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原创文学作品代替毕业论文是因势而新之举

※发布时间:2017-11-26 14:02: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学校对这种新型毕业论文也有要求:首先要有创作的不少于1万字的文学作品,其次要有符合论文规范的创作阐释,结合创作实践对所提交的文学作品从创作背景、构思与立意、与同类作品的比较、主要特色与创新以及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和阐释。

  用原创文学作品代替学术论文,只是该校中文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近几年,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创意写作人才,该系增设大量写作实训课程,聘请一批知名作家担任全职和兼职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并帮他们对接市场。

  有才华的学生立刻崭露头角。和李灿一样用原创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应届毕业生思,原创电影剧本《我们曾经年轻过》被拍摄成电影《原味校花恋上我》,在腾讯视频上映;2016届毕业生王安邦创作的话剧《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在武汉中南剧场公演;2014级本科生吴可欣公开出版了长篇小说《白兔糖》;中文系副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新作《地下河》,被自己的10名大二学生改编为儿童剧,专业剧团将其搬上舞台,即将在武汉市内60余所中小学进行巡演。近年该校中文系毕业生从事专职作家的比例在逐渐提高。

  在是否能够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争议声中,中南财经大学推出的以原创文学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之举,具有一定的涟漪效应和示范意义。或者说,将会给处在拉锯状态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提供有益的现实样本。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本科生不一定需要依靠毕业论文来为自己四年的学业画上句号。

  粗览一下近年来公开报道的正反双方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限于篇幅,此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一则两年前的新闻报道《本科毕业论文注水严重多1个月内完成 专家取消》)。当一个问题数年如一日地存在僵持不下的争议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到了跳出这个问题的当下状态从更大范围和更长历史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来看,我们要思考一个更宏观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男女老少,概莫能外。而上大学写毕业论文,一度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随之而至,二三十年前和今天的大学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二三十年前几乎没有人质疑过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现在成了令人纠结的问题?

  变化其实不难捕捉到。二三十年前的大学教育整体上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彼时,有幸上大学者的比例很小,而且,还有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体制色彩的概念:包分配。想一想,在那个相对而言“僧少粥多”的年代(上大学者少,而享受的资源多),还有工作无忧的前途保障,进了大学就像是进了“保险箱”,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撰写具有独创性甚至先进性的毕业论文,既必要且可能,而以学术论文为标签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大学生未来去向的联系度也比现在要紧密得多。大学生不好好研究、不好好做论文,具有显而易见的否定性和社会否定性,于情于理皆难令人接受,说得夸张些,几乎是一件“难容”的事情。

  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从大势来看,这有利于使更多的寻常学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从细节来看,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被数倍于二三十年的学生所稀释,更关键的是,大学不再是就业的“保险箱”,由昔日的包分配进入到了“双向选择”乃至择业、创业的新境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唯学历、不唯论文,重视品德、能力和贡献,正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评价标准。在这样一种时代转换的场景之中,大学生潜心研究学问的物境和均难与彼时相提并论,对就业乃至创业的关注度超过了对学术研究的关注度,认不认真撰写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论文成绩的好坏,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与前途弱相关乃至无关。于是,对付写,找人代写,甚至花钱买论文,在诟病中不断上演,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因此,一味地拿二三十年前的标准来要求现在,是不是有些“刻舟求剑”甚至会“”?

  据介绍,近几年,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创意写作人才,中南财经大学中文系增设大量写作实训课程,聘请一批知名作家担任全职和兼职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并帮他们对接市场。不难看出,该系紧密联系社会需求,着眼于探索创新创意写作人才而非文艺理论研究人才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战略,堪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之举,不能不令人为其敢为天下先的“吃螃蟹”之举点赞。道理不难理解,看一个创意写作人才是否合格,主要应看其创意作品质量如何而不是看他的文学理论研究能力如何。也许这样的设计仍有一些值得完善和改进之处,但只要有利于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谁能说,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一定不如貌似高深的毕业论文奏效呢?

  事变时移,变法宜矣。假若时代变化,学生身向何处、在何方的疑惑和探索,仍然故步自封地将“毕业论文”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标准的唯一砝码并学生去接受和执行,是不是会流于形式甚至?即便这样能够培养出形式上合乎旧标准的毕业生,但这样的毕业生究竟能否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需要,以及还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去“回炉再造”后才能创造心向往之的美好未来,不能不令人捏一把汗。

  总之,一刀切地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和一刀切地毕业论文都不合时宜。但就当下而言,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更要从实际出发,大力探索更多与时俱进的替核形式。实际上,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说到底,还是反映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如何更好适应的深层次问题。一味地一刀切地强调本科毕业论文的程序合和不可或缺性,而不从根本上反思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效能和效果,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社会变化对人才培养现实要求的静止观点和懒汉思维的反映,甚至,是对深化高等教育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变项回避和推诿。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