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让历史告诉未来——来自沈阳、、上海、南京四地纪念馆关于“八·一五”的沉思

※发布时间:2018-10-8 1:47: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8月14日电 题:让历史告诉未来——来自沈阳、、上海、南京四地纪念馆关于“八·一五”的沉思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3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洗雪民族之耻的纪念日前夕,沈阳、、上海、南京四地抗战纪念馆举行活动,追思为民族献身的先烈,深思和平之道。73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的瞬间,但它所的历史真理却让人铭记在心: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上,巨大的碑面设计成一页翻开的日历,永久地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

  “回望历史,当不忘英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以赵尚志、杨靖宇等为代表的抗联官兵正是东北抗日武装的中流砥柱。

  面对日伪军的疯狂“清剿”,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粉碎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清剿”。

  “争,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今天,当赵尚志的侄女赵淑红低沉地吟诵伯父《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时,仍让和平年代的人们感到冲天的豪气。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说,东北抗联的艰苦抗战是难以想象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孤军奋战,外无援助,内无给养;二是敌强我弱,力量对比异常悬殊。惨烈的作战,使抗联部队从最多时三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足两千人。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军以上领导干部40多位,师级干部100多位;三是恶劣的自然和日寇的“围剿”,使抗日斗争的异常艰苦。战士们数日吃不到粮食,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但他们正是有赵尚志那样为争、为民族开太平的情怀,才能在中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辉煌战绩。

  日本侵略者出现在哪里,抗日烽火就在哪里点燃。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第一次重大战役,中人奋勇抵抗,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中国”的狂言。

  今年的8月13日是淞沪会战81周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依据史料指出,当时一个装备较差的8000人部队开上前线人。无论从的战略指挥、军事素养,还是外交政略都反映了当时国力的羸弱。

  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说,史实清楚地表明只有全民族结成统一战线,才能取得胜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领导的能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根本原因。

  在抗日烽火中,中华民族完成了凤凰涅槃的,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迎来反战争的胜利,站在了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

  “得知你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基本上完成了党所交给你们的任务。这就克服了冀东的孤立现象……”这是1941年时任冀热察区委冀东区分委李楚离写给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白乙化和处主任吴涛的一封信。

  白乙化是中国大学的高才生,“九·一八事变”后,他留下了“吾当先去杀敌,再来求学”的豪言,便回东北老家组织义勇军抗战。

  与人民大众结合的知识融入了的抗日,知识和才华让他们能更有效地痛击侵略者。收信人吴涛之女吴白雪说,这个由“书生”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有知识、有经验”,他们根据山势选择伏击地点和作战方式。“很多老乡就愿意跟着父亲他们打仗,说他们伤亡小、成功大。”吴白雪述说当年事依然难掩兴奋之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人员乔玲梅说,由白乙化带领的这支队伍了4000余名日伪军对丰滦密根据地为期78天的大“”,多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战信心,青壮年踊跃参军,十团逐步壮大到1700多人。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纪念馆,灰蒙蒙的天空飘起细雨,在悼念广场内,铭刻有“1937.12.31-1938.1”南京大事件发生时间的标志碑旁,人们纷纷沉痛默哀。

  日本和平友好组织“九州·冲绳和平教育研究所”邀请福井县鲭江市议会议员山本敏雄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纪念馆。山本以侵华战争亲历者家属的身份向南京大幸存者致歉,呼吁人们珍视来之不易的中日和平友好事业。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不仅要揭露侵略者的,警示勿忘战争创伤,更要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向未来。在抗战中浴火的中华民族,深深地懂得:和平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斗争才能得到的,只有都从往昔的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和平才会一直和我们同在。(执笔记者:赵洪南,记者:樊攀、潘旭、刘宇轩)mimk-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