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郭初阳:部编版语文教材再现“三无产品”!

※发布时间:2018-10-14 18:11: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新学期,又有一大批小学生用上了全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根据教育部的发文,2019年,全国中小学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本都要换成这个版本,之前的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将退出历史舞台。

  记得去年3月份,快微课曾推出一篇文章:还有多少假课文在孩子的智商?提到人教版语文课本2年级一篇争议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

  那时,仅有一年级和7年级学生使用部编版。如今,全国小学生1-3年级,初中7-9年级都已经拿到了新课本。那篇受到争议的“假课文”,也已经离开了孩子们的课本。

  经过大刀阔斧的语文教育,部编版语文课本究竟怎么样?8年前,浙江几位语文老师:郭初阳、蔡朝阳、吕栋联合编著了一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此书已)。

  8年后,近日,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郭初阳老师再次翻开了部编新版语文教材。郭老师遗憾地发现,这套教材,依然在以上几点问题上,不尽如人意。

  上周,郭初阳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进行了研读。他认为:距离他小学语文教材的那本书出版8年过去了,这本教育部新版的语文教材8年前存在的“四大缺失”问题却基本上是巍然不动。

  郭老师说: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三无产品”。所谓“三无”就是:不知道这篇课文来自哪里,出自何时,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

  第3课《不懂就要问》,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都是“三无”。不信,家长也可以去翻翻看。

  而在其他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些文章是出自于以前的旧教材,不知道是何人、何时何地写的:

  翻开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郭老师说,作为课本第一篇,让人忧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文体不分的文章。而语文课本里课文的文体不分,恰恰是当下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根源所在!

  这篇课文里说:有两只小猴子在听孩子们读课文,松鼠和山狸在看同学们做游戏,这到底是虚构的?还虚构的呢?

  好教材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具备文体意识,懂得各种体裁的不同。小说、戏剧、诗歌等等,都是虚构类文学作品,追求艺术真实;历史、传记、调查报告等等,属于非虚构作品,重在合乎事实。

  郭老师认为,当前,小学生学习的写作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说明,但不会区分不同的文体,没有人告诉他们虚构和非虚构的区别,甚至连课文也混淆这个概念。所以会出现当下小学生作文连篇、虚假、矫情的情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一书里,郭老师就曾经指出,当时的语文教材 经典缺失。新版教材,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篇课文《花的学校》,注释中指出:“本文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郑振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事实上,很多课文都有这样的标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郭老师认为,选一篇经典作为课文,就不要去乱改它,改动是不尊重作者和版权的行为。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原文和改动后的课文的区别:

  还有第八课课文《去年的树》,很多年前,几位老师就曾对这篇课文提出了修改意见,但在部编版里,还是没有改。

  原文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教材用的是孙幼军的,“选作课文以后,依然被改动了”。

  一字之差都会有天壤之别,何况是一句之差呢。这句话的重点恰恰在“火苗轻轻地摇摆着,好像很开心的样子”这句话里。写火苗对小鸟做了很动人的回应,但是课文却偏偏删掉了。

  教材的编写,郭初阳认为,除了有专门的专家编写小组;教材的审定,还应当有的学术委员会。面对不尽人意的语文教材,郭初阳老师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语文教育不需要课本!

  郭老师认为,应当以伟大的书为语文课本。比如,去年暑假,郭老师曾经带领孩子们阅读学习梭罗的《瓦尔登湖》,带着孩子们结合旅行来阅读,将阅读、思考、旅行、写作、反思结合起来,在一个长的时间段里深入到一本书里面,这对学生影响是很深的,远远胜过读教科书。

  而在郭老师的课堂里,没有语文教材,只有经典阅读。一本一本经典深入地精读下去,孩子的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对于课本里的“三无产品”,记得北师大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马新国曾经说过一句话:“尽管出现‘三无文章’有种种理由,但无论再多的理由,都是一种缺憾。“教材编写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细工慢活,建立教材修订和反馈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属虎的属相婚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