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使用它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改,更好地实施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常必要的,这种方法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教师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读书、研讨去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笔者现就高中生物开展问题教学作一定的探讨。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将知识融于情境之中,将知识为问题情境,才能显示出活力和动感。“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探索,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生命科学的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情境发现知识,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DNA的复制方式”中创设情境:1953年4月25日,沃森和克里克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核酸的结构——脱氧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的论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的DNA模型实际上是一对模板,这对模板成互补。假设在复制开始前氢键被断开,两条模板链就会分离松开,然后以每条链为模板,各自形成与自己互补的新链,最后,我们发现,原先仅有的一对链变成了两对链,而且碱基序列得到了准确地复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假设。此处,可以根据情境设置问题:(1)DNA是如何进行复制呢?(2)你能根据DNA的双螺旋结构尝试作出DNA复制的吗?请学生大胆猜想并分组展开讨论。(3)如何设计实验检测DNA的复制方式?学生自主合作设计探究实验,此时,可设置如下情境:为学生介绍1958年,哈佛大学生物系教授 MatthewMeselson和他的学生FranklinStahl利用大肠杆菌进行的同位素标记实验。依次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选择15N作为DNA的标记元素?32P和14C是否也可以作为标记元素?(2)如何将不同密度的DNA分离开?(3)如果半保留复制的成立,离心后的DNA形成的区带分布在离心管的什么?全保留成立呢?……本节课以科学史实验为背景,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和方法是构建概念、理解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船和桥。围绕若干中心问题形成概念串,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新课程所的学习方式。如教学“细胞膜”内容时,指向核心概念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生物体的结构如何实现生命功能?”提出核心概念的关键问题:(1)什么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细胞膜具有哪些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基于对本教学主题的核心概念的理解,设置回答关键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链:(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哪些?(2)如何研究细胞膜的成分?(3)细胞膜的各种成分是如何组成膜结构的?(4)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哪些特性?(5)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决定了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6)细胞膜的特性可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问题链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跃跃欲试;教学过程密切地与问题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知识的过程。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中寻找某个确定的知识支点,使其能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这样的支点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较为适宜,点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能结构,促成智慧。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另一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如在教学基因突变后,为了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问题,提出了以下问题: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给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给子代?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最后经过教师引导,学生真正把这些问题都理解以后,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