为创作素材,但它作为一种艺术品,展 示在观赏者面前的并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物质景观,而是蕴含着深 邃幽远的文化艺术内涵,寄寓着创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高深的 人生。欣赏者要领略中国盆景艺术作品的这种艺术境界,需 要通过相应的欣赏过程,我们不妨将其分为观、品、悟三个阶 段。

  (1)观盆景创作首先是以树木花草、石、水、泥土等特殊 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因此,欣赏盆景艺术也首 先要有充分的感受。“观”,作为盆景欣赏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 为欣赏主体对盆景作品中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直觉)把握。很 显然,在这一阶段,盆中之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以其实在的 形式特性(如各盆景材料的形状、色彩、线条、质地,甚至花草 的芳香、“瀑布”的乐音等等),向观赏者传递着某种审美信息。 盆景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盆中的树木、山石、小摆件等均 是具体实在的审美要素,因此,欣赏盆景时主要需要人们的视知 觉参与。但是,盆景又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其花木的香味就还 需要嗅觉的参与。有些现代盆景还将石料、音乐结合起来,制成 “音乐盆景”,欣赏时自然涉及到听觉。可是,盆景欣赏的第一阶 段名日“观”,其实它不能等同于绘画等视觉艺术的纯视觉感官, 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完形。这是由盆景的特殊结构决定的,盆 景的多层结构需要诸知觉功能(视、听、嗅、触等)的综合运用 及心理通感。

  对于盆景欣赏的“观”,一般欣赏者都能达到,但不少欣赏 者也可能就停止于这一步。对盐景艺术的审美欣赏,还有待于进 一步深化,从而进入盆景欣赏的第二个阶段——“品”。

  (2)品如果说“观”主要是按盆中之景来理解作品的话, “品”则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 运用联想、想象、移情、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作品景 象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在盆景欣赏中,联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具有生成新 形象的功能,从而可以极大地丰富盆景景象的美感意义。联想, 最常出现的是在物与物的相似性的类比中生成形象,在物与事、 物与人的接近性联系中深化对象,使盆中景物显示出新的境界和 新的意趣。

  中国的盆景艺术,以富有诗情画意而著称于世,具有自然写 意主义的民族风格。盆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很大程度 上是作为人的某种品格和的象征而吸引着人们的,只要细细 品味差不多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深意的象征性形象。中国盆景艺 术的这一特质,要求它的欣赏者具有诗人一样的想象力。从某种 意义上讲,观者的想象力越丰富,获得的审美意象越深刻,艺术 享受就越崇高。对于中国盆景这种极富象征意蕴的艺术,欣赏者 要是没有一定的想象力,是难以欣赏到它的韵味的。 诚然,盆景欣赏中的优美联想与想象只能正的优秀的盆 景创作活动所诱发,并作为艺术效果的一种而艺术创造 的价值。因此,诱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乃是盆景作者高超技艺 的过硬表现,说明他有能力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来参与艺术美的 再创造。

  (3)悟盆景欣赏之“观”,是以盆景为主,整个心理活动 表现出一种相对被动状态;盆景欣赏之“品”,以欣赏者为主, 整个心理活动表现了一种相对主动状态。盆景欣赏达到“品”的 阶段,对一般的欣赏者来说也基本完成了,但尚未到达盆景欣赏 的最高境界。相对于前两个阶段的“观”和“品”,盆景欣赏的 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悟”。如果说盆景欣赏中的“观”和“品” 是,是想象,是体验,是移情,是欣赏者神游于盆中的美好 景色里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那么,欣赏中的“悟”,则是理 解,是思索,是了悟,是欣赏者从般的神游中过来,而 沉入一种回忆,一种探求,在品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 考,以获得对盆景意义的深层的把握。这一点,亦是由盆景 艺术本身所决定的。中国盆景艺术讲究“小中见大”,它不仅将 大自然中的优美景色浓缩于方寸盆中,使观者能够“不下堂 筵”,而“坐穷泉壑”,而且,在优美的景色、深远的艺术境界的 背后,还蕴藏着内在的。使得欣赏者能够从小空间进到大空 间,突破有限,通向无限,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产生一 种富有哲的感受和,引导鉴赏者达到盆景艺术所追求的 最高境界。

  以上,为了剖析盆景欣赏的过程,将其分为观、品、悟三个 阶段。可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三者的区别并不会这样明显,而 也有可能是边观边品边悟,三者合一的,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界 限。

  盆景欣赏的前提是盆景,作品本身的优劣直接制约着欣赏活 动的成败。欣赏盆景,首要的一条就是盆景本身必须有景可赏, 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才会吸引观者将自己的心理活动 指向并集中于盆景作品。古人“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 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蕙风词话》卷一)这值得盆 景欣赏者借鉴。只有那些“意境绝佳”的盆景作品,才更耐人寻 味,趣味无穷。

  由于盆景欣赏的效果是盆景与观者双向交会的结果,因此, 除了上述这一点,欣赏者本人的素质也很重要。由于他(她)在 欣赏过程具有主体性作用,欣赏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便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欣赏的效果。中国盆景艺术源远流长,其产生和 发展深受中国古代诗话、画论及造园艺术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民 族文化根基。对于这样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欣赏者本人假 若缺乏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欣赏时不能够调动各种文化知识和 审美经验,是难以较好地理解和把握盆景的意味的。如果欣赏不 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盆景艺术,还应当在历史主义的 审美原则指导下,调动有关的民族知识和历史知识,把它们和特 定的盆景艺术创作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理解,这才有较为深入 的审美效果。

  在具体欣赏时,“观”的阶段要“穷形尽相”,体察人微,方 可在各种感受的互相融合中产生丰富激烈的情感活动,使美感得 到。在“品”的阶段,则要求“澄怀味象”,这里的“味 象”,对盆景欣赏来说,就是指品味盆中景象,是欣赏者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运用联想、想象、移 情、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盆中之景,领略、开拓盆景 意境的过程,此如上文所述。而此处的“澄怀”,即澄彻胸怀, 摒尽,则是欣赏盆景前理应做到的心理上的准备。

  盆景是一种特殊的园林艺术,欣赏时也与园林有不同之处。 园林再小,欣赏者总是身I艋其境地游览的。可盆景再大欣赏者也 只能身在其外,这就更需要欣赏者“心入其中”了。欣赏者只有 去除~切的俗念,于一切功利得失考虑之上,保持一种 “虚以待物”的——审美的,才能在审美主体与盆景之 间建立一种审美关系,才能产生美感。要不然,“便赏遍了十二 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牡丹亭·惊梦》)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 音》)对于中国盆景艺术,只有多看多赏,“好句频读”,多多进 行欣赏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盆景审美经验,提高盆景鉴赏水平。 就整体来说,盆景美感是逐渐增长的。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