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经济学教育的价值:认识市场与提供参照

※发布时间:2019-2-23 18:28: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马上开学了,很多老师也即将,给学生讲授经济学课程。对于经济学教学,笔者已经从事了近17年,在过去多年,主讲经济思想史、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学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经济学教育有些的想看法,在此和同行及经济学爱好者交流一下。

  经济学教育是一种知识服务,那么,什么样的经济学教育对学生有价值?经济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或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意义在哪里?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难道我们的学生通过考试,拿到毕业文凭,就意味着我们为他们创造价值了吗?绝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认为那简直就是。为了说明经济学教育的目标,我们首先要了解经济学的性质。经济学是关于观念或意义的科学,这也是这门学科的优势,而观念或意义也是人之本质所在。经济学教育其实就是在培养人,所以,当我们使学生有观念上的进步,拥有一种更好的思维方式时,那么经济学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具体而言,笔者认为经济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这两个方面:

  经济学不直接教人如何致富,但它告诉我们:要想“富”,就必须有好的市场,因为我们所需要的商品都是通过市场,从他人那里获取的,市场与我们的利益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没有市场,个体再努力也白搭。市场改善一点,我们的福利就提高一点。我们要想继续过好的生活,或者过更好的生活,就要让市场运行良好。市场是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因此必须学会去捍卫它。当你捍卫市场时,就是在捍卫自己的利益,也是在捍卫他人的利益,因为在市场中,你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一体的。

  市场化也是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宝,今后还要继续推进。但是,假如没有对市场的准确认识,人们无法辨别哪些举措是推进市场的,哪些举措是市场的,这样市场化的推进将变得困难。经济学告诉人们,市场应该是怎样的,从而为市场化提供一种保驾护航的作用。

  经济学提供认识世界的参照。人们认识世界需要一个“参照”,因为有了参照,才能对现实世界中的制度、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学说作出合理与否的判断。这就如同在物理世界中,需要“坐标”来帮助人们确定,要用尺子来帮助人们确定长度一样。如果没有参照,或者参照本身就错了,那么人们将无法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说,类似高矮胖瘦的判断容易,但是作出价值判断、判断并不容易,因为这种判断能力不是先天拥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帮助人们提高这样的判断能力。

  以上两个方面是相关的。这是因为,经济学所能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判断,就是判断某种政策或行为是否了市场,从而了他的利益。经济学“最好地”提供了这种“有关市场”的判断。其他的很多判断不需要经济学,比如前面提到的高矮胖瘦的判断,或者经济学无法提供,比如商业机会的判断,这种判断更需要的是企业家才能。

  目前,经济学的主流课程是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强调“市场失灵”,而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干预”,两者都认为市场自身存在缺陷,无法良好运转。所以,假如老师只是按照经济学教科书授课,那么学生推崇的将不是市场的自发性,而是干预市场的必要性。

  一是新古典经济学以“均衡”为基础。均衡方法预设了一个没有垄断,没有外部性,没有信息问题的理想世界,然后用它来对照现实。当现实与之不符的时候,就说现实存在“市场失灵”。显然,真实的市场是企业家驱动的动态过程,不是某种“均衡”状态,不存在最优。因此,“市场失灵”的概念也是不成立的。

  二是以“一界”的观念出发理解市场。市场是“多界”,不是“一界”。对多界来说,效率来自交换、互动与协作,而不是某个个体的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把“多人”简化为“一人”,把“一人”(比如厂商或消费者)的最大化等同于市场的最大化,这是对市场的不恰当简化。所以,只有回到“交换范式”才能理解市场。

  三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具有局限性。我们说,“最大化”假设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新古典经济学把“最大化”等同于约束下的最大化,把人的行为视为约束条件的函数。这就不恰当了,因为它忽视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性。个体行为首先取决于他的目的,而不是外部给定的约束条件。

