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学子论文]电视时政报道的数据可视化应用

※发布时间:2018-8-16 7:24: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钱包丢了数据可视化以其直观、生动、交互的特色,弥补了传统时政报道的空洞、单调、过于严肃等不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时政新闻之中。本文将从电视时政报道入手,探寻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和具备何种优势,对传统时政报道的影响为何,并通过案例,直观地了解数据可视化如何融入新闻报道的实践。最后,我们也将反思,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时政报道中的运用还存在何种不足,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何种新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众每天都要接触到海量、复杂的数据。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迫切需要化繁为简、直达信息核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要当好信息的解读人。对信息更明晰的呈现、更准确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解读,成为新形势下吸引读者的创新手段。可视化的数据新闻也就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本文将从电视时政报道入手,探寻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和具备何种优势,对传统时政报道的影响为何。最后,我们也将反思,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时政报道中的运用还存在何种不足,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何种新的要求。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数据”和“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一共检索到24篇研究文献。从篇名上看,共有100篇文献中,同时含有“数据”和“新闻”,新闻与传媒领域40篇。

  纵观数据新闻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除了新闻与传媒领域之外,计算机技术也包括在内,这是因为数据新闻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计算机应用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上个世纪50 年代,美国开始试图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报道,对一些数据化信息进行处理,运用到报道内容中,可以基本上看作是数据新闻的前身。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数据”概念开始出现,最初主要是美国的学术界和商界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探讨。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了研究《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使这个概念得以大范围地推广。不过,大数据真正引起全球学术界、产业界关注的事件是在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宣布将投入2亿多美元启动“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itiative)”。

  到现在为止,研究者对于“大数据”还没有一个特别明晰,并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但是,学者们确已形成了一些研究共识。例如,对于大数据的特征,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即:“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巨大的数据价值。 对于“数据新闻”,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戈浩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 driven journalism),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 目前很多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也会沿用这样的一个定义。这一定义虽然简洁明了,但是未免太过笼统,单纯从字面意义试图解读数据新闻,无法凸显新时代的数据新闻,和以往借助数据进行新闻报道的区别。

  也有学者认为数据新闻是精确新闻的产物。根据菲利普迈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精确新闻的概念,即:通过对事件精确地客观描述让新闻的受众真实的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状况。而后来在新下,新精确新闻主义的和催生出新的新闻形式——数据新闻,并指出数据新闻是“以数据为中心,密切围绕数据来组织报道的新闻类型”。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在新时代探讨的数据新闻,特指那些数据在新闻中发挥决定性、关键性、主导性作用的新闻,是将数据根据不同的特点,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并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的新闻。

  可视化并非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视觉亦不算是领域的新现象。早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就是通过“视觉”实现的,只不过那时候的视觉传达的信息较为单一,而且是在生产力低下,其他方式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进行的。

  即使是单纯从媒介领域来看,图片新闻、视频媒介、可视化等议题都不是新鲜的内容了,但是我们在新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对可视化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有观点认为,所谓“可视化”( Visualization) , 是指在人通过视觉观察并在头脑中形成客观事物的影像的过程,这是一个处理过程。 而笔者认为,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可视化信息,并非所有看到的信息都叫做可视化信息,而是将原本抽象的信息内容经过信息处理使其实现可视化的过程。

  究竟何为信息可视化?学者凯勒说可视化是一个过程,它将数据信息和知识为一种视觉表达形式,是充分利用人们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可视化可以有效的减少我们受众的认知负载,增强个人在处理复杂认知问题所需要的记忆能力。信息可视化就是在运用可视化的技术,对赋予意义的数据进行可视表示法,增强人们对抽象信息的认知和理解。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杰认为,可视化作为数据新闻的主要形态,是数据新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笔者在中国知网在限定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情况下,在全文中搜索“信息可视化”,共得到相关文献383篇。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图书馆情报领域的研究,从新闻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不足50篇,这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类:

  无论是传统的纸媒、、电视还是新兴网络,有关视觉的尝试都屡见不鲜,在这些尝试中不乏成功案例。而研究者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角度也比较多样,例如从内容本身、方式、营销手段等。例如,在《大数据时代,外媒大报如何构建可视化数据新闻团队?》一文中,作者从团队建设层面寻找《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在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业态下,逐渐意识到视觉冲击对受众有天然的吸引力,纷纷需求视觉化的之。纸媒开始重视图片新闻和头版排版,电视新闻试图将抽象信息可视化处理,就连一向以声音见长的,也尝试进行可视化。众多的研究者也把目光锁定了这些新的探索。刘小峥在《深度报道中论据的可视化处理》一文中,提出要通过对数据的形象化演绎、理论和政策的故事化解读、记者的现场展示等途径来增强深度报道的视觉冲击力。

  时政新闻报道肩负着传达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任,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身居要位,作用重大。但是,如今的时政报道却存在着几以破解的困局。

  当前的时政新闻报道,文字始终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文字表现在电视新闻中就是解说词。电视新闻主要以“画面+解说词”的方式讲述新闻故事,新闻画面注重细节的捕捉,这就导致了电视画面难以呈现对社会现象的宏观描述。

  为了使新闻报道显得更有力度,不少记者会采取专家采访的方式,但是被访人物的观点难免带有主观性,所以时政新闻的宏观叙事能力一直是新闻报道的短板。

  在当前的时政新闻报道中,几乎以新闻的几个要素为主展开报道。无外乎什么时间、在哪儿、谁主持开展了什么样的会议工作。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新闻报道要求,其实这是时政新闻报道模式的。机械化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每一篇报道沦为普遍没有体现出个性化。

  时政新闻报道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就是内容枯燥、脱离受众。内容枯燥是由时政报道本身的报道题材所限,脱离受众其实是因为新闻报道没有找到与观众很好的结合点,换句话说没有从情感上观众。

