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2018-9-28 4:57: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月亮在白般的云朵里穿行,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我们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听她讲那遥远的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

  民间文学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童话中往往出现魔物母题,如何使用魔物,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心,也是两种观念交锋的焦点。魔物实际上是诱使矛盾对立的双方充分表现各自品格和品性的道具。在使用魔物的过程中,善和恶、与、与、与相互对照和衬托,前者建设力的高扬和后者力的泾渭分明。这是借用神灵的手笔摹写人善良、及的剧本。魔物母题故事非常巧妙地制造了谁都难以摆脱其的魔物道具,让把玩它的人不得不自己的景况。当最终战胜了,儿童欢快的内心也被注入了的情愫。

  有一个被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古大槐树处成为闻名的明代移民遗址,是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寻根祭祖的圣地。数百年来“问我祖先何处?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谁是古槐迁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等民谣和相关传说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在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的助推下,洪洞大槐树被构拟为认祖归的符号和象征,被当作“家”,被称为“根”,成为亿万目中神圣的故乡。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时常给我们讲一些民间故事。大家每次听得都很入迷,听完一个总会央求老师:“再讲一个吧!”现在的学生似乎已不屑于听故事了。借助大众传媒,各色各样的新闻将故事遣回故事的家乡,人们不再对传统民间故事津津乐道了。民间口头文学为集体演述,民间口头传统通过参加者共同发出的声音,成为一条口耳相传的流动的链。口头传统在“声音”中获得生命。随着私人生活空间的出现,书写语言和书写活动变成“私语”,开始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如今的我们都热衷于个人的独创,养成了具有独白性质的思维习惯。我们再也不会重复口头传统了,再也不擅于在公共场合集体叙述同一个故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个人化写作的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演述原本就有的口头文学不再为我们所能。魏伶优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