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图

※发布时间:2018-5-26 7:39: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必修课程包括《历史(Ⅰ)》《历史(Ⅱ)》两个模块,共17个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涉及和经济领域的历史内容。高一年级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全体学生均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修课程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修Ⅰ,包括《历史(Ⅲ)》《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必修和选修Ⅰ为考试内容,参加高三第二学期5月中下旬的等级性考试。第二部分为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的课程,学分、学时由学校安排。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学习要求、学习模式及考核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不论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还是等级性考试,都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提出了高水准的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应把史事放到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够客观论述史事,并进行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具备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历史科要求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记忆,阅读的素材包括、地图、图片、表格等。部分学生欠缺相应的阅读能力,学习中难以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制约了学习的效果。在高一年级学习中应注意养成历史学科的阅读习惯。

  以历史教科书为例,课文的讲述是以文字为主体。对教材所叙述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提取重要词句,以知识结构的模式作文字记录。

  “左图右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件与时间是相对应的,史事的时间与空间是相连的。时空尺度的选择是历史史事分析的关键,记忆地图,获取历史知识及信息,实现图文的转换。

  必修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通史的模式被打破。历史史事出现是多因素的结果,日常学习中应关注教材提示的模块链接,把分布在不同章课中的内容有机地连在一起阅读,形成整体的历史概念。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及文章,并有计划地书写读史笔记,以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获取信息的准确度。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有课堂笔记,只是照抄教师的板书,不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堂笔记应留有旁白,记下疑问。课后应及时整理笔记,在原笔记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知识结构,查找资料解决疑惑,也可重新处理,这也是一个再回顾、、巩固知识的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作课后摘抄笔记,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多途径获取新的历史知识,全面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弥补教材不足,培养多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表述成文的能力。

  在学完一个章节后,要对章课涉及的知识进行整合,既要有历史的横向联系的整合,将同一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又要有历史纵向联系的整合,对历史发展中前后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思维导图,打破章课的知识结构,重新形成新的专题,由小的专题构建大的专题,形成新的学习主题,以提高历史学习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术语描述、解释及评析历史问题。学生的历史答卷、历史作业、历史小论文等均需书面表达。学生要用简洁的文字,准确、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是学生面临的难点。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教材,体会历史教材严谨的表达方式。以教材为范例,进行文字表达的训练,采用缩写或扩写的方式,对课文予以加工,形成简洁明了的文字。

  以教材提供的素材小论文的写作,以《古代希腊》和《美国的建立》为例,根据教材提供的伯利克里和1787年,围绕在美国中是如何体现的,写一篇短文阐释自己的观点。经常性的文字,有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能力的提升来源于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高中历史科的学习应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要把握历史史事的外延和内涵,其方法是梳理史实(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分析背景(关注时代特征);解读内容(关注本质和特点);评价影响,并且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教材所涉及的正文部分,要重点掌握。教材其余部分,包括“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要深入理解,对与史实相关联的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表格、示意图等明确其内涵。同时要加强对史事的价值取向的认识。

  高中历史的各类考试不以固定的、死板的知识点为主要考查目标,而是依托课标和教材相关内容,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应注意日常学习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养成和实践。

  本文来源于ipfs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