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惠娟,女,湖南长沙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从2000年开始,谭应译林出版社之约,承担了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利森的长篇小说《六月庆典》的翻译任务,历时近三年完成。其间,2001年8月
至2002年8月,谭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大学厄湾分校访学一年,搜集了大量有关拉尔夫·埃利森及美国黑人文学的材料,并求教于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及《六月庆典》的整理者卡拉汉教授,对译稿进行了修订,2003年11月,该书作为译林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之一种,出版发行。
在翻译原著的基础上,谭惠娟对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做了进一步研究,于2003年4月初写成《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一文。据谭介绍,该文共11000多字,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拉尔夫·埃利森的生平和创作历程;第二部分则将他的文学创作放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主要是将他的两部代表作《无形人》(或译作《看不见的人》)和《六月庆典》与其前的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和赖特的《土生子》进行比较,以求对他的文学成就和地位给予准确评价;第三部分探讨了拉尔夫·埃利森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2003年4月下旬,谭将这篇论文投向自己供职的浙江大学的学报。
《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一文于2003年11月10日刊发在《浙江大学学报》第6期的“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署名“谭惠娟”,文下标注的收稿日期显示为:2003-04-26。
2004年1月份,谭惠娟发现,《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2003年第5期 2003年10月25日出版 中,有署名为“宫玉波、梁亚平”的文章《、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以下简称“宫、梁文”),出于对相同研究方向的,便拿来细细翻阅。不料却“吃惊地发现这篇总共才4000多字的文章,除一小部分系摘自几位学者的论著外,其余内容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及全文的总体框架和思均与我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的《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以下简称‘谭文’)一文惊人的相似”。而更离奇的是,这篇论文竟然是早于自己的文章半个月公开发表的。自己数年的研究,竟在等待发表过程中,成为别人的,谭惠娟如五雷轰顶不已。
谭惠娟开始仔细地对比两篇文章,最终从中找出了15处雷同之处(详见附文)。谭整理出的“宫、梁文”中涉嫌抄袭剽窃的文字约1300字,约占“宫、梁文”26%;“谭文”中涉嫌被抄袭剽窃的文字近1800字,约占“谭文”16%、约占谭认为被剽窃主干——“谭文”第二部分(4795字)37.5%。
谭惠娟认为,自己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将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放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主要是将他的两部代表作《无形人》(或译作《看不见的人》)和《六月庆典》与其前的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和赖特的《土生子》进行比较,以求对他的文学成就和地位给予准确评价,并得出“《汤姆叔叔的小屋》试图白人对黑人的同情和,《土生子》黑人对白人的报复,《无形人》和《六月庆典》则黑人与白人的相互理解和融为一体。希克曼这个形象的某些特征似乎与汤姆叔叔有某种相通之处,但这决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经历了一个类似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后在更高程度上的回归”的结论。
而“‘宫、梁文’也是以上述四部小说为例来说明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而在文末注明的‘引用作品’中,只列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中译本,其他三部作品都既没有列出英文原版本,也没有列出中文译本。其次,在具体论述中,‘宫、梁文’对赖特的《土生子》的论述全部摘自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家论》、《美国文学简史》、王长荣《美国现代小说史》、李公昭《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等书,甚至在引述《土生子》的主人公比格所说的话时,也是转引自董衡巽的《美国现代小说家论》。对《无形人》‘宫、梁文’则基本上没有展开论述。至于埃利森的《六月庆典》,国内由我首译的中文版直到2003年11月才出版,‘宫、梁文’没有注明所依据的英文和中文版本。”“‘宫、梁文’在论述《土生子》时所用的那种靠连篇累牍引述他人论述连缀成文的做法,本就属于一种不良学风,更重要的是,由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除国内读者妇孺皆知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外,宫、梁二氏根本就没有读过《土生子》、《无形人》和《六月庆典》这三部小说。一篇论文以四部作品为例,然而论文中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证明该文的作者曾经读过其中的三部作品,他们又如何可能形成通过比较这四部作品的不同来探讨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的总体思和框架?因此,该文的总体思和框架只能是剽窃的论文。”
