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书讯丨杨博:《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

※发布时间:2019-7-9 7:02:1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杨博(1986- ),男,景县人,2015年获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朱凤瀚教授,2015年至2017年在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17CZS005)、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重点项目“大学藏秦、汉简牍文字、文本综合研究”(YWZ-J020)的研究工作。在《历史研究》《文物》《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JCW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本书从史学的角度,对出土文献中战国楚竹书的史学价值做了钩沉与探讨。首章,在学界既有的史书类文献分类的基础上,对楚竹书作史料学分类,确定其史料价值判定原则。第二章,主要以楚竹书“史书”类文献“语”《系年》等的叙事与编纂为例,探讨楚竹书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编撰史学之体例与观念。第三、四章,则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别考察楚竹书对于研究先秦史事等方面的学术价值。

  杨博博士的这部著作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出土的战国楚简中的典籍类文献(通称为“楚竹书”)所蕴含的史学价值:一是对楚竹书在文献学分类基础上的史料学认识;二是楚竹书所能反映的战国史学的发展状况及史学思想;三是其中所包含的有关先秦古史之史料;四是子书等文献中包含的反映先秦思想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战国楚简之新发现益多,对楚简的研究累累且方兴未艾,但如大家所周知的,研究的角度与着眼点更多地落在了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领域,从史学研究角度所作的研究则甚少。丰富的楚竹书资料,欲为先秦史研究所科学利用,则首先需要在观念上明确楚竹书究竟有哪些史学价值,这无疑是应学术研究之急需且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问题。

  这部著作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近年来,杨博对论文从资料考释与具体论证两个方面,作了认真的修订,尤其注意利用近年来新公布的楚竹书、古文字与考古资料对内容作了增补,同时关注近几年来学界新的研究,从而使本书在学术思想上有所深入,学术水平得到扎实的提升。

  本书首先对楚竹书作了文献学与史料学的分析,在明确楚竹书之文献学分类基础上,较深入地讨论了楚竹书之史料性质的具体体现,特别阐明了楚竹书中即使史书性质的文献,亦具有一定的史料性质,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判断不同性质的史料之价值大小、多寡的标准。此所论实是利用楚竹书作史学研究之前提性的问题,但前此少有学者作过如此专门、明确的论述。

  在本书中,作者将楚竹书所包含的史书类文献区分为“世”、“书”、《系年》类“纪事本末体”史著以及“语”四类;楚竹书中非史书类文献,则分为“易”、“诗”、“礼”、“子”、“方术”诸类,作了具体的分析与归类,同时探讨了诸篇章成文之年代及史料价值所在。这种对楚竹书史料内涵所作的分析,不仅是为楚竹书的史料学研究设立了一个有操作性的研究框架,而且也为利用楚竹书作史学研究从史料角度开辟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

  楚竹书究竟反映了战国史学何种情况,也是本书所要着重讨论的。作者认为,楚竹书中的史类文献一方面承继了西周以来史学的一些特点,但另一方面,则在著史材料、编纂与叙事的手法及史著传布方式等方面有新的发展。作者以简《系年》为例,认为《系年》大致属于纪事本末体,在手法上侧重“”叙事,寓褒贬与叙事为一体,通过对材料的详略选取与排列,表达历史盛衰观念与鉴戒意图,有开《史记》先河之意义,突出的反映了战国史学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本书对楚竹书中史书编纂手法及所反映史观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丰富了史学史中的战国史学内涵。

  不同类的楚竹书,程度不同地包涵着较多的对先秦史事之记述,如何科学地评价与认识这些记述的史料价值,是对楚竹书作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作者在本书第三、四章以较大的篇幅,讨论了楚竹书所记先秦史事的可信性与其价值,并做了个案的具体研究,不仅通过概括与评述迄今对楚竹书史事记载研究的,来阐述楚竹书的史料价值,而且包含有作者本人对若干问题的研究,使这一部分从总体看还是较饱满的、深刻的。

  楚竹书中子书类文献尤为丰富,但如何以其作为同时代的思想史素材,从中钩沉出当时流传的思想史观念,这应该说也是一种史学的探讨。但这并非很容易的事情。本书第四章也用了部分篇幅对楚竹书中有突出反映的思想作了探讨,力图说明其与战国社会之间互动的关系,所论虽有待进一步深入,但从“楚竹书中文献的优势地位”“血统与德行”几个方面所作分析,还是取得了一些。在第四章,作者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诸子学说、学派为重点探讨了楚竹书所反映的学术史的发展。

  总之,本书在从史学角度作楚竹书研究方面,作了相当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仅设定了一个有一论基础的较科学的研究框架,而且未停留于方的讨论上,更深入至具体篇章中作了较细致的考证、分析,对钩沉战国楚竹书的史学价值方面作出了贡献。

  对出土典籍文献作史学研究,从目前看还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课题,本书可以认为是对如何深入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所作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当然本书的讨论也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比如战国楚竹书中作者列为“语”类的篇章较多,对其史学价值,作者虽有分析,但所下功夫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作些个案研究。

