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教学的进行,高考命题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文科综合测试卷的命题,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出新的设问情境,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特点已成为文科综合命题的一大趋势,作为文综考试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在新形势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设问方式,引入新的问题情境。以往的一些历史教学,不重视创设问题的新情境,问法单一、枯燥,对教材知识机械重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改变常规,设立新的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思考,深挖教材的隐性内容。教师提出的设问要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以全新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慎重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王安石变法”一课中,改变以往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的做法,采取如下设计:王安石在变法前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方针,在变法中,他是怎样实施这一方针的?这一方针的实施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何积极作用?这样,学生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理解,才能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被调动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质量也才能得到提高。
引入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是由一系列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构成的。史实是感性的思维材料,在众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的分析、筛选对事物的本质形成全面认识,上升为历史概念,进而形成历史规律。
基于素质教育和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近几年高考综合科目的历史试题,大量引入教材外的新材料、新信息,以此来考查学生新情境下提取信息、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理新情境下历史线索、运用知识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知识运用层次逐年提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只依靠考前的集中培训、突击,势必事倍功半,无法适应。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例如,《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佛教盛行”一节,可以利用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创设新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分析“此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山西省太原市三十八中武云霞)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