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卓新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教和谐

※发布时间:2018-12-6 4:27: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推背图全集

  习总在主持中央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而这一基础工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习非常明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指出“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命脉”。习精辟阐述了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应该完全是从外引进的“舶来品”,只有根深方能枝繁叶茂,只有基于我们的文化本真,方可持续开拓致远。这一理论见解既体现出开拓创新的时代,又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接上了中华文化的地气,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而精彩的发挥以及联系中国实际和时代的充分运用。

  当今的国际舞台上有着激烈的文化碰撞和竞争,作为我们文化软实力之魂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涵括、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才能界文化的激荡中真正站稳脚跟。因此,我们理应高度重视、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传统,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知、自觉和自信。在对待及评价文化传统上,我们必须摈弃任化主义、历史主义的虚假命题或断言。在过去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经历中,我们有着“自毁长城”的教训,从而使我们的文化历程异常的艰辛、曲折、复杂,没能有效发挥出我们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本有优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今天时期的文化重建和中,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和。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中华民族有过和辉煌。为了破旧立新,我们经历了各种“文化运动”和“文化”,但当我们庆祝“胜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文化建设上的不足和缺憾。尤其在对待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评价上,我们有过贬损、迷惘和否定,其结果是长期以来人们不敢正面或积极认识、评价自己的文化,一度出现了文化认知上的虚弱和空白,结果是让种种外来文化乘虚而入,、蚕食着我们的文化地盘,挤压着我们的空间。甚至当今天重新吹响文化复兴的“集结号”时,仍有人显得信心不够、底气不足。所以,习的重要讲话非常及时,起到了我们今天在文化认知上拨乱返正、对优秀传统文化理直气壮地加以复兴、的关键作用。

  习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和规范,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显然,这种追求、标识和思想资源也包括着中国人的历史传统、民族气质、文化和教。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对之加以否定或排拒。而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态度,则正如习所指出的,就是“要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精髓”。这种正本清源、扬弃继承至关重要,由此我们才能弄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之内在关联及历史延续,才可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重民本、守诚信、崇、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找到其“活水源头”,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上述讲话,是我们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自然也包括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观,有着丰富的生活,并共聚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各民族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共聚起中华文化的丰富遗产。因此,我们理应意识到,中华各民族都是“华族”,汉语和这些少数民族语言也都是“华语”,我们在这种认知上必须要有求同的意向,而不该人为地显异,更不能因为排异而导致分歧、彼此生分离别。我们切忌那种只有汉族才代表中华民族、只有汉语才是中国语言的观念,而应对“中华”的理解有更丰富的涵容、更的胸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就在于其多元共构、多族一统。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平等一员。”我国少数民族1亿多人,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国陆地边界线个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共建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中国根据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正确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开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说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扶持少数民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然是我们当前的基本国策。李克强在工作报告里还特别强调要“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理应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对外代表着“中文”、“华语”,对内是我们各民族所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大家当然要学好用好“普通话”;而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则属于与汉语并行的“双语”,我们也应该像尊重汉族地区通用的方言那样尊重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并鼓励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同志能学会少数民族的语言,以便能更好地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

  党和最近提出的文化战略决策是民族工作发展的指,也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希望尽早能淡化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意识的想法,与当前的客观实际有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大地上,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客观、科学地研究并解决问题。在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上,民族的大融合是一个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过程。对此我们一定要有的认识,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则要有足够的耐心,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人为地推进民族融合。当前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境外抵制、中国发展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国内也因进入深水区而“深层次矛盾凸显”,“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在对待民族问题上也“必须防微虑远,趋利避害”,认识到要有效防外则必须积极和内,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应是我们要守住的底线。

  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论述,是我们理解中国教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的民族文化,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都包含着丰富且重要的教文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也有教的内容,对这一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排拒、彻底否定。正确的教认知和教政策对于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群众在我国人口中已经占有相当比重,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并已融入到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规范之中,成为民族传统的有机构成和人们的风俗习惯。对此,我们不应回避,而应面对现实,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引导。我们的教理解和教政策的指导思想应遵循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这两个“最大限度”落实在教问题上则是“使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我们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工作基本方针”,才可能真正落实“加强构建抵御境外利用教进行渗透的综合体系工作”,防止教被敌对所掌握,成为其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工具。

