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艺术!国内新艺术综述

※发布时间:2017-8-28 20:26:2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摘 要2000年以来,国内的新艺术研究了起步和发展的十多年历史,先后有一千多所高校创建了与新艺术相关的专业或学科,产生了十几部介绍新艺术的专著和上千篇期刊论文,并形成了年度研究论坛.从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来看,图像、影像、计算机电脑、网络、数码、交互互动艺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生成艺术和虚拟艺术是的增长点,而像沉浸、遥在网真、全息、软件、智能、人工生命、生物艺术比较新的艺术类型则几乎无人关注.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泛泛而谈的概述性著作过多,基础性的理论译介、技术研究和实践梳理不足的问题.

  作者简介段似膺(1986- ),女,上海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艺术理论.

  从2000年黄鸣奋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的问世算起,国内对新艺术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之久.在这十多年里,先后有一千多所高校创建了与新艺术相关的专业或学科,产生了十几部介绍新艺术的专著和上千篇期刊论文,并形成了每年举办一次的国内新研究论坛——新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面对发展如此迅猛、规模如此庞大的新兴学科领域,本文将先从高校角度来考察国内新研究的主要分布情况,再以关键词分析方法对期刊论文近五年的有关研究面上的梳理,试图对国内新艺术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都是最早一批建立有关学院和专业,并开展研究活动的高校.早在198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探索即成为中国新兴艺术史的先声,该院的张培力、邱志杰都是国内具有奠基意义的新艺术家,前者于1989年在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展出的作品30×30cm是目前的新艺术实践的发端,后者曾先后出版了影像与后现代(2002)、重要的是现场(2003)、摄影的摄影(2005)、跨艺术读本系列总体艺术论(2012)等研究著述.此外,由该院出版社出版的非线;新艺术与文化(许江、吴美纯,2003)是为数不多的对国内新艺术实践做出细致梳理的研究专著.在2001年成立了新艺术研究中心后,中国美术学院又了内部资源整合,创立了专门的跨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艺术专业成立于2000年,现有影像、声响、动画、影像和视频五个工作室,出了用三位数字影像再媒介油画开国大典的探索与研究(梁岩,2009)、数字媒介中传统造型语言表现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戴砚亮,2012)、影像画面拼接的类型研究(白云泽,2012)等多篇理论实践的硕士论文.此外,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艺术学、美术学、壁画和雕塑等专业也都对新在艺术中的渗透及其相关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研究,有影像装置艺术表达多元形态的研究(谭铁志,2008)、线;——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虚幻感觉的探索(孙煜珑,2009)、数字立体影像的视觉语言与美学意义(蔡韵涵,2010)、新创作与我的版画(穆智飞,2011)等.

  在综合性大学中,大学和同济大学在新艺术研究都有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两块,实践有专门的工作室,研究主要在学院.2002年,同济大学与艺术学院成立了实验与实践中心,该院王荔于2009年出版了新艺术发展综述一书.此外,学院还于2008年承办了新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论坛主题为新·新观念·新生活,并举办新·新观念·新生活系列作品艺术展.艺术实践,同济大学的王小慧于2006年在艺术工作场基础上筹办了TIMAC(同济新艺术国际中心).

  2001年,大学新闻与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新研究中心,并拥有新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点.该院的陈玲于2007出版了新艺术史纲整合的旅程,并主持翻译了奥利弗·格劳的虚拟艺术.大学的新艺术实践则有依附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的TASML(艺术科学实验室).TASML与V2实验室、帕森斯设计学院以及联邦理工大学与设计实验室三家国际艺术和设计机构有合作关系,在学科融合和国际交流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此外,大学美术学院于2004、2005和2006年主办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世纪对线;国际新艺术展暨论坛系列.美院的鲁晓波发表过飞越之线——信息艺术设计的定位与社会功用(2005)、新时代的物联网信息设计与展望(2005,与姜申合写)等研究文章.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于2006年设立了数字艺术专业,并拥有前身为1999年建立的多与网页设计工作室的数字实验室.该学院数字艺术专业的博士点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交出了交互式叙事研究(孙为)、新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马晓翔)、数字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丁蕾)三篇研究.马晓翔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学位期间曾出版了新艺术透视(2008)、数字艺术概论(2010)、网络艺术(2010)、数字艺术实践学程(2010),并发表了国内新艺术展览与高校新艺术学科发展刍议(2010)、新艺术之语义内涵试论(2010)等多篇研究论文.