谭曾犹豫再三,终因以下所述原因,向做了披露:“一是觉得这种学风太恶劣,不能隐忍迁就,应该;二是他们剽窃我的文章,却发表在我的文章之前,不明者有可能产生误会,还以为是我剽窃了他们的文章,我就将,因此我必须站出来说明。”
谭惠娟本人论文——2003年4月26日投到《浙江大学学报》编辑——2003年11月10日发表。
谭写作完成“谭文”的时间至晚是2003年4月26日。据《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中,“中国、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而《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六条也有“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的说明。由此可见,至晚在2003年4月26日,谭惠娟依法拥有了《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一文的著作权。
如果谭文涉嫌被剽窃,应在其在《浙江大学学报》被编辑刊发的过程即2003年4月26日至2003年11月10日这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段内。那么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工作流程,在《浙江大学学报》的网站()上查证可知,“本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编辑接来稿后,先查对内容、人信息、联系方式等有无备齐,再对进行初审,经初审认可的即进入专家评审程序,编辑部对初审合格的进行复审,根据质量确认盖章,对基本合格的经匿名处理后,发函给审稿人,一般要求在一个月内审毕。审稿人按审稿单项目进行评审,写出具体审稿意见。编辑收到审回稿后,参照专家意见,确定的采用与否。”
记者就此向学报“谭文”责任编辑求证,责编排除掉了学报“监守自盗”把“谭文”流失出去的可能,并表示说对待“谭文”,确是严格按匿名审稿加严格的三审制程序进行编发的。那么“谭文”的整个链就变成了:
谭惠娟本人论文——2003年4月26日投到《浙江大学学报》编辑——匿名专家审稿——返回《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11月10日发表。
从这里可以看出,链条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匿名专家审稿。《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刊发的“宫、梁文”,标注的作者简介是:“宫玉波,大连海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外国语大学美国文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研究;梁亚平,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在发现自己的研究被“无情剽窃”(谭语)并且先于自己发布之后,谭惠娟感到非常和委屈。但是除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外,谭惠娟实在想不出自己的论文跟素不相识的宫玉波、梁亚平的文章究竟怎么会有了瓜葛,只得带着整理的材料,求助于《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希望其能提供匿名审稿专家方面的资料,以期找出一些线索。而《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一方面考虑到对“匿名审稿制”的尊重,一方面出于对该文所引发事件的严重性的考虑,折中同意仅提供出匿名审稿专家的所在院校,是外国语大学。
宫玉波是外国语大学美国文学博士生,审稿专家也在外国语大学,且是本领域的专家,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谭惠娟通过私人渠道,查证得知,宫玉波的博士生导师名为郭棲庆,现任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兼任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如果郭棲庆正是“谭文”的审稿专家,在谭惠娟看来,似乎有一条隐约可见线索联系起了“谭文”与“宫、梁文”。
宫玉波于2002年考入外国语大学,至今一直生活、学习在。由于他不住在校内,记者一时无法联系到他。
7月9日,经外国语大学,记者联系到了该校图书馆馆长郭棲庆教授,简单采访之后约定面谈,由郭棲庆通知宫玉波届时到场,而此次事件涉及到的另一名当事人梁亚平当时已离开。
郭棲庆在电线号左右,接到《外国文学研究》电话,方才得知,自己推荐去的“宫、梁文”,被浙江大学的一名教师投诉称有抄袭的嫌疑。郭称自己接到电话感到不可思议,并且认为“很滑稽”。随后他告诉了自己的学生宫玉波,宫“非常”,“想当场反击”,准备立即打电话给谭惠娟,跟她当场对质,后在导师郭的劝阻下暂且。
