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王六一:刘邦一的艺术追求与情怀

※发布时间:2018-5-16 5:35: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79年8月底,我天天在西单墙与中外观众一起在露天观看"贵阳五青年画展"中刘邦一的作品,为中外观众充当翻译和解说员。2018年5月我从京返筑,到贵阳美术馆参加"刘邦一油画展"开幕式。

  物换星移,四十年一晃而过,我们当年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一下子都过了花甲之年。言为,我认为这一画展名"觅色浪怀"真取得好,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邦一兄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与浪漫的艺术情怀。

  邦一五岁即能画马,小时在我们的山城被誉为神童。不论是在中小学读书,下乡当知青,还是在工厂干活,他一直不懈地作画。令人称奇的是他一门四兄弟,大哥定一、二哥建一、老三邦一都擅长丹青,其国画、油画、版画,无论是写意、风景、人物等皆有佳作不断湧现。他们三兄弟早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就与贵阳一群热爱艺术的朋友们,到户外写生,在家中探讨画艺,自办展览。这些对艺术抱有教般虔诚与热枕的青年人,在的时代,与相比于他们年长的一批艺术家形成了中国美术界的贵州现象。邦一更作为"贵阳五青年画展"中的一员,无形中掀开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重要的一页。

  我认为,刘邦一的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仅自觉地接受俄罗斯、苏联绘画的影响,还吸收了点彩派、印象主义等艺术。在他的作品中,有像由人民大众之躯构成的《》这样宏大叙事,具有史诗般意义的扛鼎之作,有充满了诗意般抒情、优美动人的风景油画······。我在这次展览中,又见到了当年他在京展出的几幅油画风景作品,如《黔灵公园》、巜老贵阳邮电大楼》等,真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油然而起一种亲切、怀旧之情。这些用纯真、美好创作的作品,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充满了乡情,亲情。它们不仅了我们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还为我们城市,我们的国家留下了鲜明的历史记忆。

  邦一兄和我在八十年代初在大专院校毕业后,改变了我们当工人的命运。他从四川美院分配到贵州省美术工艺研究所,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而晋升为所长,成为当时最年青的处级文化官员。我则因略通外语,一度在贵州省外事办对外工作。在的春天,我曾带西德、美国文化艺术家到他位于市中心延安上的所里参观访问,进行文化交流。我发现邦一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有更多的机会深入考查与研究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经他过手和收藏的苗绣、腊染、服饰、牙舟陶等充满浓郁民间气息的艺术品,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在这次画展中所展出的布面油画《盛典》、《生命》堪称这方面的力作,而他将艺术打通的《传统.时尚》,更显示他的作品超越地域性,具有国际和前卫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我后来得知邦一离开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了一阵后到贵州民族大学艺术系当上了教授,我则从国外回来不久后,到京工作。我们各忙各的,联系并不很多。但我不时从章丽丽姐那儿,得知他的一些消息。近年来,我因在贵州举办国际动漫和展会,有机会返回贵阳。承蒙章姐、琼德兄邀请,有好几次在河滨公园茶馆与邦一兄把盏共饮。邦一兄的酒品与他的人品一样,豪放而不失温柔,率真而无城府。酒到兴头上,他那双小眼睛变得更加炯炯有神,听他讲叙的一些逸事趣闻,使我平添了几分生活的快乐。微信的便捷,更使我从邦一兄在所"晒出"的新旧作品中,大致寻觅到他的艺术旅程。

  邦一兄这十几年,特别是在他退休后,更有时间和精力从事他酷爱的艺术。画画于他就是一种生活。他到江浙地区采风,上陕西老家寻根,赴海外游学,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加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厚的积淀,我从他热衷收藏汉罐与陶俑这是些中国上千年的艺术品中,捕捉到邦一的艺术心迹。他这位以油画起家,擅长陶艺的艺术家,与老一辈创作西洋油画的大师林凤眠、刘海栗、吳大羽等一样,在中老年后,回归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他开始画国画,不时写一些谈艺录、打油诗之类的短文。这些亦庄亦谐的文字与他所画的人物、花鸟画相映成趣,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邦一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作画,决非是为了应景、宣传。他画画已达到之境,他地遨翔在艺术的天空。画展开幕式结束后,在由贵阳美术馆馆长李双俊统筹,曹琼德兄主持的学术会上,他在听了若干位艺术家、评论家对他画作的评论后,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自己平生之所好为“艺术、老酒和”。听此言,观其画,我更加感到邦一真有趣,邦一的作品真好玩。

  男,汉族,1982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现任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贵州省工艺学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雕塑家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长期从事油画及工艺美术创作,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并多次获及发表,并有六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专请为贵州厅绘制油画《黄果树瀑布》。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国工艺美术》、《美术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中国教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年会》、《贵州民族研究》、《陶瓷科学与艺术》等刊物发表。

  国际多文化协会秘书长、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中国荔波国际儿童动漫节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客座教授、三辰出版社总编辑,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国际版权业务及动画产业与会展的策划和经营。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