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看明白的现状必须先搞懂这6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6-27 8:08:0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最近因为反对派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印发,从6月9日开始了大规模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迄今还未结束。

  目前围绕逃犯条例修订问题的纷争,实质是管治权之争。背后的问题,则关涉未来发展的向选择、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以及“一国两制”下国家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我们试图从特区前中央政策顾问刘兆佳先生所著的社会“三部曲”以及《经济导刊》对其专访的内容中全景观察本次风暴,并进行剖析:到底怎么了?如何理解这次风波?以及人的政治心态到底是怎样的?

  认识的发展不但要着眼现实,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所处的国际国内、中国和英国的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内部政治的对比。

  在此之前,英国殖民在一方面实施的管治,包括尊重、和,市场和公平竞争等,另一方面将政治牢牢掌握在手中。

  在回归问题出现前,英国从未在启动化计划。在这样的中,不论是出于反对殖义或是为了争取政治,都没有出现过强大的运动。

  由于缺乏强大的政治组织和团体来推动,人虽然上升,但的进程却只能由中英两国来主导。

  英国为了稳定人对殖民的支持,从而实现“光荣撤退”,在回归前十几年加大了管治的度,包括所谓。

  中国认为,在结束殖民、回归祖国后,能有一个程度更高的政治体制,将是人和内地乐见的事,同时也彰显人作为中国新的政治和当家作主的地位。

  但另一方面,化只能配合和促进一国两制下政治、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利于与内地的融洽相处,特别是要建构良好的中央与特区的关系。

  显然,中国的这个目标是英国人不能认同和接受的,中英双方对化的内涵、目标、规模和速度有着严重且不可弥合的分歧。

  学界很多人,尤其年轻一辈,早已服膺政治。他们想在建立政体,实行一人一票选举、政党轮替执政。

  他们甚至希望,的西式实践能够拉动中国的发展,使成为中国和平演变的桥头堡。即便最终未能在植根,至少也可以让发展为政治实体,达到完全自治,在“一国两制”下发挥“抗共”的作用。

  中央和建制派基本上从落实“一国两制”,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角度来看的,化发展不能于其他重要目标之上,不能损害的繁荣稳定,中央和特区的关系。

  但反对派的立场甚为具体,争取的决心也很大。可在推动化和的经济社会上,他们的主张却颇为空泛和模糊。

  毕竟,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事比夺取管治权更重要;唯有在手,其他政治、社会和经济目标才可能实现。为此,他们视中央为对手,集中力量向其施压,同时与建制派争夺,形成尖锐对立。

  基本立场南辕北辙,使不同的政治难以在共同接受的政治框架存,社会在回归后没有形成一个“政治命运共同体”,以致政治冲突连续不断。

  在这种恶劣、紧张的政治中,不但特区的管治效能被削弱,稳定和发展受损,的化道也崎岖不平、前景不明。

  现在的问题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需要具体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央和部分港人——不是全部港人,多了一些矛盾。

  前,大部分人跟内地处于一种状态,彼此在社会、文化、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形成了分歧,这种隔膜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化解的。

  但话说回来,“一国两制”正是针对这种差异的情况提出的,就是要让保留原有的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人可以放心回归。

  现在出现问题,不是因为“一国两制”本身,而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使部分人对的未来多了一份忧虑。

  其大前提是,中国内地崛起太快,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港人害怕自己原有的“好东西”保不住,会逐步消失。

  一直以来人有一种看法,就是在“一国两制”下,内地长期依靠,源源不断地向内地输出各种各样的影响力,经济上的、金融上的、价值观和制度上的。

  以前人的心理预期是,单向对内地的影响和内地单向对的依赖,以及这种想象连带出来的优越感。

  随着中国崛起,反而是对内地经济依赖越来越多,人跟内地接触也越来越多,经过一段时间,人开始忧虑,觉得自己的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能不保。

