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萧殷与他培养的作家们

※发布时间:2019-5-4 5:20: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萧殷的一生,兢兢业业地文学青年文学道。他接触了无数专业和业余作者,读过或者帮助修改过他们的作品,他对文学创作规律、创作方法,有着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学理论主张。他通过对作品评论、读稿通讯、家中座谈等方式,给文学青年进行,向他们阐明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规律,指导他们写作。

  文艺界和广大的文学作者,对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萧殷,曾给出这样的评语:“他用生命之光,为后来者通向文学之。”

  萧殷的一生,兢兢业业地文学青年文学道。他接触了无数专业和业余作者,读过或者帮助修改过他们的作品,他对文学创作规律、创作方法,有着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学理论主张。他通过对作品评论、读稿通讯、家中座谈等方式,给文学青年进行,向他们阐明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规律,指导他们写作。

  为纪念萧殷诞辰100周年,12月8日上午,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协、羊城晚、广东省评协联合主办的纪念萧殷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珠岛宾馆举行,共同探讨萧殷对当前广东文艺评论和创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就此本报特推出系列专题报道。

  广东龙川人,原名郑文生,笔名萧英。作家,文学评论家。新中国广东文艺评论工作开拓者,《文艺报》创办人之一。1938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新华日报》编委、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日报》副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艺报》编委,中国作协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暨南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央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广东省文联、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作品》月刊主编,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一生主要从事报刊编辑、文艺教学、文艺理论研究,对培养青年作家不遗余力。已出版著作有:小说散文集《月夜》,评论集《论文艺的真实性》、《给文艺爱好者》、《谈写作》、《鳞爪集》、《习艺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给文学青年》、《萧殷文学评论集》和《萧殷自选集》等。1985年荣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1986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特别。

  1955年夏天,萧殷调到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担任副主任,专门研究和青年作家工作。有一天,中国青年出版社吴小武(肖也牧)给他送来一部长篇小说稿子《青春》,是专门请萧殷审处的。这是王蒙的作。王蒙当时刚20岁,在西城区任共青团区委副,他利用一年的业余时间,写了这部反映首都中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稿子曾被编辑部一位编辑“”了。但萧殷看了这部稿子非常高兴。他首先肯定作者有艺术感觉,有写作才能,语言运用得好。但由于作者缺乏写作经验,稿子写得散,作品缺乏主线,杂乱无章。可是他在这杂乱的手稿中,却看到可取的闪光的东西。他觉得作者有生活,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个性。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性格刻画,都很生动。

  萧殷觉得自己发现一个有才华的作者,心里无比高兴,于是他马上打电话,通知王蒙到他家里来谈稿子。

  第一次谈话,萧殷发现王蒙有艺术感觉,很有才华,但缺乏写作经验,对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在哪、哪些地方应该展开描写、哪些地方应该删去、怎样安排作品中的矛盾主线等等,他似乎不完全明白。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萧殷眼看这根苗苗这样生气盈盈,却又这样幼嫩,觉得自己应该大力扶植,帮助它成长,使它早日绽开奇花。当时王蒙刚文学道,还未读过什么文艺理论,还不懂得创作的规律,怎样修改?怎样在作品里找到主线呢?

  当时萧殷就把自己写的《与习作者谈写作》一书送给王蒙。王蒙读了如获至宝,他在这书里学到了文学知识、创作规律,初步接触到文学创作的“奥妙”。

  从此以后,萧殷就约他每个星期天下午,到他家里来谈创作问题。他们每次谈两三小时。萧殷通过谈心方式,先从分析中外名著入手,然后联系到《青春》,帮助王蒙分析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之后,萧殷针对作品艺术上的弱点,向他强调小说要有一条矛盾主线,故事要沿着主线开展。这条矛盾主线要深入到作品的那些出身各不相同的学生家庭中去。

  就这样,萧殷同王蒙谈了七八次,当王蒙明白和接受了意见,认识到自己作品存在的缺点时,萧殷就同他研究修改作品的方案。在《青春》的修改过程中,萧殷一直关心和帮助王蒙,并以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名义,替王蒙请了半年的创作假。王蒙经过8个月的刻苦认改,终于把《青春》修改出来,交给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书刚印好,还未装贴封面,王蒙就被错划,这书就被压下来,直到1979年党的三中全会后,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

  1982年2月,王蒙访美归来,经,他和某报记者谈线年,我把《青春》第一稿交出来,说老实话,很不像样子,吴小武(即肖也牧)看后,请萧殷看,结果萧殷看了以后,非常重视,如果以中国过去的观点说,我的第一个是萧殷,是萧殷发现了我的。”