郭棲庆谈到,第一“宫、梁文”于2003年10月刊发,而“谭文”则是在11月方才发表,“前边发表的抄袭后边发表的本身站不住脚”,从时间上即可断定,宫玉波、梁亚平不可能抄袭“谭文”。第二,“我是《浙江大学学报》的审稿人之一,但是,在我的记忆当中,我根本没有看过这篇稿子(指“谭文”,编者加)。从知识的讲,如果我先看过这篇稿子,我根本不可能让我的学生再去写那篇稿子(指“宫、梁文”,编者加)。”
对于第二点,郭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我是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才粗粗看了一下《浙江大学学报》那篇文章——他们每期都给我寄。我觉得这篇文章跟我学生的文章角度不太一样,她的文章着重选取了《看不见的人》和《六月庆典》,前边也有涉及理查德·赖特的作品,仅仅是谈到了拉尔夫·埃利森这一个作家的创作,而我学生的文章是就美国文学中整个黑人形象的变化来谈的,涉及到三个作家四本书,论题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太一样。”“最起码我自己觉得,在我的记忆当中我绝对没有(事先)审过(《浙江大学学报》)这篇文章,退一万步讲,即使我看过,我也绝对不可能把它给自己的学生看,这一点我可以拿我的党性、人格来。”
次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新馆,看到学校已经放假,图书馆也是限时。宫玉波已经在场。馆长室可能位于整栋建筑之一隅,有窗的墙壁与临近的墙壁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锐角。
郭棲庆在大致了解了记者所掌握的情况之后,说道:“抄袭这个事情,现在是一个非常的话题,高校里的好些老师、学生都被它搞得身败名裂。所以我们学校现在就跟学生签定‘诚信合同’,作为一个程序,从制度上学生做学问一定要诚实。”随后他出示了一份签名为“宫玉波”的《学术著作诚信申明》,内中称:“本中心要求所有同学在学术写作时(其中包括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遵守诚信原则:他人的任何观点或工作都必须明确注明出处,不允许有任何剽窃行为,违反者将学校并得到严肃处理。”落款是“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宫玉波的签名日期是2004年4月19日。
出生于东北的宫玉波用了一个典型的东北方言词汇来形容这件事情给他的感受:闹心。他说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立即打电话给谭惠娟,当场对质,后在导师的劝阻下方才。回到住所,又“前后三次拿起电话想打过去”,在自己爱人的劝阻之下又三次放下电话。
宫玉波首先从动机方面否定了自己剽窃他人研究的必要性。他说自己早在报考郭的博士之前,就已经是大连海事大学的正教授了,因而没有为评职称而去冒险的必要。其次自己要到明年才会毕业,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即课程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目前已经足够,而毕业论文现在也已经在着手进行,在时间方面完全不存在紧迫性问题。并且自己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先后主编并出版专著、教材和英语考试用书近百部,实在没有必要再为一篇4000字的论文费心劳神。当记者提示《外国文学研究》标注的作者简介中宫玉波还是副教授时,宫、郭都很肯定地予以反驳:“他们弄错了。”宫随即从一个手提袋中拿出一份标号为“连海大人字 2002 523号”的《大连海事大学文件——关于公布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结果的通知》,文件“具备教授职务任职资格人员(5名)”中,宫玉波的名字位列第三,文件同时表明宫的“任职资格时间自2002年8月计起”。郭棲庆补充说宫是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梁亚平是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他拿出一套2004年7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单元评测》丛书,封底印有郭、宫二人的照片及介绍,宫的介绍中有“先后主编并出版专著、教材和英语考试用书近百部”的字样。
随后,宫就谭惠娟提出的几个疑点予以反驳,他又取出几本自己编著的书,翻到其中的一些章节,表明自己不是“根本就没有读过《土生子》、《无形人》”,相反不但读过而且已有论著出版。而就《六月庆典》之研究,宫声称自己的资料来源主要集中于互联网,并且自己在论文中提及的《六月庆典》,更多的是描述了小说的梗概,像这样的资料“在网上查找很容易得到”。宫反复阐明自己论文的观点,即“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到《土生子》中的比格和《看不见的人》中的看不见的人,再到《六月庆典》中的希克曼,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演变的轨迹。汤姆叔叔用自己的淳朴善良、和以白人社会的同情,以实现社会改良的幻想;性情的比格以自己的报复行动引起白人社会的注意;飘忽不定的看不见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白人的认同;希克曼则黑人与白人的相互理解和融为一体。”同时他谈到在自己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与现实历史进程中的黑人运动的主张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这一点在他看来是有别于谭的。
宫声称自己根本没有看过“谭文”,并且“以前没有看过现在也不打算看”,自己没有任何剽窃“谭文”的动机及行为。因为目前主要精力集中于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所以对于谭的“”不予理睬,如果谭依然“闹”下去,自己将在毕业论文写讫后“奉陪到底”。
