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贵州民间艺术之美,美在深山,美在民族,美在传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够我们使用几辈子的,我的工作是把它们从泥土里收获回来。 60多年时间里,马正荣扎根贵州,不畏艰辛,走遍了贵州的山寨民乡,深入研究当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和工艺制作技艺。年近九旬的他向记者谈起自己毕生的艺术追求时,言语中难掩激动之情,眼神中仿佛闪烁着一幕幕过往的回忆。
艺术名片马正荣,蜡染艺术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男,汉族,浙江建德人,1928年8月出生,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先后供职于重庆西南文教部艺术处、贵州省文联,曾任贵州省美协副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
2002年出版印刷大型画册《贵州少数民族背扇》,完整地再现了包含刺绣、挑花、蜡染、编织、布贴等各类传统工艺的极有价值的背扇艺术,该书获中国文联论文。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其多年收集的背扇精品,并向中国美术馆赠予部分展品作为永久的收藏。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第一批文化工作者,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马正荣与他的伙伴们,用自己的双脚走遍贵州的山乡田野,采风调研,帮助少数民族挖掘、整理、传承服饰艺术,为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和做了大量工作。
回首我在贵州60多年的生活,感谢贵州这片蕴藏着深厚民族民间艺术的土壤,是它给了我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让我的生命因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而精彩,让我的一生向取之不竭的民间学习并不断,让我深深懂得美在民间!这是马正荣发自内心的告白。
那时的刺绣不仅色彩十分强烈,纹样也很独特。凯里、台江、雷山一带的苗族盛装,在衣袖的上绣有花鸟虫鱼外,还绣有人物,这都是苗族长期以来风俗、民情、教的一种文化积淀。马正荣一边说着,一边让记者看了摆放在书桌上的老照片。
因此,他常想,如果把刺绣中的图案画化为蜡染,其美妙的艺术感染力也一定会打动观众。于是,他对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收集、研究、整理和吸取。如像苗族刺绣中的龙,是他搜集研究的专题之一。
注释: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在黔东南雷山、台江、剑河一带,我搜集到大量不同形态的龙纹,如人首龙、牛头龙、蚕身龙、鱼尾龙、蟹身龙、泥鳅龙、蜈蚣龙、双身龙、九翅龙、团龙、七翅龙、叶龙、菊花尾龙、蝶龙等20余种。我仔细分析比较了这些龙图案的构图、形态、色彩,并研究了有关的民间传说,在这基础上,根据苗家数数以九为大这样的民族观念,于是,我创作出了《九龙》蜡染壁挂这件大型艺术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马正荣依然清晰记得《九龙》的创作灵感来源。
这幅作品马正荣曾花了很大精力,三易其稿,但直到今天他都还不十分满意。因为要想把纷繁的龙纹概括起来,并把握其本质特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机会还想再对其作进一步修改。这就是马正荣,几十年来对艺术有着严谨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马正荣眼见在的中,涌入百年沉静的贵州山乡的那些中外游客、各商人,将珍藏于百姓家中的民间工艺精品大量挖掘带走,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技艺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面临变质、失传,他之余决心抢救这些源自民间的珍宝。
与过去为爱好收藏不同,他希望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这一方文化尽一份力。1982年,马正荣动员女儿马俐从工作条件优越的金融系统,改行从事民族民间工艺研究工作。在马正荣的带领下,马俐现已成长为贵州省较有影响的工艺美术人才。
我深深地希望,贵州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去研究这些东西,使之系统化、专业化,能从民间线年代开始,贵州的民间艺术一直是为市场而市场的,这一定程度上了贵州民间艺术的传承,工艺、图案的也比较匮乏。
所以,我希望人们在市场化的同时,能留住根;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收藏老的东西了,我还是更希望大家在今天收藏的东西的基础上,把传统的东西提炼出来,并进一步去发展,不要只停留在收集上,好东西收起来要用。马正荣期望道。
注释:背扇是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儿带,是贵州少数民族劳动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制作工艺复杂,技法有刺绣、挑花、蜡染、织锦、布贴等。由于贵州各民族居住的自然、历史文化、教等不同,背扇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扇艺术。
因为在过去,背扇作为孩子一生一世的护身符,无论是制作、使用还是收藏,母亲们都充满了虔诚,背扇就好像联结母亲和孩子的脐带一样重要,他们绝不会轻易将之或者送人,母亲们会剪断背扇的带子,洗净叠好珍藏起来。
贵州少数民族背扇,不仅造型独特,制作精良,色彩素雅,内涵丰厚,而且完美地融合了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刺绣、蜡染、挑花、布贴、织锦等艺术。这些背扇不仅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民俗内涵。
在几十年时间里,马正荣跑遍了大部分的苗乡、侗寨,对当地民族文化有比较深的认识和研究,80年代后选择服饰和背扇作为重点研究和收藏。为了收集,他常常会把口袋里的钱掏光,忘掉留费,忘掉留伙食费。
由于靠工资吃饭,我收集的只是这些民间珍品中的一部分。但这些背扇件件都是经过我反复比较,从具有代表性的背扇里,重点搜集挑选出来的。从马正荣的话语中记者可以感受到,如果不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他还会收藏更多的背扇。
2012年,爱的彩虹马正荣马俐捐赠西南少数民族背扇服饰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马正荣和马俐父女,展出了他们多年收集的各民族背扇170件,精美服装30套,并向中国美术馆赠予展品作为永久收藏。
1980年个人专著《贵州苗族蜡染图案》,是贵州省第一本苗族蜡染图案专著,该书是马正荣1953年至1979年在极其艰苦的创作条件下,用手中的画笔在村寨、在乡场、在民居一笔一画勾勒而成,该书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各艺术院校作为工艺美术专业教材使用。1981年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日文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