  萧殷帮助青年作者,不仅从如何深入生活、认识和反映生活、掌握文学创作规律上费尽心思;而且更主要的是帮助文学青年端正创作思想,为此花尽心血。

  青年作家陈国凯在1962年发表了小说《部长下棋》,萧殷看了很高兴,觉得作者很有才华,将他看做一棵很有前途的文学幼苗,格外关注。他找作者谈话,进行关怀帮助。从此他们之间建立了亲密诚挚的师生关系。以后来往渐多,陈国凯有新作必来找萧殷征求意见。

  “”开始,陈国凯受到斗争。后来陈国凯根据自己在工厂生活中的感受,写了一篇小说《四川挖出50米大蟒蛇大学归来》又了“”的什么“”,被诬为“文艺回潮”的大毒草,准备在上公开。从此,他更加痛苦,几次给萧殷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情。当时萧殷也因为在清远召开的韶关地区上说了反对“三突出”的话,被打成“文艺回潮”的典型,受到审查。但他不考虑个人安危,只想到要帮助陈国凯。他给陈国凯写信:“要勇敢地生活,绝不能向低头,一定会出现!”

  陈国凯得到了萧殷的鼓励,振作,坚强地生活下去。以后,陈国凯写了一篇“以为纲”的小说《捉鸡记》,描写一群红小兵围绕一群鸡,抓住了一个搞活动的“”——资本家老婆。

  萧殷看了这小说很生气,认为这是受到“三突出”影响而胡编乱造的东西,便不客气地陈国凯说:“很不好!这是假的,编出来的!不要写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写不出就不要硬写嘛!干吗要写这样的东西呢?创作是十分严肃的事呀!”

  “”后,在萧殷的鼓励下,陈国凯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写出了“”的、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小说《我应该怎么办》,萧殷看了十分高兴。但当时有人说这篇小说是“伤痕文学”,给予否定。这时,萧殷以文学评论家的胆识,挺身而出,为作品说话,认为这些作品正是揭露“”的。他为这些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作品大唱赞歌。他写了一篇文章《伤痕是眼泪文学吗》,公开在报上发表,肯定了《我应该怎么办》、《伤痕》等揭露“”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揭露了“”的,给文学带来了新气息新景象。

  萧殷还帮助吕雷修改“”的作《血染的早晨》,并在《作品》发表,引导他文学创作的道,使他在几年间成长为省内外知名的青年作家。

  萧殷为了发现、扶植文学作者,三十多年来,他忘我地拼命工作,就在他晚年重病卧床,仍然关心青年写作,为他们看稿,并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复信或改稿。他的卧室以及他在医院里的病床上放着两样东西:一是药瓶药物;二是青年作者的信稿。

  “首先是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自从全国解放以后,活动不断出现。几乎每次都一样,每进行一场运动,随之而来的总是向‘左’转。愈是向‘左’转,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便愈来愈遭到,客观规律就愈被否定,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便愈益泛滥,复杂的事物被看得越来越简单。反映社会主义生活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不用说这更是苦了文学青年。他们缺乏经验,还未形成自己的见解,很容易被运动搅得晕头转向,于是在创作道上拐来拐去,不知该怎么办,迫切需要指点……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自对青年作者同情,每当我看到他们在文学歧上徘徊彷徨,来回走弯时,内心就深感不安。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年轻时代,想到自己在写作道上摸索前进时,那种无人帮助、无所适从的困难处境和心情。我一直在文艺报刊担任编辑,也曾负责过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与青年作者接触的机会更多了,联系更密切了,渐渐地便不仅限于对青年作者的同情,而且也随时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大作家都不是天生的,都是从稚嫩的不知名的文学青年中产生出来、成长起来的。因此,发现、扶植、培养青年作作者,是繁荣创作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不可忽视。所以,应特别着力帮助他们弄清文学的任务和创作的规律。这些想法在我意识中越来越明确,我就越来越自觉地投身于青年写作的工作。可说是一头钻进去,再也出不来了……”

  这是出自肺腑的感人自白!也是一阕动人的园丁心曲!三十多年来,这位文艺园地的园丁,辛勤地用汗水灌溉,使一棵棵的文学幼苗在茁壮成长。全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王蒙、唐因、唐挚、杨犁、鲍昌、刘剑青、徐光耀、陈淼、鲁煤等,都是得到萧殷的扶植而成长起来的。我省的陈国凯、王杏元、程贤章、孔捷生、吕雷、杨干华,以及易准、饶芄子等,也是在萧殷的关怀和培养下成长的。

  萧殷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兢兢业业地培养和造就了一代文艺新军!他以自己的文学理论了文学青年成长,他用生命之光,了他们的文学道。他的一代评论家的事迹,将永远记载在现代文学史册上。 (贺朗)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关键词:文学评论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