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蒋风:创建儿童文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8-5-4 12:22:3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82年2月湖南少儿社在长沙成立,蒋风应邀出席开幕典礼,在会上与参加会议的小读者交流儿童文学阅读

  从庐山召开的“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回到学校,蒋风便向浙江师院当年的领导李子正作了汇报。领导认为,庐山会议的举措,我们能做的都可以做,要蒋风发挥优势,大胆地承担起来,并蒋风可面向全国引进人才。在一无人力,二无资金,三无设备的情况下,蒋风在中文系恢复开设儿童文学课;在课外开设全校性的儿童文学兴趣小组;并以资深身份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编写新中国第一本系统的《儿童文学概论》,同时,积极筹建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室。

  蒋风说:“就这样,乘着顺风,我就及时扯篷,让航船随着满篷风帆快速前行。”不久,学校任命蒋风为儿童文学研究室主任,主持上述各项工作的开展。单枪匹马是成不了事业的,七八件工作都集中在蒋风一个光杆司令身上。

  想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形成合力。蒋风心想,组织起一批同行专业人才,成为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战斗力的团队,发挥合力作用,共同攻关,那样,儿童文学研究室才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然而,起初建立儿童文学研究室,人力、物力、财力几乎都是空白的。蒋风心想,自己看准了的事,就要卯足劲,再困难也要攻克。

  让蒋风高兴的是,这个时候,学校党委李子正给蒋风吃下了定心丸,李嘱咐蒋风:“可以面向全国选调人才。”

  蒋风先物色到的是金华地区浦江农村中学教书的生老师及云南边疆开远职工中学的韦苇老师。但由于调动手续困难,要两年后两人才调进来。但事情不能等,蒋风凭着自己的意志力,迎着困难,一个人顶着干起三五个人的工作。

  1979年9月,蒋风招收的第一届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吴其南入学。这是浙江师大招收研究生的开端,同时,浙江师大也成为全国最早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先后培养吴其南、王泉根、汤锐、方卫平、潘延、汤素兰、韩进等一批年轻学者,活跃于国内外儿童文学文坛,受到同行们的瞩目,浙江师大因此被国际儿童文学文学界誉为“儿童文学研究之重镇”。

  1978年冬,蒋风把50年代在浙江师院和杭州大学讲授儿童文学课的教材加以增补整理,于次年交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虽因责编陈忠邦先生患病,拖了两年,一直到1982年5月才与蒋风组织并参与北师大等五所高校集体编写的另一本《儿童文学概论》同时出版,但都是新中国第一本系统性的儿童文学理论书。

  1979年开始设立的全校性儿童文学兴趣小组,成为全校最受欢迎也是最具活力的课外活动,培养了谢华、周晓波、王铨美、何蔚萍、盛子潮等一批冒尖的作家、教授、理论家。

  1979年建立的儿童文学研究室成为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机构,与此同时筹建的儿童文学专业资料室,也成为全国至今收藏资料最丰富的专业资料室。

  1982年9月,由儿童文学研究室举办的第一期幼师(中师)儿童文学师资班,招收了22个省、市56名入学,受到全国各地的幼师(中师)的欢迎,此后又办了两期。福建省教育厅邀请儿童文学研究室全体人员到泉州为该省培训儿童文学师资。因此,几乎遍及全国,把儿童文学种子撒向神州各地。

  也是从1978年开始,蒋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了新的历程,在他以后的岁月里,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荣誉。

  生是浙江浦江人,1964年温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历任浙江天台平桥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浙江浦江县委宣传部干事,浙江浦江县文化馆创作员。1980年调进浙江师院前,已经在《少年文艺》发表过儿童小说。

  调进浙江师院后,生跟随蒋风,默默承担着最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他先后担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主编,兼任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学生读写活页》主编。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的写作、教学和研究。科研主要体现在幼儿文学的研究上,有专著《幼儿文学原理》、《儿童文学论稿》、《人之初解析》等,其中《人之初解析》曾获浙江省人民社会科学研究三等。教学上,曾多次获教学质量一等、优秀,合作教学项目两次获省教委优秀教学一等。曾主编《少年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精品读本》等多种教材。中文系的儿童文学课,尤其是他上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他于199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儿童作品《考试》《大地作业》《流星》等,儿童小说《补课》、《惩罚》、《迷》均获浙江省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