郭也再三强调,首先自己根本没有审过“谭文”,其次即使自己记忆力出现问题,“退一万步讲”自己事先看过“谭文”,也“敢以党性、人格和知识的”,绝对没有让自己的学生看到。
梁亚平在阜阳家中接受采访,声称“剽窃”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谈到“宫、梁文”之观点主要由宫提出,自己则完成了大部分文字表述,除了文末标注的,没有接触过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写作期间由于影响,自己与郭的接触也非常少。
第一,“宫、梁文”是否对“谭文”构成剽窃?记者从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司副司长许超那里获悉,如果怀疑自己的著作权遭受,著作权人在充分掌握的前提下,可以庭外发信或律师函给侵权人,明确告知自身著作权被,并可以提出要求:事实、公开赔礼道歉甚至赔偿损失;另外也可到知识产权庭起诉,知产庭将按民事诉讼进行审理。《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将剽窃他人作品作为侵权行为予以,许超谈到,中国版权中心可对剽窃学术行为进行鉴定,鉴定结论有法律效力。
第二,郭棲庆究竟有没有审过“谭文”?经谭惠娟再三争取,《浙江大学学报》“鉴于该文所引发事件的严重性,为利于对事情的调查,学术和学术规范,破例提供《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的审查意见书”。该审查意见书右下角“审查人签名”中签署的,是手写体的“郭棲庆”三个字,同处盖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字样的公章。在“审查人意见”栏中,有手写体“《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是对埃利森研究的最新,最起码在我国是如此。论文不但总结了埃利森一生的创作生涯及其,……而且把他的创作放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研究,更显示出埃利森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意义。”“这是一篇不错的论文,同意尽快发表”之评语。
据谭反映,浙大学报方面在提供审查意见书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慎重。许超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表示,学术期刊推行匿名审稿制之初衷在于学术研究的公平性和性,如无特殊情况,对期刊自身以及审稿专家均具有约束力,但是当出现意外情况时,如果只在形式上匿名审稿制的完整,却可能在实质上了初衷,在有合理依据、充分理由的前提下,破例提供审查意见书是可以的。
第三,所谓的“时间先后”问题,记者认为,判断“谭文”是否遭剽窃的时间依据不应该是“谭文”与“宫、梁文”的发表时间,而应是二者的创作完成时间以及“谭文”被送审的时间段内发生的事实。“谭文”可以很明确地认定至晚于2003年4月26日完成,“谭文”责编肯定自己在接到“谭文”一周之内即5月3日之前即已发给审稿专家,审查意见书标注的日期显示为:2003.6。那么“宫、梁文”呢?宫玉波在查对自己的电脑存档之后,说电脑上显示的该文的“创始时间”是2003年5月7日,而自己写作是很快的,通常不超过10天,梁亚平也肯定是5月份完稿。郭认为自己给《外国文学研究》寄去稿子(距发表)“最少提前2到3个月”,《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协助查证后称,“宫、梁文”登记在册的日期是“2003.6”,按照该刊惯例,这应该是分到责编手中的日期。
针对上述焦点问题,记者又采访了学术网主持人、中国大学杨玉圣教授。在了解了相关事实后,杨认为,是否构成抄袭,恐怕不能单纯以抄袭字数来衡量,假如只是“引用”了100字,但如果这100字恰恰是整篇文章的精华论点,那么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至于外国语大学那位审稿专家矢口否认自己的审稿事实,这一举动是很令人怀疑的,也常的,因为《浙江大学学报》明明有的书面记录。客观地讲,能够被一家有影响的学术刊物聘任为学术审稿人,这应该看作是一种很高的学术荣誉,与此同时,审稿人也应承担起的学术责任与义务,即对所审阅的文稿(从题目到观点、资料等相关信息)及评审结果严格保密。”“被审阅的论文流失到第三方手中产生了严重后果:原本领先的学术研究,结果被涉嫌抄袭的文章抢先发表。鉴于有的学术的领先性往往以进入公共学术评价领域的时间先后为重要指数,因而这种基于抄袭而抢先发表实质上是属于他人的的做法,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不久前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第9条‘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该《学术规范》第19条也曾‘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应对其评价意见负责,并对评议过程保密,对不当评价、虚假评价、泄密、披露不实信息或恶意等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十分重要、也常必要的。”
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可以基本确定的事实是:郭棲庆的确审查过“谭文”、宫玉波确为郭之学生、梁亚平确是郭之访问学者、“宫、梁文”与“谭文”中确有多处文字表述近似。但是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也许只有等待司法程序介入之后,本事件才会有明确和有力的结论。