  本书面世后,希望作者注意倾听学界的意见,修订书中的不妥之处,并关心新的出土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进一步深化、充实本书对楚竹书史学价值问题的认识,并有更新的相关学术问世。

  这本小书是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较大幅度的修订而来的。2011年有幸考入大学,自己所钟爱的中国古史,倏忽之间已然取得学位三年有余了。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于我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命题。我总想着要把它修改的更满意一点,然而时光飞逝,对问题的认识并未深刻,新出材料却日渐增多,出版协议也已经一延再延,只好的拿出来供前辈师友。既有的文字往往只是对过去思考的总结,学问之也并非朝夕可成。这份习作仅仅是笔者过去八年学习之的一个纪念,提醒我铭记这段时光内给予我无限支持和尽心帮助的家人、师友。

  首先最需要感激的是授业朱凤瀚教授。先生素以学术严谨、要求严格著称,因此我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养成了治学务实、细心求证的学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先生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学生未来学术发展道的长远规划,反复强调拓展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我个人自就学以来长期关注金文与青铜器方面的研究,但先生为了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全面提高研究能力,特别帮我选定了“论战国楚竹书的史学价值”这样一个理论性强、学科跨度大的论文选题,希望我可以通过这一训练夯实基础。在拙稿撰写过程中,每遇思不畅时,只要与先生商谈必有所得。先生时常关注最新动态,我注意收集与利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先生考虑古史研究需要具备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识,力荐我到考古系随雷兴山教授问学。又蒙先生提携,拙稿忝列“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术丛书,并拨冗为序。这些年的学习研究生活,先生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若说个人能有任何一丁点的成绩,都是先生悉心栽培的结果。在此,我要向先生致上深深的谢忱与难以言表的感激!

  拙稿草就后,承李零、李守奎、陈絜、何晋、韩巍等诸位先生悉心批阅、拨冗指教。李零老师在笔者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多次给予指导与鼓励,受益良多。又蒙先生题签,为小书增色,学生不胜感激。李守奎老师在基本概念与古文字释读上再三地提出真知灼见,使我茅塞顿开。陈絜老师在写作手法上,给予诸多与点拨。何晋老师、韩巍老师在写作重点与章节安排上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和。另外,陈伟、陈苏镇、赵平安、张帆和徐刚几位老师在拙稿写作和修订过程中多有指导,并提供给我相关材料与。五位匿名评审专家也对拙稿提供了宝贵意见。正是在诸位良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拙稿才得以最终修订完成。感谢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沈长云教授,是他引领我古史研究道的,并我治学的方法,在这些年中也一直关心我的成长。感谢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雷兴山教授,拙稿顺利付梓离不开雷老师的督促和鼓励。

  此外,我还要向曾帮助过我以及与我共同学习进步的学界师友致谢。复旦大学郭永秉先生、中兴大学游逸飞先生、哈佛大学傅希明先生代为查阅相关资料。师范大学张怀通教授、复旦大学林志鹏先生惠赐大著,使我得以吸收他们最新的研究。印刷学院崔存明教授、同学崔学森、赖志伟在我学习生活期间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任伟、杨文胜、龚军、耿超、赵燕姣、陆青松、吴伟华、王、李裕杓、李春利、钟春晖、胡宁、吕全义、石安瑞、、亓民帅、郭晨晖、赵庆淼、谢能、杨坤、张、许梦阳等诸位或惠赠研究资料、或帮助审阅、修改拙稿,在此一并向以上诸位师友谨致谢忱。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彭卫、卜宪群、邬文玲、徐义华、孙晓、刘源、赵凯、戴卫红、苏辉、林鹄、郜丽梅等先生以及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的杨英、宋艳萍、庄小霞、曾磊、王天然、、石洋等同仁,博士后出站以后得以有幸进入历史所工作,在诸位先生的帮助下迅速融入如此融洽的大家庭,幸何如之!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石帅帅先生对拙稿的精心编校,感谢六编室吴长青、顾莉丹、贾利民、张亚莉等先生的鼎力支持。

  书中部分章节在增删之后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历史研究》《简帛研究》《简帛》《出土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中原文化研究》《文史知识》等学术期刊,在收入本书时又做了部分删改与修订。在此特向收录小文的学术期刊、编辑先生与匿名审稿专家致以诚挚谢意。

  我要由衷地感谢支持我追逐学术梦想的父母、岳父母和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多年以来,尽管我无法给她富足的生活,但她却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给我相对单调的学术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精彩。小书的核校,也耗费了她大量的心力。在此我要向她致以深深的谢意,希望今后能够弥补对她的。至于小儿若木,感谢他的到来,让我有更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完善书稿,可以纠正更多的失误。希望他若干年后还能想起他和爸爸一起为这本书所作的“工作”,尽管他现在还是最喜欢汽车。前世死因分析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