  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虽然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专业,但是都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新艺术这一研究领域.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是国内新艺术研究的,他在期刊上发表了近三十篇相关论文,还先后出版了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数码艺术学(2004)、新与数码艺术理论(2009)、数码艺术理论史(2011).其中新与数码艺术理论一书是为数不多的单从新艺术理论梳理和介绍的角度来切入的重要著作.而数码艺术理论是一套从数码编程的艺术潜能、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数码的艺术功能等六个构成的六卷本全史.此外,由他所指导的新艺术的美学语言(向玲玲,2006)、影像与时空观念——新艺术本体论(鲍远福,2007)、中国新艺术刍议(陈瑜,2006)等三篇硕士论文也是同类中较有新意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学专业也对新艺术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同为张晓凌指导的博士论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刘立宇,2010)、硕士论文中国新艺术的兴起和演变(朱其,2006)都为国内新艺术现状的具体研究做出了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的许鹏曾从概念辨析、内容与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国内的新艺术研究状况做过论述,如论新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2007)、中国新艺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理论课题(2008)、道是无情却有情——论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兼析对新艺术的技术误读(2010)等,他也有自己的研究专著新艺术论(2006).

  为了把握还处于对象不统一,发展速度快的新艺术研究状况,许鹏采用了关键词方法对2008年前的期刊论文做了梳理,并得出我国新艺术研究经历了命名的困惑、对象的辨析,从自发分散的研究阶段向自觉整合的研究阶段发展的结论.那么,近五年来的研究发展情况又如何呢对此,笔者参考了基本新艺术概论类的专著,把新艺术相关的关键词分为整体性研究、审美效果特征和技术类型三类,把2008年至2013年在中国知网上搜得的论文情况列为下表

  首先来看整体性的研究,在2008年前逐步趋于融合的新艺术概念进一步得到认可,研究也基本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同时,以多艺术为概念的研究则保持着它的一小块研究范围,每年都保持着一定量的研究.数字艺术的研究虽然总量上不及新艺术,增长率却很高.跨艺术则是新近出现的概念.

  审美特征视角下的研究总体上要大大低于整体性的研究,其中,交互互动艺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生成艺术和虚拟艺术是的增长点,沉浸、遥感、遥在和网真等一些比较新的审美特征概念则还几乎无人关注.

  最后从创作技术类型来看,图像、影像、计算机、电脑、网络、数码艺术几种广泛为人所接受的技术类型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研究态势,装置艺术则发展得比较快,出原先属于下的当代艺术样式得到认可.视频、信息、电子艺术的研究维持着虽不多,但还稳定的研究数量.然而,像全息、软件、智能、人工生命、生物艺术比较新的技术类型则面临着与新的审美特征相同的乏人问津的境遇.

  从前文所述的高校研究分布和期刊论文状况来看,国内新艺术的学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几乎每年都有概述性的专著或教材问世,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经典文献的翻译,以及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近年来,国内有关新艺术研究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首先,学者们对新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些定义比较宽泛,认为新艺术是新媒介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一种跨学科、多媒介、综合处理、重表现、重过程体验的艺术形式,或指20世纪以来使用除绘画、雕塑等传统媒介以外的其他媒介的艺术,包括摄影、电影、霓虹灯管、电子机械装置等等当代新艺术一般包括万维网艺术、网络艺术、运用数字化媒材创作的实验性电影、艺术、数字摄影、声光装置、计算机游戏、多艺术、远程信息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机器人艺术、交互电视电影、生物技术艺术等,也可以按照目前新艺术现状分为观念摄影、艺术和网络多艺术三大类型.