比如,“谭文”责编就谈到,尽管“匿名审稿制是国际上高水平期刊审稿制度的一个通例,学界也把是否实行和经过匿名审稿作为衡量学术期刊及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需要与其他相关制度如法律层面的、规章制度层面的、操守层面的等等共同发挥作用。另外,再先进的审稿制度也有一个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并未指望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会解决所有问题,也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希望和期刊界同行以及广大审稿专家一起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同时她也强调,本事件与匿名审稿制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不能因此而否定匿名审稿制。
再比如,学术剽窃、造假、浮夸的事件,界一些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身上,较少发生。一方面,这与学术发达国家注重诚育和学术教育有关,一方面也与其学者有关。此外,这些国家通常会有一个正规的渠道来接受大家的举报,并且进行公开透明地调查和处理,有规范的程序和配套的法规供依循。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以及学术研究工作中,能不能借鉴一下,也进一步强化诚育和学术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和学术研究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制法规的建设健全,等等。
还有,加强新闻对这方面的监督,以及一个良好的学术评论氛围的养成也是减少学术剽窃、造假现象发生的有力举措,每一个关心中国学术建设的人均不应等闲视之。
宫、梁文P160,8 10行:“二战以后,美国黑人的地位总的来说在逐步提高。大批黑人在军事、体育、音乐等领域的杰出表现也有利于黑人自身形象及处境的改善。50年代兴起的运动改变了美国人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
谭文P104,14 16行:“但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总的来说在逐步提高,黑人在战争、体育、音乐等领域的杰出表现也有利于黑人自身形象及其处境的改善。特别是五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运动,对美国社会形成了巨大冲击,改变了这个国家对许多社会问题的态度。”
宫、梁文P160,18 19行:“作者认为黑人最大的痛苦不再是遭到直接的,而是得不到承认、无法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存在的价值。”
谭文P104,28 29行:“黑人最大的痛苦也不再是遭到直接的,而是得不到承认,无法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存在的价值。”
宫、梁文P160,22 26行:“《六月庆典》中的黑人希克曼曾承受了种族歧视的种种,但他却以牙还牙的手段无法消除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他用自己的爱和抚养了布里斯——一个白人妇女和黑人男子所生的混血儿。希克曼把布里斯培养成一名成功的传教士并希望他长大以后能为消除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做出努力。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他宁愿孑身一人并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培养布里斯的身上。”
谭文P105,16 19行“在这部小说中,黑人希克曼了种族歧视的一系列,但他没有采取的报复手段,因为他,无法消除兄弟被处绞刑及母亲去世给自己带来的悲痛。他用自己的爱心和抚养布里斯,并将布里斯培养成了一名传教天才,希望他后能为消除种族作出努力。他为此结束了自己昔日的快乐生活,成了一个单身汉,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赌在这一想法上。”
宫、梁文P160,26 28行:“然而,布里斯长大后却背信弃义以怨报德。他逃离了养父希克曼并改名为‘桑瑞德’,最后当上了美国并且成了一名狂热黑人的。”
谭文P105,12 15行:“布里斯幻想他的白人母亲也是一个白人电影明星,于是逃离了养父希克曼,开始了查找自己身份的旅程。他成功地改名为‘桑瑞德’ Sunraider意思是‘冲向太阳的人’ ,最后当上了美国,成了一名狂热黑人的 6 。”
宫、梁文P160,28 30行:“尽管希克曼的理想破灭了,但他的并没有。他时刻关注布里斯的事业,即使在布里斯遇刺生命垂危之际他也守护在他的身边。”
谭文P105,22 23行:“这个他密切关注这个孩子的事业,特别是当这个孩子成了一个家以后。当他得知布里斯处境时,这个又他来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希克曼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出现在他的思维和行动里。”
宫、梁文P160,32 33行:“他的宽容大度、忍辱负重、坚定的性格已不再是汤姆叔mimk-009叔淳朴憨厚性格的简单回归,而是美国黑人积极进取、的写照。”
谭文P106,14 15行:“希克曼这个形象的某些特征似乎与汤姆叔叔有某种相通之处,但这决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经历了一个类似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后在更高程度上的回归。”
宫、梁文P160,34 35行:“作为一个负责的父亲,一名尽职的,一名守法的美国,一个有身份的人,希克曼不再生活在美国社会的下层,不再是被和身份问题所困惑的黑人了。《六月庆典》中的人物的名字含义双关。希克曼 Hickman 的表面意思是‘土老帽’或‘乡巴佬’,但他的言行举止正与他的名字含义相反。”
