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蔡锷

※发布时间:2020-9-4 17:48: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蔡锷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不足 34 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 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 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 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 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 功。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实际上,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派,亦非改 良派, 而是一个真诚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 关键。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对蔡锷一生所走过的道作一个简要的评价,以于方家。 一 从戊戌到辛亥,是蔡锷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及军事救国时期。 1897 年,15 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的教育, 戊戌后辗转到日本留学,受到的熏陶。1900 年他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师 友多, 蔡锷重返日本, 决心投笔从戎。 1901 年 12 月考入东京成城学校自费学习陆军, 于 1903 年 7 月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学习,同年 9 月转为江南官费生,12 月初考入日本陆军士 官学校第三期,分入骑兵科,1904 年 10 月以优异成绩毕业[①]。蔡锷读书求学期间,正值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 也是中国仁人志士起来奋起救亡图存之时。 蔡锷写道: “甲 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 而薄,风靡响应,皆惧为亡家之民,皆耻为丧国之狗”[②]。正是在这种时代下, 蔡锷发愤攻读, 上下求索,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特色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 “惧为之民”, “耻为衷家之狗”; 其次是强烈的感和责任感。 他以日本的隆摩喻湖南, 决心维新湖南,变革湖南,“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③]。三是把抵御外患与学习 外国长处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守旧,力主,稽合国情,纯用,为此他主张积极引进 文明,尤其强调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第四,抱定“流血救民”的志向,大力提 倡军国义,变“尚文”为“尚武”,重新“陶铸国魂”,振起民族,并以军事作为自己救 国的主要手段。 1904 年冬蔡锷自日本归国之后,将其爱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 云南从事新军的编练和教育工作。“为求中国的”是他的“最高目的”,“淡泊明志, 夙夜在公”是他的生动写照。其所到之处,均能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在广西,“于桂省兵事, 多所”,“创练步标,躬亲教练,一切规模,皆所手订”[④],还到边塞考察,短衣匹马, 巡行四千余里, 于边情地势, 逐一札记, 草绘略图, “出入于瘴疠者经月, 欣然有以”[⑤]。 蔡锷 1911 年初离桂赴滇时,正值英国武装入侵云南片马一带,蔡锷表示“吾侪武夫,惟厉兵 秣马,赴机待死已耳”[⑥]。为了培养新军将士为国家谋利益,为国民争幸福的责任感,他 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作为对部队进行教育的材料。针对清军将领志在厚禄、士兵 志在虚誉饷糈的状况,他明确指出:“吾侪身膺军职,非发大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 归宿,不足渡于,置国家于坦途。须以耿耿精忠之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 顾,始能有济”[⑦]。其救国之志,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二 辛亥武昌首义之后,蔡锷审时度势,在云南成功地领导了重九反清起义,并被推举为军 都督。在督滇期间,他对云南庶政进行了,并派兵援川、援黔、援藏,有力地推动了全 国形势的发展。对此,人们多所论及,兹不赘述。 特别指出的是,蔡锷在担任云南都督之后,曾对中央的建设多所谋画。早在 1911 年 11 月 9 日,在仅有七省的情况下,蔡锷即发出通电,率先提出“急宜组织”“集中统一 之机关”[⑧],11 月 15 日他收到黎元洪的皓电,内称“亟应建设联邦国家,为对外之交涉, 速派全权委员来鄂”。他立即复电,认为中华急宜建设,全权代表即日选派赴鄂。 同时明确表示:“惟联邦制度于吾国不甚相宜,仍应主张建设一完全统一国家,设立立 府,内政外交均宜措置”[⑨]。11 月 18 日,蔡锷再次致电各省都督,进一步提出中 央组织纲要三端:一、定国名为中华,定国体政体为立宪;二、建设一强有力之统 以期消融疆界”[⑩]。 一, 俟军政撤销, 方为完全立宪; 扩张国防辖境, 三、 缩小行政区域, 11 月下旬,蔡拟定中央会议大纲 23 条并电请各省速派代表莅鄂会商,属蛇的属相婚配表从速组织中央, 还宣布滇军“建设主义以联合中国各民族构造统一之国家,改良,发达,汉、 回、蒙、满、藏、夷、苗各种族视同一体”[11]。综观他的通电和举措,最突出的是主张建 设完全统一国家,建立立宪制度,建立国家统一,以实现民族平等,谋求强有力之中央 ,以期在国际社会中确占一席之地,并承认首义之区武昌的特殊地位。所有这些,都洋 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和主义,也是正确解决时局问题的主张。 南京临时成立后,蔡锷电贺孙中山担任大总统,并提出三点,强烈反对划疆而守、 省自为谋, 极力主张消除党见, 惟贤是任, 以平近手法和谨慎态度廓清相沿已久之积弊, 反映了他争取恢复国家统一、 追求社会有序进步的强烈愿望。 针对各省用人行政省自为谋的 状况,蔡锷电请孙中山及各省都督,要求中央在用人、财政、军事诸方面“统一事权”。他还 致电陆军总长黄兴, 愿将训练有素且将领富于学术经验的滇省北伐援川各军队留备中央, 听 候调遣。 这一切都表明了蔡锷在南京临时期间中央权威、 国家统一的鲜明立场。 从蔡锷求学时务学堂到为护国而献身,前后恰好 20 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 一瞬,但却是处在清末民初历史大变动的时期。甲午战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无数仁人 志士到救亡图存的时代前列。由于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经验阅历、所受教养及性格特 征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救国方略也各种各样。有主张变法维新的,有主张君主立宪的,有主 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军事救国的,更有主张通过反清建立而谋 求国家富强的。正是这些不尽相同的方案各个付诸实践,正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才 形成为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着社会前进,使中华民族免于,免遭瓜分。其中,反清革 命和建立与巩固又无疑是清末民初历史发展的主流。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蔡锷从 维新改良到军事救国,再到反清,最后为而献身,他的业绩和巨大贡献将 永远彪炳史册。更重要的是,在他决定自己行动的时候,既非出于的动机,亦非无原则 地和依附他人, 而是基于自己的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的。 他始终追求富国强兵和 社会进步;始终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始终主张建立强固有力的以增进国力、 国权并借以保障;他始终反对内争,力主团结一致外竞;他始终国家,竭 力谋求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他对自己的坚定不移,身体力行,表现了高度的历史 责任感和奉献。 爱国主义是推动他不断前进的伟大动力, 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 视的财富。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蔡锷一生的选择,而且可以从这 种理解中宏扬光大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

  

关键词:蔡锷历史论文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