  更多的学者则从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角度来界定新艺术,认为在当今新技术背景下所产生的新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支持下所创作的媒介艺术形式,是一门数字化的交互艺术.主要由电传输计算机来创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首先提出创作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巧妙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

  也有学者综合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新艺术的范畴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首先,新艺术是以新技术为支撑,从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因此从广义上来讲,新艺术就是指一切建立在新技术上的具有艺术性的事物,包括那些被以数字技术大量复制并的传统艺术作品.第二,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是新的主要方式,因此,狭义上的新艺术可以看作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创作、、鉴赏,并进一步带来全新感受、思考和审美的新型艺术形态.

  在新艺术的研究对象上,有学者认为应该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等艺术方式上全面出新,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

  在新艺术研究的方法和资源上,20世纪社会为新艺术理论提供了观念来源,人文科学计算则为新艺术研究提供了运用新手段的经验.媒介理论是理解和数字艺术本质的钥匙.建构数字艺术理论必须理解虚拟的含义,而符号学和语言学人们理解虚拟世界的工具.根据媒介理论、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学、艺术学的原理和观点,可以进一步梳理数字艺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

  在新艺术研究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吸引了学者参与讨论.学者强调二者缺一,前者强调手段和技术,者则强调了创作的自发性和观念性.就像人脑和电脑的比较一样,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技术只是被利用.技术绝对的,拥有的创意才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设计师对技术、对科学有一定了解的层面上的.新艺术的技术性与艺术创作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谈到新艺术时简单的夸大或否定其中任何一方因素.因此将技术的因素纳入到新的审美特征中是有必要的.

  更有学者强调了技术在新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数字技术充分有效的运用,会增强数字新艺术在使用过程中的性和性,更能增强体验作品时艺术效果的丰富性.然而,当前国内的一些数字新艺术作品,对数字技术中特有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法,没有充分发挥新数字技术的优势,使艺术创意和构思流于表面和简单,成为一种遗憾,使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无法在人们内心激荡起强烈的审美感受.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在传统观念中,科学与艺术、工学与文学、与感性、现实与虚拟、大批量与个性化之间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明显差别,甚至是逾越的鸿沟,而信息艺术在发达的数字科技的支撑下,致力于在它们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

  首先,新艺术带来了审美观的变化,一是现代性,通过对传统艺术所的美学观念的,确立了自己现代性的美学方法和原则,形成了新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新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主要体现在其突显的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这两个,而在这两个维度中又包含有机联系的若干个重要维度.在性维度中,新艺术又包含了人的主体性的立体维度、解放维度、体验维度;在制度性维度中包含公共领域的自律化维度和公共的化和契约化维度.二是虚拟性,传统的再现性的模仿概念让位于当代美学的创造性的虚拟的概念,再现性的模仿只是的再现.它所再现出来的现实是的、已知的,创造性的虚拟却是未来的幻想.三是性,新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虽然带有鲜明的高科技特征,但其主流分支却脱胎于20世纪初期的观念艺术.因此,从一开始,新艺术便根植于人人平等的网络平台,观念深入,科技手段平易近人.其创作动因或是知识的社会反思,或是艺术家的情感激荡,或是技术精英的未来畅想,或是嬉皮士的闲暇游戏——古典艺术中创造纯美的动机已经不再是艺术家考虑的主体因素,传统的美学体系甚至在此难以适用.因此,要以作者权的转移、新写真主义、视觉信赖的、非线性叙事逻辑、未完成的美感来探讨数字时代的新美学观.

  学者为新艺术归纳了几种新的特征,如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全球性与实时性与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记录与反记录、依赖性、现场感.此外,新艺术的造型与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丰富,它承续着传统艺术对空间的占有,还吸纳了影像艺术中运动和声音两个构成要素,也就是说在表现力上增加了听觉与时间流动两个新型的审美维度.新艺术透射出来的对高科技技术的依赖、移借拼贴、奇观本性、原创与鲜活四个品性具有强大的涵盖与包容能力.

