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江大师生设计春系列艺术作品 无锡首次举办公共艺术展

※发布时间:2018-9-17 5:49:2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报讯一只硕大的金鸡,设计成窗棂的“春”字、“福”字,一整片红色的玻璃风车……昨天,家住太湖国际的吴女士带孩子到大剧院南面的草坪玩,眼前出现的各种萌物让她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个不停。这是无锡首次举行公共艺术展,展品出自江大设计学院师生之手。这份送给市民的新年礼物近日将移至梅园展至春节后。

  给你一个“春”字,你会联想到什么?无锡首次公共艺术作品展,以艺术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新年伊始,江大设计学院14级公共艺术专业全体同学在老师赵昆伦、范晓莉的指导下,以园林文化为主题,通过社会协作完成了“春”系列公共艺术作品的策划、设计与制作,并借助无锡文化旅游的平台进行公开展示与,目的是让艺术介入城市生活。

  这次公共艺术作品展主打“金鸡鸣春”“开窗闻春”“福娃闹春”“春风十里”“炫舞颂春”5件作品。它们不仅名字好听、春意浓浓,实物更是体积庞大、春风满面。上周末,大家冒雨把它们组装起来花了不少力气,看到市民因此而驻足雀跃,设计者们打心眼里开心。5件作品中,“福娃闹春”最有无锡特色。它采用江南传统园林设计中十分常见的框景手法,巧妙地将无锡惠山泥阿福的造型进行变形,并融入风筝、剪纸、团扇等元素。这些框景8个一组,疏密有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有强烈的形式美。

  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赵昆伦和他的同事、学生致力于在无锡深植公共艺术的种子。在赵昆伦看来,如果一件作品只注重造型而不注重城市内涵的体现,那它算不上公共艺术品。从事公共艺术教学与实践多年的赵昆伦认为,本土化不是做得越“土”越好,而是要让公共艺术品接地气,把艺术品作为这座城市的“个性”来看待和设计。只有当地人能从中找到欣赏的角度且产生共鸣,这件公共艺术品才能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

  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无锡的公共艺术没能做得很出彩,能够让市民、游客记住的公共艺术品数量不多,以致人们几乎说不上来无锡有什么公共艺术。这次迎新春“园林与艺术”公共艺术作品展由市文联、金字旁的女孩名字市文旅集团等主办。赵昆伦直言,这是锡城首次公共艺术作品展,能得到部门的支持他们很欣慰。当城市建设高歌猛进、市政设施一应俱全时,人们对人居有了更高要求,公共艺术恰逢其时地承担起城市文化再造与生活艺术化的角色。

  前几年,一项网络调查“无锡目中的地标”引起赵昆伦的注意。龙光塔、老钟楼、清名桥等一批历史建筑上榜,还有不少网友提出,灵山大佛、大剧院、国金中心等名气较响,也可作为无锡地标。然而,公共艺术家们始终认为,一座城市内涵的彰显和人居的美化,不在于这座城市有多少地标性建筑,它人文底蕴的外现与表达才是关键。于是,策划设计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担当的公共艺术作品,让其在城市建设中与社会发展、自然、历史风貌和谐共生,成了摆在赵昆伦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经济发达、宜居,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无锡人落户。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一座城市对公共艺术的需求愈加强烈。这次公共艺术作品展开了个好头,、高校合力下,一批公共艺术品走入无锡市民视野。赵昆伦强调,公共艺术始终是与公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艺术家孤芳自赏的自娱品,而是占用公共资源、服务于大众的“通俗而高雅的艺术”,这就要求艺术家们把更多的大众情怀和社会责任放在心上。与此同时,因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让城市艺术起来,职能部门的相应管理机制也须健全起来。人们必须懂得,公共艺术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