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方式、思维方式、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网络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既能发挥主动性,又能发挥创造力的虚拟世界。面对这一变化,汉语文学应怎样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值得思考。在此过程中,了解数字化时代人们的感觉与思维变化规律,实现汉语文学艺术感觉和思维方式的转型是关键。
艺术感觉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受到文化熏陶的程度不同,艺术感觉也各有差异,而决定审美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文学艺术中是否表现出优秀的艺术感觉。我国古代一些著名诗人良好的艺术感觉就与悠久的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它培育了诗人们异彩纷呈的艺术感觉。进入现代社会,文学艺术继续呈现这样的美感,如鲁迅笔下对人物的刻画,沈从文笔下静谧悠远的自然景观,还有莫言笔下对艺术感觉出其不意的表达,都以不同的方式为我国汉语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汉语文学艺术魅力继续得以彰显。
然而,随着数字化的时代到来,这种艺术感觉正逐渐退化。庄巧涵献b门全套图“某些文字的修辞与表意策略正在往昔的魅力,一些文字固有的内涵将在多技术中逐渐消逝”,数字化社会的虚拟性正在腐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典诗性,且以自身强大的新鲜感对汉语文学良好的艺术感觉进行冲击,这正是数字化时代给人们的文学艺术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们的感觉与思维处于一个虚拟世界中。在人们享受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捷时,我们也在悄无声息地丢失着一些美妙的艺术感觉。从汉语文学活动来看,从以下几个方面可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变化:
(1)如网络写作方式造成了创作主体与现实社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会生活的疏离。网络写作这一条“催生”新型文学艺术的捷径,让创作者快速获取信息,快速进行创作,导致创作主体与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疏离,进而从根基上汉语文学良好的艺术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作家获取艺术感觉的自在方式。而在传统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是从感受生活开始的,对生活独到的感受决定着其创作的成败,因而需要作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有时甚至一部作品的创作需要以毕生的精力来打磨,让作家在对生活进行审美观照时获得良好的艺术感觉。如:现代作家如赵树理和柳青扎根乡村、深入生活的独特创作方式都充分说明了亲近生活,拥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对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要!
(2)网络上的文字与影像、声音相链接的艺术超文本形式增强了对人的感觉系统的刺激,受众习惯了这种全面的感觉刺激,而不再对表现形式单一的汉语文学进行咀嚼品味,从而使得对汉语文学的艺术感觉钝化。在这样的网络中,古诗中那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单面文字感觉,还有多少人会去仔细品味呢?一味地追求视像化、声音化、行为化、空间化和动,青睐视觉快感,这些数字化时代人们把握艺术的特有方式无疑会弱化对传统语言艺术的良好感觉。
艺术思维是一种人类以特有的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它与良好的艺术感觉一样,都受到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影响,农耕文明为艺术思维的孕育提供了深厚历史的底蕴,培育了以为特色的诗性思维。然而,在数字化时代里,汉语文学的良好诗性思维却因为数字化时代特殊的虚拟思维方式的冲击而显示出困惑和尴尬。特别是英语成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后,它对汉语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背景下,汉语似乎越来越失去自己的话语创造力,它正越来越多地借用别人的词语、说辞来装点自己的门楣。话语的随意性和诗意匮乏,是传统艺术思维中不可想象的。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的汉语艺术感觉和思维方式,无疑是对传统汉语文学的一种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正确看待这些变化,既要看到这些变化带来的诸如使文学空间日趋萎缩和边缘化等负面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它提供了新的感觉方式、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资源和价值取向以及新的和接受方式。最重要的是实现数字化时代汉语文学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诗性思维的转型,进而抵御数字化时代技术对审美诗性的冲击。我们还需要充分了解数字化时代艺术感觉和思维的变化特征,适时地进行文学范式的调整,培育富于时代特色的良好艺术感觉和诗性思维。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的汉语文学,也植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血脉深处,它从古代绵延至今,也能向前伸展,直至。作者:付玛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