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从文献到文献:第二届文献与历史研究暨“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

※发布时间:2018-9-7 22:50:1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第一场研讨以图书馆藏中国文献的研究为中心,由王天根教授及课题组高俊聪博士汇报,介绍了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对于研究和解读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重要价值。第六场研讨中,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苏州大学朱从兵教授和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分别就《关于文献与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献与历史研究小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研究进展》等主题。朱从兵教授则从“文献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基本关系”、“珍稀文献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文献当中的文化问题”、“文献对历史研究影响的双重悖论”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文献本身是一个历史研究的过程,历史研究的本身就是文献的行为”。

  文献是展示历史风貌及社会变迁的载体。针对文献作为载体,研究者不仅应考量其承载的内容,而且文献本身亦有传媒特征,折射了以“文献”为纽带所形塑的社会通讯网络、知识共同体及其历史变迁。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主要是对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整理及研究,也涉及中国文献海播的历史语境、海外文献与中国近代史书写等重大研究议题。2018年8月21至22日,由该项目课题组所在单位安徽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史学》编辑部、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等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文献与历史研究”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对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价值、意义及文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史学月刊》编辑部、《安徽史学》编辑部、天津古籍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等40多位学者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安徽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姜红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京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施立业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研究所党委赵天晓等出席并致辞。京教授指出,文献研究在文史哲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献”研究则属历史学和学等跨学科融合的领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以研讨会为契机,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开疆拓土。陈昌凤教授认为,王天根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开辟了新闻史研究的新领域,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在推动学和历史学共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赵天晓提及习总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将新闻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并列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九大支撑学科,肯定历史研究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历史学与学等学科交叉互动能更好地推动理论创新;施立业研究员从客观历史与文本历史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于文献的理解,从文献与相结合的角度肯定了文献考释研究的价值,对王天根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的“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梦见洗头掉头发录、校勘并考释”相关学术给予高度评价。

  会议围绕“文献与历史研究”及王天根教授学术团队对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考释情况汇报的主题展开,共进行一场主题报告与六场学术论文研讨。

  主题报告环节由王天根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研究员,大学新闻与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分别以“媒介与信息”、“新闻史研究的百年径与未来前瞻”、“作为媒介的史料”为题做了主题报告。罗文东研究员结合近年在中国社科院从事信息化管理、报刊网的编审工作谈媒介变革与信息,认为互联网正在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使信息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对信息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的、方式、手段和机制等亟待改进和创新。陈昌凤教授从新闻史研究思范式和方等方面概述了新闻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从媒介化社会及科技发展角度分析新闻史研究的来龙去脉,探讨了新闻史研究的核心内涵与历史价值及新闻史的本体论。黄旦教授则深入分析了“史料”同“媒介”的交织关系。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关键词: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