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 (记者 刘悠扬)继《“灵光”的消逝》《外省笔记》之后,梁鸿文学评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作为方法的“乡愁”》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通过对著名作家阎连科代表作《受活》核心词语和象征符号背后所涉及的词义变迁、历史语境和种种社会生活冲突性存在的分析,探寻社会生活的内核。
阎连科被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的中国作家,著有《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作品。小说屡次获国内外重要项,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梁鸿选择《受活》作为分析当代“乡土中国”现实与观念想象的文本,其中一个原因是她长期阅读阎连科的作品,对阎连科的创作特点、文学世界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因为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受活》又是其争议最多的作品。
据了解,《作为方法的“乡愁”》试图从语文学的角度,通过对《受活》核心词语和象征符号背后所涉及的词义变迁、历史语境和种种社会生活冲突性存在的分析,进入言语的语言系统,去寻找它的起源,它背后所可能蕴含的文化心理机制,以及被我们自己和时代所遮蔽的东西。梁鸿认为,把“乡愁”作为方法,意味着以此出发,把自己置身于民族生活之流中,去感受民族生活的种种。对于文学者来说,则是要以此感受文学中所透露出的情感信息。“乡愁”包含着对词语的回忆,它是人们以人文主义态度进入语言之时的基本方向。重返“乡愁”,其实也是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