  蒋风后来担任了学校校长,行政事务繁多,因此,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所有事物几乎都是由生顶着。蒋风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最后统稿实际就由生完成。蒋风离休后,研究所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生负责。

  说起生,蒋风用了两个词:、默默奉献。的确,一直到去世前,生还在工作,给研究生答辩学位论文。2005年6月,生体检结果不好,9月4日,便离开了。生前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觉得可惜。

  在找到韦苇前,蒋风先找的是1966年浙江师院中文系毕业的卢熙斌,卢在老家浙江东阳市当文联。他因原单位工作需要等原因调不成,但卢向蒋风推荐了另一位远在云南边境开远县一个职工中学教书的东阳人。他就是后来以研究外国儿童文学著称的韦苇。

  韦苇原名韦光洪,1934年生于浙江东阳。他是一个喜欢把自己比做动物形象的儿童文学翻译家、诗人、学者。他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俄语专业,在云南工作期间已发表近十万字的文学方面的翻译和创作作品。在调来金华前,他没有搞过儿童文学。但蒋风看到他发表过的作品,认为他文笔很好,又懂外语。研究室需要开展外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正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为了调韦光洪,蒋风自己跑到杭州找省教育厅去说明。经过两年的多次联系,到1980年8月,生、韦光洪先后调到浙师大。

  把我从边陲招募到浙江师范大学来,一般人连想象都不敢,我在杭州的一个中学时代的同学,1978—1979年我让他为我到省教育厅旁敲一下,疏通一下,加把火,他大概是压根儿就不信一个在云南边陲待着的人能调回到沿海来工作,所以从没有听说他曾为我去旁敲疏通和加火。沿海人有一种沿海人的优越感。你既然已经从上海流放到云南那个茹毛饮血、穿树皮穿革裙的不毛之地,要回到沿海人中间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蒋先生就铁了心,信了东阳那个卢熙斌的推荐,想法、做法与我的那个同学相反,不惜其精力、麻烦的代价,把当时师院的、院长的门槛都踏矮了一层,硬是把我从边陲招募了来。其实,蒋先生的胆魄后来被证明真是没有错。

  生先生也是这样被费尽周折调进师大的。这种对人才的发掘和挖掘,没有矢志不移的建设热忱和决心,多半是、往往是会垂成而弃的。

  浙江师范大学在全国最早招收儿童文学研究生,拥有全国最完备的儿童文学资料室,为创者,都是蒋先生。我至今还庆幸我能成为蒋先生最早可支配的人——有蒋先生的信赖,我才成了儿童文学资料室奠基最力、最劲的人,将来追溯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资料室的草创辛劳,想来不会少了我韦某一笔。

  和蒋风一样,韦光洪的作风严谨、低调。他感慨,当年,蒋风先生把他调到浙江师范大学,他就下定决心,要证明自己,蒋风先生的眼光没有错。也正是凭借着这番和,韦光洪在儿童文学领域创造了一项项成绩。

  韦光洪调进浙江师范大学后,先后出版《世界儿童文学史》、《世界童话史》、《外国童话史》、《儿童文学史》、《俄罗斯儿童文学论谭》、《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等中外儿童文学史著十部。主编儿童文学教材一套,参与编写儿童文学教材两部。翻译出版外国文学名著多部篇,翻译代表作是《达尼儿在行动》,该书是由当代最著名的用德语写作的儿童文学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玲格著,收入《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他编的二十大卷《世界经典童线年由明天出版社出版,获2001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国家图书提名。

  韦光洪所创作的散文诗《太阳,你好》、《小松鼠,告诉我》、《小松树》、童话《五百双鞋子》和众多翻译作品被海峡两岸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文。

  韦光洪历任硕士生导师、教授,国内外访问学者指导师。1997年曾出席在韩国汉城举行的世界儿童文学大会,并作主题发言《的中国受惠于儿童文学的国际共享性》。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曾获“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特殊贡献。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生、韦光洪的调入,进一步充实了儿童文学研究室的力量。以蒋风为核心的研究人员也逐渐增加,后来,儿童文学研究室又调进了以翻译和创作儿童文学著名的楼飞甫。蒋风还把他自己带出来的研究生吴其南、本科系毕业的周晓波留在了儿童文学研究所。同时,蒋风还聘请了陈伯吹、叶君健、戈宝权、任溶溶、鲁兵、黄庆云、郑文光、肖平等校外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专家做儿童文学研究室的特约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蒋风还经常请校外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来学校。儿童文学研究室的组建,为浙师大后来成为全国儿童文学教学、科研的中心,承担起多层次的儿童文学教学任务,做好了组织准备。

