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04-10 18:38:13 星期四
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中国科技网》“混血” 中国黄牛到底是谁的种?

※发布时间:2018-7-1 9:51:0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科技日报6月15日电(实习记者 陆成宽)记者15日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团队与雷初朝教授团队合作在黄牛分类和遗传适应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证明中国黄牛有三个不同的血统来源。相关研究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研究对我国22个代表性地方品种的111头黄牛和8个陕西石峁遗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黄牛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下载比较了国外27个牛种的149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该论文首次证明全世界家牛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明显不同的类群,即为欧洲普通牛、欧亚普通牛、东亚普通牛、中国南方瘤牛和印度瘤牛,其五类父系祖先被对应命名为Y1、Y2a、Y2b、Y3a与Y3b。“中国黄牛地方品种来源于其中的三个血统,分别为约4000年前就到达中国北方地区,目前以纯系仅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存在的东亚普通牛;可能在1000年前进入中国北方,以蒙古牛和哈萨克牛为代表的欧亚普通牛;以及该论文新报道的与印度瘤牛早在四万年前就分离,具体来源和历史仍然未知的中国南方瘤牛。” 姜雨说道。

  研究还发现通过历史上的跨人工杂交选育,中国南方瘤牛和青藏高原的普通牛平均每个个体分别被导入了其近缘爪哇野牛的2.9%和牦牛的1.2%的血统,从而使得迁徙到中国南方和青藏高原的黄牛各自提高了对所在的适应性。特别是外源爪哇野牛血统的导入,造成中国南方瘤牛的遗传多样性是印度瘤牛的两倍,欧洲普通牛的四倍,成为中国黄牛高遗传多样性的主要贡献源头,是选育适应中国南方湿热气候的肉牛和奶牛新品种的宝贵财富。

  姜雨介绍,该研究对中国黄牛遗传特性来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将为我国兼顾高产、优质和抗逆的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对适应中国南方湿热的本土化奶牛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关键词:中国科技网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