  学者都注意到了新艺术的互动特性,指出参与和互动、丰富媒介表现性和包容性是新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交互特质作为新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区别于其它后现代艺术门类的关键.新艺术作品创作的完整性通过时空、人机以及交互参与的逻辑关系完成的.新艺术的特点是同时具有着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并且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新艺术作品的远程传输成为现实.在这诸多特点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交互性是基于信息科技与艺术的整合之上的.甚至有学者认为,新艺术设计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新艺术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实现了艺术表达语汇的变化,形成了新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新艺术实时交互的参与式艺术交往机制实现了艺术活动方式的变化,形成了新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新艺术瞬时远程的机制造就了新型的艺术交往方式,改变了艺术存在的模式,并将导致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

  在新艺术的历史发展问题上,学者们主要从新的技术契机和艺术自身发展两追溯了新艺术的起源.技术上来说,回顾20世纪60年代末,借助大众电视网,电子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使大艺术、身体艺术、观念艺术等非传统的新艺术形式获得空前的活跃.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知不觉中人们已了一个沟通视觉形象、声音与文字、与、沟通与公共沟通,所有都融合成一个以数字为基础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络的兴起,是艺术的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它极大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对艺术展品有兴趣的人,在网上只需鼠标一点,就能够在一夜之间游遍卢浮宫、故宫博物院、纽约现代艺术馆.

  如果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艺术以动态影像表现为开端,其美学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前卫艺术家们如杜尚、达利、皮卡比亚、安迪·沃霍尔、白南准等人的实验电影和的美学观念.此外,由杜拉克、爱森斯坦、维尔托夫、布努艾尔和爱因汉姆等人所的表现主义电影美学也影响了新艺术的语言和表现.因此,实验电影和形式主义电影美学应该是新艺术早期萌芽的土壤和重要的源头.作为人与人之间往的一种手段,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就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张力随着技术的发展由隐到显,始终紧紧影响、制约和推动着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推动了艺术形态由韵味艺术到机械复制艺术再到数字互动艺术一个发展过程.

  学者们大都肯定了新艺术的前景,首先,虚拟现实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电影与游戏技术将进一步融合,虚拟角色将栩栩如生,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会频繁.其次,新艺术自身正逐渐成为艺术的主流形式,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新艺术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它必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

  而在发展方向上,有学者坚定认为新艺术将朝着信息艺术的方向前进,并指出,新艺术是信息艺术在当前历史阶段的特殊形态,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形态向信息化和非物质化形态转型中的过渡产物.展望未来,信息艺术很有可能发展出诸如进化艺术(evolutionart),基因音乐(genemusic),细胞艺术(cellart)等新的形态.

  学者们对新艺术公共艺术、视觉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的影响做了论述.首先,信息社会时代艺术的视角和语言发生了性变化,新介入公共艺术使公共艺术具有广泛的公共性,临场感、互动性得以加强,观念维度得以突破.其次,新艺术作为一种观念艺术,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灵魂和思想、新的思维模式和.新艺术家的美学思想是基于简单的电子应用以及大众的想象,并强有力触动大众的神经.再次,新艺术的创作与推广,实质上是对现有科技和艺术的综合运用.在新作品的创作中,艺术家经历了一次典型的产品开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和科学家通力合作,强强联手,以独有的开拓性、高科技性和融合性,使得高科技得以在第一时间具象展现,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为相关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新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引领文化创意产业迈向全新的领域.

  在影响方式上,新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首先是作用于艺术实践的过程和程序,是对创作方式和艺术观念的重构,在表达上,则是由计算机带来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从新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社会功能日渐强大.它似乎已仅只是一门艺术,而逐渐成为一个联系人与信息世界的中介,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界面,人们通过与它的交流来学习和把握世界.此外,新艺术的交互性改变了艺术存在的模式,并将导致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新艺术将成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渠道和机制,它有可能带来文化间的相互融会与整合,也可能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从而对不同族的文化结构以及世界的文化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这必将波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理想.