  1982年9月,浙江师院中文系儿童文学研究室在蒋风先生的主持下,举办了第一期全国幼儿师范、普通师范儿童文学师资班。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辽宁、、、山东、山西、陕西、、青海、浙江、新疆、、福建、湖南、上海、江苏等省的57名中师儿童文学教师来到浙江师院,在中文系儿童文学研究室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

  蒋风亲自为班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课程计划。除了《儿童文学概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外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写作》、《儿童心理学》等必修课,还安排班不定期旁听他为研究生上的课。同时,邀请洪汛涛、王世镇、陈伯吹、浦漫汀、郑文光、圣野、鲁兵等为班开设儿童文学系列。

  “师范教师应重视儿童文学”、“儿童剧”、“儿童文学与文学”、“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儿童科学艺术”、“儿童诗歌”、“幼儿文学”、“关于幼儿师范儿童文学的若干问题”……这些内容丰富的儿童文学系列,不仅让班的们深入学习了解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而且结合大家的工作特点,很有实践操作性,们深受鼓舞。

  为了提高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应用到工作,蒋风还安排们到浙江绍兴,观摩绍兴师专儿童文学课,晚上,又安排们听学术报告,同时,还组织到杭州一所小学观摩语文课。

  培训学习期间,蒋风又安排们近距离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交流。全体与幼教专家、上海幼师校长王衍座谈,论题是“幼师儿童文学教材的编写”。

  当时,蒋风安排刚刚留校任教的周晓波担任班班主任,考虑语言交流的方便,蒋风还嘱咐周晓波按所属地域来划分寝室。

  “当时,我还是大二的学生,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懵懂家伙。20年之后,我有幸参加了文化部少儿艺术司举办的西北西南地区儿童文学讲习班,第一次见到了蒋风先生,聆听了他的学术报告,并蒙蒋先生关照,了我的顶头,1982年秋,我才坐在全国儿童文学师资班的教室里,终于成为浙师院的生,也算蒋门之一员。

  蒋先生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令我受益匪浅。师资班共举办了3次。100多颗饱满的儿童文学种子,从浙江师范大学这片沃土上,撒向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从此,改变了凡语文教师皆可教儿童文学的落后面貌。”

  第二期中幼师儿童文学师资班班长滕毓旭在参加班学习后说:“在浙江师院的半年中,我被浓浓的儿童文学研究气氛所包围,所熏陶,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更为我后来的创作安上了助跑器。”

  当时,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百废俱兴”的大好形势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们,被蒋风先生亲自为班设置的内容丰富的儿童文学课程菜单所鼓舞,都很想在自己所从事的儿童文学教学领域内有所作为。郑光中、马筑生、席永诚、卢敏秋、张永峰、王巨明等就常常聚在一起,大家都共同希望成立一个的中等师范儿童文学教学、学术研究团体。大家把想法同蒋风、韦苇、生、吴其南等老师商量,蒋风非常鼓励和支持这件事,并为大家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并没有在1982年办成。

  直到1984年10月下旬,浙师大举办了“全国中师儿童文学教学研究”。曾参加过1982年浙师院第一期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师资班学习的,此时多为各地中师系统儿童文学教学的,大多收到了此次的邀请。在会议期间,郑光中、马筑生、席永诚、王赋春、黄国瑛、高英、王俊英等第一期班的老又旧事重提,策划成立中师的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团体。此事得到了正在浙师大学习的第二期班的响应,大家的想法也得到了蒋风、韦苇、生、吴其南、楼飞甫、周晓波等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大家经过讨论协商,决定乘此次之东风,正式成立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学术团体,并商定将团体定名为“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会”。

  大家议定,凡1982年浙江师院第一期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师资班和正在浙江师范大学学习的第二期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师资班的,皆为研究会会员;大家希望蒋风出任研究会会长,因为蒋风太忙,又是学校的主要领导,因此,他谢绝了大家的心意,但他表示,研究会的成立,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手续要办,他将大力支持,尽力提供帮助。蒋风说到做到,为研究会的成立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帮助,比如他代研究会向浙江省申请,获得批准,刻制了研究会印章等。