  一方面产生了民族自豪感,一些过去有成见的人对中央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忧虑,越来越怕来自内地的竞争,怕失去自己原有的优势,所以对自己的信心有所下降,同时对中央和内地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独特在哪呢?就是对内地有一种很简单、同一、典型化的看法,觉得内地差不多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就夸大了优越的方面,也夸大了内地落后的方面。

  比如说,内地没有拼搏,我们有拼搏;内地过分依靠,我们讲个人奋斗;内地没有,我们有;内地没有,我们有;内地没有公德心,我们有公德心……

  这种对比的问题在哪呢?就是认为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具备了一系列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些很多来源于。所以,一部分人一方面跟内地比,把自己当成另类的特别优秀的中国人。

  人的身份认同跟殖民是连在一起的。英国对的管治一以来都是政策,这使得和其他殖民地非常不同。

  英国想在这个荒岛上建立一个商埠,需要各方面的人来这里开发。所以使用比较文明的管治,通过法律手段建构一个稳定的投资发展,吸引人来做生意、做劳工,特别是内地人。

  因此,从一些人的角度来看,殖民不是一件难受的事。加之在英国下,作为一个国际商埠,吸收了很多来自的思想,人觉得殖民是向传送价值观的一个纽带。

  所以殖民在的认受性很大,是人习以为常、安身立命的一种。这也是一部分人回归的原因,觉得殖民是好事,换一种还有不确定性。

  人担忧里怕原来的“好东西”保不住,而原来的“好东西”又跟殖民有关。为什么有些人回归后很多年没有提港英,最近两三年却突然缅怀殖民,有些年轻人还把港英时期的旗子拿出来飘扬一番?

  在这种心态下,一部分人对内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同时又在的报道下,将对内地的抵触情绪转向中央。

  从经济来看,回归这些年来在中央的“惠港”政策下,在与内地经济紧密联系下,的发展是不错的。

  假如你回归前在居住,现在的繁荣超乎当时想象。过去5年平均增长3%-4%,相对于发达国家是高的。而且就业情况理想,几乎全民就业。

  人对经济情况肯定也有不满。第一是悬殊,第二房价太高,第三年轻人就业和发展机会不比从前,第四就是在中国内地崛起的情况下,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特别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此外,两地经济合作带来的好处没能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平均分配,而是集中在一些既得利益者——商界、金融界、旅游和高端服务提供者的手上。

  有观点认为,回归后有一个必要的工作没做,就是去殖民化教育。而且只讲“两制”,不讲“一国”,造成人“我行我素”,对国家缺乏认同感。

  其实从“一国两制”的构思来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你只要不搞内地的活动、不做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就可以。

  回归以来,在中央长时间“不干预”的情况下,的反对派得到了广阔的政治空间,把他们那套观念通过学校和向人,特别是年轻人,进行宣传,造成一部分港人对国家和中央的负面看法越来越多。

  但在推动国民教育,要人也不容易。从他的角度来说,你明明允许我保持原来的政治立场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在学校、在社会上,特别是从上,得到反对中央、内地的信息还是不少。怎么把这种情况改变过来,应该说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用一些比较务实和有效的方法去逐步改变。

  不少人认为,在原有的、、、廉政治的基础上,政治能让与世界完全接轨,特别是反对派和有“本土”、“港独”意识的人,认为只有变成式国家,的前途才有保障。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表明:这不可能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国家和人民付出沉重代价,能否“成功”也未可知。

  “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那个时候,过问不过问?……有些事情,比如1997年后有人骂,我们还是允许他骂,但是如果变成行动,要把变成一个在‘’的下反对的,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

  回归时,人说得很清楚,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会逐步把中国跟拉近,使中国效仿发展模式,成为者或附庸国。

  但这么多年过去,中国没有走亲的,中国崛起反而对模式构成挑战。最近很多分析中美关系的书,美国的主流看法是,中国不会走的。

  一个崛起的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加自己的利益,改变现行国际秩序,挑战美国霸权。特别是东海、南海争端,中国想把美国从西太平洋赶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重返亚洲,建构美日军事同盟,恢复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建立TPP……这些肯定都是要遏制中国。

  是不是让产生不稳定因素,给国家带来麻烦,削弱中国国力?同时使失去对的示范作用,拖慢中国统一的进程?又或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金融、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成为中国金融安全的地方?