  历史看,我国新艺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与新艺术的形成过程具有某种相似性.张培力是我国最早使用新艺术形式的主要实践者.在90年代中期,的新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是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普及,像互动技术、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Video艺术的制作,当时的一个重要变化是Video艺术不再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媒介和观念艺术的实验,用ideo艺术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文化,表达社会性和文化主题,比如女性艺术、青春艺术等主题.另外,Video艺术还在90年代末期开始与多先锋戏剧、泥塑动画和电子游戏.

  在我国新艺术发展的这三十多年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放弃原先的架上绘画而参与到新艺术创作行列,重要的艺术展览都似乎是技术的展览.从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首次艺术展现象与影像,2004年以影像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国际新艺术展,到2005年上海证大艺术馆举办的电子园林国际新艺术展等等.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新艺术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也表现在从局部出新到创意发展变化.艺术及的一系列的新艺术展都还停留在单一的形式上.我们在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还没有从单一的上升到新的整合.

  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新艺术的核心的技术跟国外的高科技新艺术有很大差距.新艺术的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有一小部分艺术家的新作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销售,并获得国外的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新艺术中心和基金会.新艺术的制作和成本往往超过艺术家的承受力,在国外一般都会有专门的新艺术基金会或者综合艺术基金会资金赞助,并且有新艺术中心提供制作设备和工程师帮助艺术家完成作品,但这一步在中国尚未形成.但新艺术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艺术,相信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新艺术也会获得更大支持并确立自己的风格.

  目前国内对新理论的译介主要有陈玲主持翻译的奥利弗·格劳的虚拟艺术(2007)和黄鸣奋的数码艺术理论史(2011)、新与数码艺术理论(2009).可喜的是,2012年出版的蜜蜂文库·当代艺术丛书中收录了维多利亚·维斯娜翻译的语境提供者——艺术含义之条件(马格·乐芙乔依和克里斯蒂安·保罗)及新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由周凌、任爱凡翻译)两本重要的著作.2014年又出现了新艺术最重要的网站Mediaartnet的纸质文集的中文译本艺术网络.然而,数量有限的翻译工作仍然是以翻的研究兴趣或偶然机遇为主导的一种零敲碎打的方式.要改变状况,就需要有相关的研究机构来主持一次以新艺术为主题的系统的翻译工作,力所不及的相关机构也可以先组织编选相应的新艺术读本、选本,以飨国内读者.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比较新的技术类型和审美效果正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局面.而新艺术的技术属性在研究中比较的定义要素.无论是鲁晓波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探索,罗伊·阿斯科特的电传输和计算机的创作,强调的都是新艺术的技术维度.鲍远福所说,我们在考察新艺术的生成手段时,几乎可以发现现有一切学科门类的技术与方法生物学、光学、化学、遗传学、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科学、虚拟界面与计算机人机接口、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基因技术等等.

  ,从艺术创作语言到审美方式都发生了性的变化,在一个传统艺术体系及评价模式受到,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成形的时期,在学科带来的隔膜和已经不适用的艺术理论里,必然会导致看不懂新艺术,没有办法与之产生对线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背景的转换、艺术媒材的更新、创作方法的变异,作品在观念与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同日而语.在的情况下,我们的家倘若仍然以的知识与标准评价,就肯定会出现失语的情况.这也许是青黄不接的时期的普遍感受.

  因此,如何突破学科界限对研究者的视野,并在学科设置上做出调整,成了新艺术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大学的TASML(艺术科学实验室)成为了先行者.TASML依附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其研究和创作的单元,旨在整合不同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丰厚资源,在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之间创造一个具备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实验功能的孵化器.遗憾的是,该实验室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著述出现,大学的相关研究著述主要集中在新闻与学院.类似情形也出现国内开设新艺术专业的其他综合性大学.如果同一院校甚至不同院校在新艺术实践与研究两者之间可以打破藩篱,建立合作研究关系,那么相关研究的进展将同日而语.