  1984年10月29日,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研究会在浙师大成立,大会宣布,参加成立大会的第一、第二期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师资班,皆为研究会发起会员;以会员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依据推举会员组成理事会;研究会会长暂时空缺,郑光中为临时召集人;聘陈伯吹先生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聘任溶溶、圣野、鲁兵、蒋风、蒋应武为研究会顾问。此次研究会成立大会,后被理事会定为第一次年会,蒋风先生被定为策划人。

  1982年5月,蒋风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著作《儿童文学概论》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部《概论》尽管与另一部由五院校合编(蒋风也是参与者之一)的同名《儿童文学概论》同期推出,但事实上蒋风这部书早在1980年初就交稿了,因此应该说这部书的形成更早些,可以看成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第一部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著作,而且基本上属个人专著,另一部系多人合著也是他并参与的集体著作。而从其写作由来看应该更早。

  该书出版后,获国内外学者的好评,被评为“这是解放后第一本系统的儿童文学专著”,它“填补了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的一项空白”。

  蒋风在《儿童文学概论》后记一文中介绍:这本书的初稿原是20世纪50年代在老浙师院讲授儿童文学的讲稿,早就想把它整理成《儿童文学概论》,但因1958年以后在“学制要缩短,课程要精简”的政策下,儿童文学课程被精简掉了,蒋先生也不得不改教其他课程,因此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一愿望。直到粉碎“”之后,在同行们的催促和儿童文学课程恢复的背景和条件下,蒋先生才得以重新整理出这部儿童文学理论著作。

  透过这部儿童文学基础理论专著出版的历史,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如此滞后。正因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严重匮乏,才更显示出这部现在来看已不那么起眼的《儿童文学概论》的开创价值和奠基价值。它所构建的儿童文学理论框架为新中国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初步建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正因为此,这部著作才荣获1978—1982年的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专著一等。

  该书也体现了蒋风的儿童文学观。该书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色,既汲取了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又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有蒋风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科研的。其从文学性、儿童性、方向性三个方面,界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概念。

  蒋风认为,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

  他强调,儿童文学与文学在审美本质上的一致性,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性质、发展规律,与文学都是一致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我们谈儿童文学时,首先应该认识它与文学的共同性,而不要在儿童文学与文学之间划出一条绝对的界线。但同时强调,儿童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个“这个”,研究儿童文学,既要看到它和一般文学的共性,也要研究它自己本身的运动形式,研究它的特殊矛盾,研究它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殊点,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它在培养事业人这一战斗任务中的作用,更自觉地执行党的文艺线。

  蒋风认为,儿童文学的特殊性是由儿童这个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的,强调儿童文学要完成它对少年儿童的主义教育任务,必须先认真了解它服务对象的特点,研究对象的要求、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并引用高尔基在《儿童文学主题论》中的忠告:“有志于儿童文学的作家必须考虑到读者年龄的一切特点。这些特点,他的著作就会变成为没有对象的、对儿童和大人都无用的东西。”要研究儿童文学的特殊性,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既要关注其生理和心理基础,更要关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儿童年龄特点,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对儿童文学的特殊要求,因为儿童文学的特点是它的对象的特殊要求在文学上的反映。

  蒋风强调,应该在文学性和儿童性完美融合的前提下,强调中国儿童文学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认为“儿童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第一个明显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教育方向性”,在于“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因为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大,儿童文学对其感染和引导必须是明确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应该具有明确的主义教育方向性”;“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向性,比起一般文学来说,要更明确,更有目的,也更有计划性,也就要对小读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主义教育”,这是由少年儿童是主义事业人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

  蒋风的《儿童文学概论》一书,回答了“为什么要有儿童文学?”“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为什么人(儿童)”以及“如何为”这样一些儿童文学的根本问题,明确了“为儿童”是儿童文学之所以存在的核心问题。初步构建了“文学性、儿童性、方向性”辩证统一、“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架构。文学性是,儿童性是灵魂,方向性是生命,这是那个时代对儿童文学这个文学门类可能做出的科学、辩证、准确、全面的理论阐释,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性,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全取而代之,这是蒋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