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新书 《岭外别传:清初岭南诗僧群研究》黄天骥教授作序推荐

※发布时间:2017-9-16 11:27: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清初岭南崛起的诗僧集团人数约有160余名,堪称“中国至今以来最大的诗僧集团”。其中有今释澹归、石濂大汕、佛门天然函昰和被沈德潜称为“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的迹删成鹫等,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僧人,均表现出积极入世之。充满法缘与俗缘纠葛的生活形态、复杂多面的人格,折射出明清鼎革对当时的士僧造成的影响。

  今天推介的《岭外别传——清初岭南诗僧群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深入展现清初岭南诗僧群全貌的学术研究力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去年年中,李舜臣教授的著作《岭外别传——清初岭南诗僧群研究》完稿,嘱我作序。今年元旦,舜臣和欧阳江琳伉俪来舍,带来了他们美丽可爱的小女儿含章,又告诉我书稿已经成书。我迫不及待,立刻请出版社给我送来样稿。我素来饶舌,接连看到舜臣的两个“宝贝”,喜不自禁,说话更是滔滔不绝,连老伴也我像吃了兴奋剂。

  笫二天,翻阅舜臣的样书,十多年前他和江琳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当初,我曾想让他跟江琳一起研究古代戏曲,但考虑到他沉实内向的性格,学习戏曲艺术,未必合适。正踌躇间,忽然接到春风文艺出版社来函,约我主编《元散曲三百首》,我让舜臣等几位博士生也参加了。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舜臣文笔流畅秀丽,对诗歌的分析,也细腻深入,便他以研究古代诗词为主攻方向。

  不过,让舜臣选取什么样的博士论文题目,当时颇费踌躇。记得舜臣也颇为焦虑苦恼。根据他的业务基础、性格,以及学术领域发展的情况,我和他在一起时,常会讨论选题的问题。其实,让舜臣从哪方面进行研究,我心中还是多少有数的。当时,学术界已经比较注意学科交叉的研究,例如对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我自己,一方面在研究古代戏曲形态问题,一方面在考察戏曲文学与教的关系,不久也写出了《〈长生殿〉艺术构思的内涵》的论文。正在这时候,岳麓书社给我寄来了八指头陀的诗集;以大汕为太祖师的澳门禅院,恰好也邀我前往撰写碑文。种种,有关文学创作和教的问题,让我经常萦回于脑际。有一个时候,甚至想动手研究涉佛的诗作。但是,我从工作需要,早已确定了以“戏曲为主,兼学别样”的目标,并且也知道这一论题的深浅,实在不敢旁骛。以我对舜臣性情养素和业务基础的了解,几经斟酌,我便想,未尝不可以引导他以诗歌创作与佛教的关系,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不过,若让他泛泛而谈,毕业论文会写得大而无当,游谈无根。比较合适的做法,是从具体问题入手,观察诗人的教与其创作之间的联系。而最能体现二者的关系的,则是历代文坛往往出现的颇为独特的群体——诗僧。

  我从来有和青年教师或研究生在晚饭后散步的习惯。黄昏时分,康乐园微月初升,晚风迎袖,二三子分花拂柳,且行且聊,其乐。我们时而海阔天空地胡扯,时而交流学习的。一天,我约舜臣陪我散步,自然也谈到毕业论文的选题。我清楚地记得,当走到大钟楼附近,晩钟响处,我停住脚步,向舜臣提出:研究“诗僧”。我的想法是,既可以研究历代的诗僧,写一部“诗僧史”;也可以在了解我国诗歌创作与教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某一时代的诗僧群体,或者专门研究某一位诗僧的创作特色。

  当时,舜臣似乎眼前一亮。过了几天,他告诉我,经过认真的考虑,他决心以诗僧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论题。

  选题确定后,舜臣倒很少和我接触。我有点奇怪,也生怕他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后来从旁了解,原来他一头钻入图书馆,夜以继日地苦读。本来,舜臣身体不算健壮,经过一段时间,发觉他竟瘦了一圈。我深知研究这论题的困难,除了提醒他注意休息外,也只好让他先当上一阵“苦行僧”。等到舜臣把写好的部分章节,送交给我审阅,细读之下,大喜过望。我相信他的论文,一定会写得很成功。果然,几个月后,经过毕业答辩,舜臣的论文,被答辩委员们一致评为“优秀”。

  掌握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对具体作品形象以及对作者经历、性格的细致分析;在这基础上,概括一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地域特色,阐述并归纳诗僧这一创作群体的面貌,是舜臣的毕业论文受到专家们赞扬的重要原因。

  据知,他在来到中大攻读博士学位以前,比较注重文学理论的学习。这本来是好事,但也不免受到当时文坛流行的先定“理论框架”“以论带史”之类风习的影响。在中大求学的几年中,在康乐园学风的熏陶下,舜臣彻底改变了以往空疏的,开始注重见微知著求实创新的学习方法,并且得到长足的进步。而本来从理论学就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旦改变了被扭曲的状态,把先定“框框”再举例求证的做法过来;从具体事例作进一步的宏观归纳,这一来,具备了较好逻辑思维能力的舜臣,也更能条分缕析,有条不紊把复杂的问题,论述得简明扼要,精练流畅。传闻在他毕业后北上求职时,某地学府原本准备接纳他,给他和江琳安排了教职,但条件是,要他改变在康乐园获得的研究方法。据说舜臣当即,放弃了该校的聘请。对此,我没有向舜臣当面求证,但按我对他倔强沉实性格的理解,以及从他发表的论著中,看到他一直的严谨平实的学风,我相信这是真事。

  在中大毕业以后,舜臣围绕着诗僧的问题,锲而不舍地研究,而且越钻越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也获得学术界的认同。翻开《岭外别传——清初岒南诗僧群研究》,虽说是在十多年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而经过整饬,又有明显的提高,这正是由于舜臣在毕业后不懈,在诗僧研究方面不断有所创获的结果。作为师友,我为舜臣取得优异的成就,能成为研究诗僧领域的专门家,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很这位年轻学者顽强攻坚的学习。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想当年,我对舜臣研究诗僧的论题,曾经有所,而现在,我从舜臣的论著中,也获得了许多教益。

  近百年来,学界对中国文学史、教史和文化史上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不少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对诗僧特别是对诗僧群体的研究,实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现在,舜臣选取清初岭南诗僧群作深入的研究,详尽地论述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独特创作群体,这对掌握中国明清时代的社会和文学发展的状况,很有幇助。记得康保成教授曾舜臣《大藏经》,我想,即使不能一下子读完,也应是舜臣努力的方向。

  如果在这基础上观察清初岭南的诗僧,从整个教史发展的维度给予判断,特别是注意到大乘佛教对汉民族思维模式的浸润,注意到惠能禅一派之所以会产生在岭南,以及它对明清社会和岭南人士的深远影响,这将能更全面推进这一独特论题的发展。

  一别多年,我马齿徒增,渐成老朽。而舜臣伉俪,尚容颜如昨。看到这小两口学有所成,家庭幸福美满,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舜臣勤奋,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在诗僧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一定能够把在康乐园获得的良好学风,驰骋于学坛,扎根于江右,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更大的贡献。

  李舜臣,1972 年生于江西永丰。200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主要从事佛教文学、古典诗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元明清诗僧研究》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虞集与元中后期江右诗文化圈研究》;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历代释家别集叙录》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元明清释家别集提要》等课题。先后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教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献》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 余篇,多篇被《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1 部,编著2 部;获得江西省优秀社科二等一次,三等两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