  时政新闻报道中群众最为关心的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淹没在冗长的会议介绍、领导讲话中。这种简单的记录式报道,没有充分地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没有通过新闻报道让受众体验到关切之情。

  在大数据和数据新闻浪潮的挟裹之下,数据可视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不再只是简单的图表、表格、列表,而是借助于3D虚拟技术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铺天盖地而来,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以下就简要分析数据可视化的运用对时政报道产生的影响。

  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数据新闻一般经过“获取数据( getting data ) - 分析数据( analysis data) - 数据可视化( visualizing data)” 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新闻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自数据可视化运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以来,数据既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同时也是一种叙事语言。数据可视化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数字可视化,而是把数字通过可视化以更清晰的逻辑、更好的视觉体验呈现给观众。数据可视化考察的重心并不是数据的收集能力,而是解读数据的能力、讲述数据背后故事的能力。

  数据新闻主要靠大数据来驱动,而大数据的优势正在于它的宏观解释能力。大数据显著的四个特点为:海量、迅速、多样、高价值,即大数据能够迅速获得多个行业的海量信息,数量不仅巨大而且获得的数据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性。海量客观、真实数据的支撑,使得数据新闻可以游刃有余地对新闻报道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解释。

  自社交进入人们视野之后,其交互性就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数据新闻中,这种交互性并不仅仅是手段更是数据采集的一种方式,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可以自主地管理、上传数据。

  以首届数据新闻的参赛作品为例,对其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数据198个,其中有38个项目的数据是应项目需求而公开的,自主收集70个,私有数据56个,社会化11个” 。从上述资料可看出,虽然公开数据是数据新闻的主要来源,但是可以看到以社交为代表的用户自主提供数据占到了总量的1/5。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与百度携手制作的“春运图”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图片中红色标注的地点表示春运期间人流量较大城市,而城市之间蓝色的荧光曲线表示人流量。曲线越粗表示两个城市之间的人流量越大。这些数据是怎么获得的呢?只要拥有百度地图APP的手机用户,在使用时选择了“自动定位当前所在城市”,那么该用户的数据就会呈现百度的后方。借由这些用户提供的数据,春运期间的人员流动宏观情况在地图上就一目了然了(图5)。

  虚拟植入技术又称之为“虚拟图文包装系统”。这是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手段,主要运用到kinetrak技术、三维模型、动画实时渲染。Kinetrak技术“能够主持人的动作自动生成三维场景和立体的图文展示系统,并允许主持人亲自对图形和展示内容进行互动操作,以更自然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 。虚拟植入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观众有一种观看好莱坞的感觉。

  互联网使得人们接触信息的门槛变低,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网络用户也面临着被信息淹没的问题,此时重心已经不再是如何获得信息,而是如何筛选、理解信息,如何找寻信息背后蕴藏的价值和意义,即数据与观看数据的人之间如何产生联系。这种情况下,诉诸于情感表达往往比的分析更能让受众产生共鸣。

  时政新闻报道受内容所限,难免枯燥。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时政新闻报道吸引受众呢?可视化的出现让电视新闻工作者看到了一线生机——内容无法变更的情况下,那就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枯燥的数据列表无法传递情感,那就通过可视化的叙事进行情感渗透。

  总体而言,就目前取得的效果和影响看,我国电视在时政报道中对于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在报道形式的创新以及报道内容的生动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通过与业界同行对比、追述数据新闻的定义与内涵、远瞻受到大数据推动影响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目前报道中对于数据可视化的掌控与应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结如下: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是数据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手段,而记者对于数据的挖掘和把握,根本上决定了数据可视化应用的效果。单一的数据、数据库或者数据集合并不是新闻,只有记者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或是抓取大量数据拓展既有新闻主题的广度与深度,才能真正体现出数据新闻的特点与意义。

  数据新闻作为一种由数据驱动的新闻,既有对于数据精准分析的要求,同时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以及新闻性也不可欠缺。“它不仅需要新闻和文字能力,还需要数据搜索、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能力,以及在网络平台、传统平台发布具有良好阅读体验的信息图表的能力。” 这些都给今后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目前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类似于百度指数等搜索指数、微博话题等自数据以及由网络大数据公司所调查汇总的数据。由此可见,在我国目前的大数据报道中,权威数据处于普遍缺失的状况。虽然网络数据具有统计成本低、更新快、与网民互动性强等特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统计会受到参与网民人群层次、统计网站性质不同等众多因素影响,其可信度与权威性都由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新闻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深度与影响力。未来,如何建立权威有效的数据挖掘平台,获取可靠的数据,也是亟需思考的问题。(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部电视学院)

  [1]赵国栋、易欢欢、糜万军、鄂维南,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大学出版社,2013.6,21

  [2]章戈浩.作为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06).7-13

  [3]李雅筝,周荣庭.新时代的数据新闻的信息可视化应用——以《卫报》为例.[J].科技,2014.1(下)

  [4]宋绍成、毕强、杨达,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研究领域.[J].情报科学,2004.1,14-16

  [6]清.党报时政新闻线]顾骁瑾.电视时政新闻视觉语言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3

  [8]周成刚.时政新闻报道研究——以《》2003—2010年“”报道为例,大学,2011.4

  [12]方洁:《“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30日.

  [14]郎劲松、.数据新闻: 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的创新径.现代,2013.3,34

  李克强将访欧亚三国刘铁男之子李志江被调查南京大公祭日“最牛违建”越南媳妇提高烟税广东“亿元巨贪”广东岁月韩先聪被双开警方清障王珞丹张嘉佳恋情2014年度风云人物刘铁男被判无期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关键词: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