  中央自始至终态度都很明确,特区不能由对抗中央的人来掌握。说得很清楚,的事,我的换夫经历必要时“中央就要干预”。

  的反对派主要是公共服务、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等行业的精英,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不少人教和。

  作为新兴力量,他们需要借助殖民政治空间在政治上冒起,所以希望英国在回归前实施最大限度的。英国希望在建立完全自治的政治体制,从而保持原有的制度和价值观,以及延续英国的影响力,让中国的徒具空文。

  于是,他们扶持新的政治,主要是认同政治的反对派,与他们结为“非神圣同盟”,共同对付中国、建制派和“爱国爱港”力量。

  尽管在中国的反制下,英国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落实“光荣撤退”大计,但却为后来的管治和长远发展制造了障碍,留下诸多后患。

  尽管在英国离开后,反对派失去了“靠山”,但在部分人挥之不去的“”情绪阴霾下,仍然具有相当的政治能量。相对于“爱国爱港”力量而言,在、和选举等方面仍占优势。

  可这次不同了,他们错误估计了中央可能作出的强硬反应。过去两年来,中央表明立场,认为这种情况非得扭转不可。这肯定会引起人反弹,因为人已经习惯了反对派的说法。

  最不幸的是,这种冲突随着特首普选这一争夺的过程出现,必然使各种矛盾进一步。这种局面很不理想,但是这个坎儿恐怕绕不过去,只能慎重去面对,逐步把冲突一一化解,起码约束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总的来说,很多问题都是过去几年发生的,不是源于“一国两制”,而是源于内地的变化、的变化,以及国际上的变化。但是从一国两制的角度来看,必须面对这些变化,积极妥善把问题处理好,理顺和内地的关系。

  本次风暴短期内对经济造成严重;若长期持续,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国际信用评级都会受损,但不会成为之都。

  这次活动风起云涌,但看过去数十年,虽然化和政改争议闹得沸沸扬扬,社会基本是安定的,经济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政治纷乱并没有完全渗透到社会和经济领域。

  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然的繁荣、稳定、、、、廉政、平等机会等“好东西”都来自型的殖民管治,则便不重要。

  所以我们看到,回归十几年来,人的升与降往往是实用或功利思想驱动的。当人们对时下一些社会经济情况不满、对特区的施政不认同、对中央的对港政策有意见……社会上要求的呼声便会骤然响起,激烈的行为也会突然爆发,但往往冲动过后便无以为继。

  为什么这次活动会被年轻人的激烈行动劫持,而主要的派政党失去了领导力,反而被年轻人牵着鼻子走?

  的行动越来越由年轻人主导,反而说明反对派的主要政党失去了社会支持,其领导力被更激进的反对所取代。而年轻人比较偏激,政治现实感不足,在情绪化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更激烈的对抗行动,必然导致主流社会越来越不接受他们的行动。

  一以来人习惯了平静的政治生活,不习惯冲突和对抗。是个商业社会,人总体来说很,注重稳定与发展。当社会冲突超出一定范围,演化为激烈对抗,人们会担心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和民生,打击投资者信心,损害与中央和内地的关系。

  这个时候,主流会出现保守主义的反弹,对这种行为进行。换句话说,社会具有调控能力,不会成为之都。

  (上周六,市民在添马公园举行“反,救”,参加人数达47.6万人次,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毋庸讳言,现在的情况不乐观。但相比155年的殖民历史,回归22年只是很短的时间,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建立一种适当的中央和特区的关系、人与内地的关系,以及内部不同力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