  与新艺术的理论建设和新艺术所采用的媒介技术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如何中国当代的新艺术实践.

  陈玲的新艺术史纲(2007)把新艺术放到社会背景中,按技术类型去探讨理论背景,并在最后一节中国文化与新艺术中展望了新艺术在中国诞生的可能性,呼吁社会对中国新艺术家的培养.此处所指的新艺术,是特指书中所介绍的以的新技术为基础的新艺术.

  从国内新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新艺术这一概念是建立在由新的技术带来的在国内当代艺术界自然成长起来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的.中国早期的新艺术实践被称为艺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艺术家得以超越早期一味强调捕捉事件本身的戏剧性而忽略画面关系的偏狭,如此,艺术家开始把新的科学技术仅当作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开始思考高科技时代下的经验和社会问题,然后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创作出更丰富的艺术作品,技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和网络作品等此时由短片和装置所组成的艺术的概念已经远远不足以概括丰富的实践,而更富包容性的新艺术的整体概念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同.

  联系新艺术在中国的实际发生,是否存在一种以新技术为基础的中国新艺术,又能否单靠机构的设立来中国新艺术家的培养,是存疑的.而即便从培养体制来说,早在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就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跨艺术学院,其他各大院校也纷纷设立了的新专业.

  黄鸣奋在新与数码艺术理论(2009)的绪论中所说的新艺术的特点利用数码技术创造传统作品,致力于开发数码技术的特性与艺术潜能表露出了国内的新艺术研究并未介入国内当代艺术的原因.的新艺术实践早于我国,如果撇开艺术作品内部的文化意涵,我国的新艺术还无法在新技术层面有所贡献,自然也就不受研究者的重视.

  其实,对艺术发展来说,任何一种新,都要经历一个从探索到征服,为我所用的过程.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实验还不足以引起评论家重视的话,近二十年新艺术在中国的繁荣应该值得被认线年代后期以来,国内的新艺术开始逐步走出技术探索和观念实验的单一阶段,从最初的技术含量低、缺乏独有语言模式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家个体对社会的艺术方式.当下,中国当代的新艺术家开始重新认识的身份,在用作品当代社会现实的同时,开始寻求表现中国特有的人文.

  也就是说,中国的新艺术实践已经从早期的实验了用表达自身情感和思考的阶段,在一个阶段,单纯从形式上去分析已经了,更脱离国内当代艺术的语境来谈国内的新艺术.

  新艺术眼花缭乱的艺术式样和技术手段确实会让研究者一时难以入手,但是研究新艺术局限在概念辨析、理论和技术里.新艺术的背后,前卫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因而研究新艺术局限于新艺术,应该看到新的艺术样式和审美效果所折射出的问题.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了,当今时代的新技术对艺术来说,既是一种解放也是新的约束.对大众来说,从画到摄影,技术的增加带来的是拍摄者的难度降低,对专业人士来说,剪辑、虚拟影像等新的呈相技术,让艺术家的任何丰富想象都有可能表达.然而艺术的普及化,商业化也使得当代艺术面对着更的和制约.像互动艺术因为突出了艺术的在场性和观众的能动作用,软件艺术对计算机智能的依赖所带来的对艺术创作主体的反思;遥在艺术对现代人游牧状况的折射;越来越逼真的虚拟技术和沉浸艺术对线;层出不穷的新兴技术的自身特征所带来的思考就更多了,都需要艺术研究者深入把握.

  艺术在我看来,是连接艺术品的分析与阐释的桥梁,同时也具有向大众普及当代艺术的责任以及对自身和反思的责任.确实,艺术和理论应该可以给艺术实践提供艺术史、哲学美学和社会学乃至艺术技术的坐标系.因此,以新为径的艺术研究,并非局限于新艺术的命名,纠缠于判断一个艺术作品是否为新艺术,打破单一的形式观念,打通从艺术语言到社会意义分析两头,建构与当代新艺术实践相匹配的艺术分析系统,建立起新的标准,切入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使创作与理论同步发展.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艺术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