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当代文学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18-6-2 21:39:0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当代文学研究日益关注对观念、理论、方法的探究,相对而言忽视了对史料的研究。如何看待当代文学史料价值?当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推进当代文学史料收集与研究?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景明。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认为,与文学理论研究或文学相比,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研究重视不够。您如何看待评价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现状?

  吴景明:首先,的学术史表明,凡成熟的学科,必定有史料基础,没有史料基础的学科是不成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建设程度与这个学科的成熟程度成正比,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与史料的整理、发掘与价值重估关系密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建设对当代文学史建构及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界目前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研究还重视不够。对文学史料的重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早已达成了共识,但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虽然在理论意义上认可史料研究,却在具体学术操作层面上更注重以理论解读文本。实际上,当代文学历史的基本论述都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的,以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不需要史料其实是一种。

  再次,当下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现状堪忧。目前,学界对文学史料观念的理解与接受方面还受制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模式,致使当代文学教学呈现出由断裂的社会史、史残片拼接起来的残缺影像。实际上,新出现后,对以往注重纸质材料搜集与整理的当代文学史料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民间史料、史料及网络电子资源等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已迫在眉睫。

  最后,新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着突破,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及建设问题,这不仅可以从新的视角及方法上推进当代文学研究深化,更能纠正学界空泛浮躁的研究现状,最大限度地回归当代文学历史与文化语境。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代文学史料的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搜集、整理。您认为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整理包含哪些方面?

  吴景明:当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读旧文献,另一方面是发掘新材料。这两方面的工作密切关联。如果没有旧文献阅读的根底与知识框架,就不会发现新文学史料的价值与意义,就当下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而言,搜集与整理无疑显得更为迫切。其发掘与整理应包括以下几类:

  第二类:当代文学史上对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的论文、著作等,其本身也是文学史料的组成部分;还包括作家年表、作家创作年表等。

  第三类:地方性史料。不仅可以丰富现有的历史解释,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实践因素,更可以形成国家文学与地方性文学之间形成潜在合理的对话。包括地方性报刊、地方档案、地方文学、文化资料汇编等与当代文学生产密切关系的史料。

  第五类:民间收藏家收藏的名人手札、重要版本、作家档案等等稀见史料,也能够为当代文学研究打开新的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信息化的当下,电子化史料的搜集、发掘与整理、使用与传统史料全然不同。对于当代文学史料收集与研究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吴景明:电子史料和传统史料的存在与搜集方式不同,它被和覆盖的速度要比传统纸质史料要快得多。许多网络文献在网上出现时,其研究价值并没有被研究者意识到,待发现其价值再去查找时,相关网页已无法打开,相关链接已不存在。如苏童、毕飞宇等作家都在腾讯上开了微博,他们的微博有很多有关文学创作的内容,如何保存上述网络资源用于学术研究也是一个新问题,新时代的电子文献资源保存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提出了挑战。

  新时代的学术研究,看纸质材料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少,许多博士、硕士写论文,多以中国知网、读秀数据库等作为资料来源。但许多史料经电子化处理之后,存在字词显示、缺字错字、漏字别字等问题。此外,注释的来源与原始史料对照也存在很多错误。电子史料的甄别与辨伪也是新时代学术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吴景明:首先,研究者要确立当代文学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意义重大的学术观念。从事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人要有清晰的意识,那就是在做当代文学或判断当代文学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借助史学界的研究,以深化当代文学研究,如果没有这个维度,当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流于琐碎,格局不大,无法深入到历史文化的层面。

  其次,要学会当代文学史料搜集与整理的方法。除平时的学术积累,用心搜集外,如果从文物角度获得史料,方法就是购买;如果是研究角度获得史料,方法就是复印,这就相对便宜得多。主要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国内大型拍卖会上的文学史料,要经常看拍卖图录,孔夫子网就有十几家拍卖图录。还有一个是孔夫子旧书网,要经常浏览关注,通过竞拍获得。第三个渠道便是私人的交换与馈赠,或学者对史料研究中心的捐赠。

  最后,运用方面要注意区分“史料”与“资料”。不能把文学史上发生的所有事实、现象、事件都看成“史料”。“史料”是能够进入文学史内容建构的重要材料;而“资料”相对而言可能成为“史料”,也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史料”(张富贵语)。从事学术研究时,如果发现的“史料”不足以或改变研究对象在文学史上的基本评价,那么这样的“史料”就应该把它看成“资料”。“史料”和“资料”是有本质区别的,对“史料”与“资料”的判断的是研究者历史的洞察性和学者的眼光。实际上,对“资料”的整理与判断的过程,就是对构成文学史“史料”的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