  更要指出的是,这种最大化假设的意义不大,因为谁都知道在约束下追求最大化,这不需要经济学的。相反,这种最大化的反而会强化“精致利己”。相比“最大化”,“规则”才是需要经济学教育提供的,也是经济学教育能够提供的。这里的规则,是指经济学的有助于人类福利增进的,特别是市场。当人们遵循这样的规则时,的利益会增进,因此也才是的。

  在市场方面,宏观经济学比微观经济学走得更远。宏观经济学在方法上基本延续了微观经济学,比如,和微观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学也是最大化范式,不是交换范式,也同样建立在均衡思想之上。但除此之外,宏观经济学甚至没有稀缺性、资本和货币等基本经济学概念,一切着眼于实现总量最优目标。但是,我们要问,实现“总量”目标就等于改善个体福利吗?显然不是。相反,当把某个总量作为目标时,市场价格机制就会被扭曲,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灵,从而造成更大的福利损失。宏观调控是无解的,因为每一次宏观调控必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与其这样,不如在一开始就不干预市场,而是遵循,让市场自身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现在的经济学教育也特别注重计量和数理模型。但是,计量和数理模型只是应用工具,对认识市场帮助不大。说实话,数理模型对于那些打算走体制内学术道的学生或许是有用的,因为他们需要在体制内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些数理模型是发表论文的必备工具。但是,要知道大部分学生是不会走体制内学术道的,他们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对他们来说,他们更需要知道市场是怎么回事。

  经济学有不同的理论和学派,基于不同的理论,对市场也有不同看法。有的经济学家古典主义,反对干预市场,比如斯密、米塞斯和哈耶克,而另外一些人倾向接受凯恩斯的观点,主张干预。那么,哪一种观点是比较正确的呢?我们说,古典主义的观点在逻辑上更具有自洽性,因此也更有合。如哈耶克的,干预主义的观点隐含了干预者的“狂妄”,在逻辑上不成立。遗憾的是,现在干预主义的经济学教育占据主导,古典主义被边缘化。

  假如经济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上述两个方面,那么就可以把是否能够提供这种服务作为判断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因此对高校来说,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发现和培养这样的老师。然而,目前高校的教师招聘和绩效考核体系却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高校老师的来源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刚拿到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他们在博士阶段接受的课程主要还是上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数理方面的,在撰写博士论文阶段也往往是把计量和数理模型的精巧应用作为主要内容。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在博士阶段要为导师做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大部分是“应用类”的,也就是解决的某个问题,比如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之类的,这些项目指向的往往是如何指导,而不是如何让市场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他们在博士阶段很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支持市场的古典主义经济学,更不要说系统地去学习了。当他们进入高校,时,能够为学生提供上述知识服务吗?显然不能。实际上,他们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经济学知识才能胜任。但是,由于他们进入高校后,马上又面临发表论文和申报项目的压力,这意味着没有时间去学习那方面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这种知识难以给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第二个来源是外部引进。高校引进人才的标准是看有没有所谓的权威刊物论文,国家级项目和获等。但是,满足这些标准的“人才”却不一定能够为学生创造上述价值,能够为学生创造上述价值的不一定满足这些标准。这也造成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即一些人凭借几篇所谓的权威刊物论文、国家项目或获,就进入了各种人才计划,戴上了各种帽子,获得比普通老师高得多的薪资。高校要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在引进人才时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客观指标去评价。

  市场运行是有的,当这些被的时候,人们要受惩罚,就好像物理规律要受惩罚一样。人们受惩罚,不是他们愿意受惩罚,而是因为不懂市场。经济学的重要性,是把这些了出来。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把这些告诉学生,并且让他们知道这些的重要性。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遵循这些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会更顺利。最后,我想用经济学家米塞斯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全文——“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两个因素:即杰出之士的智力想出一些健全的社会经济理论,以及这些人士或其他的人们能够把这些意理大众。”

  顾顺章灭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