谭文P106,1 3行:“《六月庆典》的主人公希克曼则充满了英雄气概。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一个美国,一个有身份的人,他不再生活在社会地层,不再受二十世纪社会反常现象的困扰。
宫、梁文P160,37 38行:“希克曼将自己的养子取名‘布里斯’ Bliss ,意思是‘无上幸福,至福’。该名字既含有布里斯将帮助希克曼主持教仪式,也含有黑人与白人融为一体之后将达到的民族大融合的至福境界。”
谭文P105,7 8行;31 34行:“然后这个白人妇女将孩子留给了希克曼,希克曼给他取名‘布里斯’ Bliss ,意思是极乐,至福。布里斯长大后帮助希克曼主持复活仪式。”“布里斯 bliss 这个名字也意义双关,既指他将辅助希克曼主持教仪式,也意味着黑人和白人融为一体后将达到真正的极乐、至福境界。”
宫、梁文P160,39行 P161,1行:“布里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桑瑞德’ Sunraider ,意思是‘冲向太阳的人’。他虽然冲上了的顶峰,但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具有意味的是,他竟被自己与一个混血姑娘所生的儿子刺杀身亡。”
谭文P105,12 15行:28 29行:“他成功地改名为‘桑瑞德’(Sunraider意思是‘冲向太阳的人’)。”“极具意味的是,最后行刺他的正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他与一个黑 白 红混色姑娘之间那段短暂的、刻骨铭心的热恋的结果。”
谭文P105,25 26行:而对布里斯来说,他的出走则是他悲剧的开始,因为他脱离了的真正来源,即脱离了他的社会根基,脱离了养育了他的黑人们。
宫、梁文P161,2 3行:“同时,布里斯的也暗示着黑人与白人的真正融合将是一个艰巨、漫长的程。”
谭文P105,34 35行:“布里斯的,则意味着拉尔夫·埃利森通过希克曼表达的良好愿望落空,表明拉尔夫·埃利森对真正实现黑人与白人融为一体无比具有的认识。”
宫、梁文P161,5 6行:“希克曼作为黑人新形象的代表不再是处于被瞧不起、被忽视的地位,而是处于被依靠和者的地位。他是布里斯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
谭文P106,10 11行:“希克曼则处于者、被依赖者的中心。是希克曼抚养了布里斯,是他宽容了布里斯的一切,是他成了布里斯的支柱……”
宫、梁文P161,5 7行:“布里斯临终前唯一想见的人就是希克曼,他的这一举止令周围的为不解。”
谭文P105,3 4行:“令所有自认为了解他的人感到惊讶的是,桑瑞德在临终前请求见的是一位叫希克曼的年长黑人。”
宫、梁文P161,2 3行:“希克曼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心地善良的诚实的黑人,而是乐观进取、的美国黑人积极的代表。”
谭文P106,4 5行:“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朴直诚实之人,而是忍辱负重、的美国黑人积极的代表。”
宫、梁文P161,11 19行:“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到《土生子》中的比格和《看不见的人》中的看不见的人,再到《六月庆典》中的希克曼,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演变的轨迹。汤姆叔叔用自己的淳朴善良、和以白人社会的同情,以实现社会改良的幻想;性情的比格以自己的报复行动引起白人社会的注意;飘忽不定的看不见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白人的认同;希克曼则黑人与白人的相互理解和融为一体。埃利森的思想对于美国黑人文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是一个本质的飞跃。他的思想孕育了60年代的美国黑人运动。埃利森的作品积极探索了消除种族隔阂与冲突和确立黑人社会地位的出。他的作品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黑人与白人的最终融为一体描绘了一个可行且美好的前景。”
谭文P106,6 19行:“总之,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到赖特的《土生子》和埃利森的《无形人》,再到埃利森的《六月庆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黑人文学及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演变的轨迹。汤姆叔叔是淳朴善良的黑人,别格是的黑人,无形人是飘忽不定的黑人,希克曼则是宽宏大量、充满的黑人。汤姆叔叔处于被白人俯视的下层,别格处于与白人两两对立、不共戴天的,无形人处于被人忽视的边缘,希克曼则处于者、被依赖者的中心。是希克曼抚养了布里斯,是他宽容了布里斯的一切,是他成了布里斯的支柱,这象征着,在拉尔夫·埃利森看来,不仅不是黑人要靠白人才能,不仅黑人不是白人的敌人,而且是黑人哺育了白人,黑人与白人的和解要靠黑人承担主动和主导的角色。《汤姆叔叔的小屋》试图白人对黑人的同情和,《土生子》黑人对白人的报复,《无形人》和《六月庆典》则黑人与白人的相互理解和融为一体。希克曼这个形象的某些特征似乎与汤姆叔叔有某种相通之处,但这决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经历了一个类似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后在更高程度上的回归。毫无疑问,《无形人》和《六月庆典》在探讨黑人的社会地位及消除种族冲突的出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埃利森的《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不仅受绝大多数美国黑人欢迎,也能为许多美国白人所接受,与它们内部包含着这种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