  教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于这种的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其价值体系所表达的“真、善、美”和“忠、信、爱”,也应有充分的肯定,而不应将之视为是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完全对立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教在社会意义上是对其存在的社会之反映,不应该脱离其社会处境来空谈教。而在文化意义上,教则保留、反映出人类文化的遗存,显示出人类生活的发展变迁。教已成为许多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文化标识,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有着明显的反映。如果我们不谈儒、佛、道的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则会大打折扣。

  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从文化意义上,我们都不能轻易地否定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教。我们的社会如果没有与教的和谐,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此外,我们的对外、开拓发展,同样应正确对待教的问题。例如,我们今天建设丝绸之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就必须处理好与这一广大地域中的佛教、教、伊斯兰教等教的关系。回顾丝绸之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教的影响和教文化曾达到的灿烂辉煌。而在今天我们强调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时,就要认真考虑“文化走出去,教可先行”,在海外以教文化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欣赏、理解、接受我们精深的教文化,真正认识我们儒教的“仁”、“礼”,的“道”、“德”,佛教的“禅”、“慧”,以及中国民间对忠义、诚信、廉洁、的敬仰、、持守和。

  完全否定教的积极价值,是历史主义的轻率和肤浅,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害无利。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及社会治理是与文化建设及文化发展有机关联的,理应体现其客观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其中治理教也是一项文化任务,只有懂教方能有效治教。正如习在这次“”上所指出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必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而其“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我们的社会与教的和谐就需要与教的心灵对话、思想交流。“”必须“交心”,必须相互尊重、换位思考、坦诚对话、交流。我们的教工作应基于求之稳、获之和、得之同。我们处理教问题的旨归应是交友而绝不可树敌。只有引导好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谐,国家才能够持续发展、“行稳致远”。

  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对群众都要采取“最大限度地团结”这一方略。当前,我们除了应对经济、外交特别关注之外,还应以一种全球意识来关注民族、教、华侨问题。伟大事业成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本条件,就是要增加团结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外、国内外、各民族、各个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力量。李克强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对民族、教、华侨三大群体的团结问题。我国现有5000多万海外侨胞、1.1亿少数民族群众、上亿教信众,这些群体是我们当前祖国建设、社会发展、对外所必需依靠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团结。

  今天,我们面临发展和稳定双重任务,特别需要一种建设理论与维稳文化的并重共进。在社会的稳定中,教的功能有着独特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发挥。至于对教本身的有效治理,也需要社会法律管理这种外延式管理与教自律这种内涵式管理的并重。而其内涵式管理的成功则基于我们要把广大群众及其教职人员看做可以信靠的基本群众、看做社会内部的有机构成。在我们自己的社会共同体中,切不可将教异化、外化、他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鲜活的生命。习强调要将之贯穿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它、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其具体要求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既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运用各类文化形式来对之加以生动表达,那就说明了其性、包容性和整合性,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比较、对照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教观,以对话、沟通的方式来讨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在这种对话中,促进和突现共鸣和共识。我们所要努力的,也就是要发现尽可能多的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我们要“富强、、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我们要“、平等、、”,从个人层面我们则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不仅适用于我们对民族、教事务的外延式和内涵式管理,而且也与我们各民族、各教的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相吻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和谐、、整体、大同,中国教的是、和合、中庸、、信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中国教的爱国爱教爱人,以及其所体现的真善美圣、忠诚贞爱,都可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民族、教讲和平、和睦、和谐、、真诚,是其发展的主流和大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完全可以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各民族文化及教文化“求大同”。因此,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和推行,非常有利于我们积极引导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利于教在当代社会“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发展,也有利于民族文化、教文化革新、、与时俱进。

  习关于“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第十二届第二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民族、教的方针政策,为当前的民族、教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我们对促进民族团结、教融洽、社会和谐有了一种责任感和感。习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在现实生活中着力培育和践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这些都常实际可行的积极举措,体现出与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日常生活包括其生活的密切联系。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接地气的解读,对我们客观、科学、认真地审视我们今天的民族、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积极响应以习为总的的号召,结合民族、教工作,着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教工作的开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教和谐、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