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文学原理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0-10-27 21:31: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文学原理复习题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文学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终极关怀(P260) 终极关怀是文学的最大体现。 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人类整体目标即彼 岸的王国所展开的向往、 叩问与追寻。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文学对哲学的借

  文学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终极关怀(P260) 终极关怀是文学的最大体现。 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人类整体目标即彼 岸的王国所展开的向往、 叩问与追寻。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文学对哲学的借助 与依凭,二是体现在文学的艺术化行为本身产生的一些看似“无形”的方面。 2.共鸣 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 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 它是欣 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 3.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 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 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 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4.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 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文学典型一样, 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期之间的一种文学 潮流, 是现代文学许多流派的总称。它主要是指以非主义为标志的各种 文化和哲学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流派,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 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等。 6.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 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 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 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作为文 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它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区别于其 他作家的徽章。 7.创作个性 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是文学风 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 8.文学形态 文学形态是由文学本体所决定的体现本体世界的物质实体, 是可为他人所的 艺术符号系统。 构成文学形态最重要的物质手段是语言,其次是承载语言的具体 物质。就文学形体而言,语言构成形象体系,形象饱和意蕴。言、象、意是文学 形态的重要因素。 9.文学接受 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 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 阅读和再创造活动, 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 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10.文学本体 是作家从文学特定的审美角度对世界的理解、思考和创造性把握。它以观念的方 式存在于人的思维中, 但可以以特定物质即语言为手段形成物质实体,呈现为可 被他人所的艺术符号系统。(要注意的是,这个外在的物质实体或艺术符号 系统不是文学本体,而是文学形态。在物化的文学作品中,本体退隐为不可直观 的潜在状态。) 二、论答 1.决定先锋与通俗的三类因素 1)人类需求层次与文本先锋性的对应关系。 2)对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形成的先锋与通俗。 对主流文化的两种态度:认同与否定 《笑傲江湖》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同时又是在这认同的基础上 以的方式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一次纯化演历。它模拟现实设置了一 种的,然后通过情节的展开对之进行,在这一虚拟情境 中上演的依然是人们童话般的梦想:善良战胜。而其中的善与恶都是 主流文化中的既成概念。 《务虚笔记》 是从生命困惑开始其否定历程的 : L\Z\F\O??一些关键性质疑: 时间、“我”、爱情、 3)先锋与通俗在处理现实与虚拟关系上的两种不同取向:通俗文本倾向于创 造一个幻美世界来安慰痛苦现实,或以刺激性因素刺激读者的无聊与;先 锋倾向于日常生命的和而表现出情绪或更加激起征服的热 情。郭先红《征途》《务虚笔记》 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 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 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主义、唯美主义和 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表现,着悲观、、颓废 的情绪和危机感。 对传统文学的: 内容上“向内转” :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 的世界,认为它们更能人性和人生的真实。如《追忆逝水年华》 《墙上 的斑点》 表现上的隐喻性: 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作品和形象 所蕴涵的意义不是其本身的意义, 而是一种引申的、 隐含的或象征的意义。 如 《豹》 《青鸟》 文学形象的符号化: 它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个具有指代意义的符号,隐喻、象征 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具有抽象意味。如《城堡》 《等待戈多》卡夫卡 的作品中有很多就直接用 K 先生 “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人与自然关系的 四重异化。如《秃头歌女》 《局外人》 《犀牛》 《椅子》 艺术形式特征:形式标新立异、实验性。如《等待戈多》 3.几种文学类型的比较:联系与区别 (1)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而象 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或侧重主观,或侧重客观,但都具有 某种超出具体现象的抽象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对生活现象 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象征型文学则以 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概念。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 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和含蓄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 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 变形等手法, 不活的真实, 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 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 性形象。 4. “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 就像不该在生活里露面 一样。 ” 这是福楼拜对哪种文学类型的阐释。 试结合具体作品简 述这种文学类型的特点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 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二是采用写实的方式。这是现 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具有再现性和逼的特点。 如鲁迅的小说—— 人生的。池莉的小说——都市人的生活烦恼。 1、再现性: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忠于现 实,再现生活原貌,遵循客观规律,倾向的隐蔽性。 (对待现实的态度)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 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现实。 (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 随意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不过, 与理想型文学直抒胸臆的表现不同, 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合会在客观再 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 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 2、逼 以写实的方法, 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注重写实白 描和细节刻画,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 是它的特色。 如巴尔扎克: “小 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 (作品形成后的状态) 由于重视生活画面的逼真再现,所以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 长。描写中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到这里没有夸张变形。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 如《药》片段——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 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里屋 子去了。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 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 ” 文学家别林斯基说: “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 而是生活本身, 像它原来的那样。 不管好还是坏, 我们不想装饰它” ,现实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毫无的直率,生活表现 得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一起出来, 好像用解剖刀切开一样。 ” 5.文学鉴赏的过程 1 、感性阶段:对象确定、审美、接受想象。 ①读者主体首先要确定对象,然后才能对之进行审美。 ②没有审美,读者不能与文本发生任何实质性联系。接受与创造 最大不同是针对文学符号而不是现实现象。 ③接受想象的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是使文本中的形象复活, 即把符号还原为形象。 二是对形象进行增补, 即读者通过想象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文本形 象之中,再创造出独特的新形象,使读者直观形象仿佛是在直观自己,产生设身 处地的参与感。 2 、阶段:情感判断、共鸣、玩味理解 ⑴情感判断 情感判断。 情感本是感性因素, 为何在欣赏中成了角色?根本原因在于读者 因文本符号所引发的情感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然的情感活动, 它体现着十分强烈的 判断性质——传达出对文学形象的认可或拒斥的读者主体信息。 读者的情感往往以两种方式流露出:其一、与作家的情感状态和文本的情感状态 一致,被其引发被其感染,如果达强烈的程度,则形成共鸣。其二、与文本的情 感指向相反,以故意的“对抗”姿态出现。 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 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 它是欣 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 3、玩味理解 在欣赏的高层次,审美具有双重特性即寻乐和求知。 很少有人不作这种追求。 欣赏接受总是感性与的结合,①如果没有感性阶段 对形象的感受(体现为不知不觉的吸引) ,那么分析就不可能实现(或向反 方向发展) ,如果没有分析,只停留于形象感受之上(体现为知其然而不知 其所以然) ,那么,所谓欣赏接受只能是低层次的表浅的。 ②思考在接受中 重要的原因,因为优秀文本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作家独特的人生感受,总是隐藏 于情节、场面、形象之中,接受者除了用去发掘之外,是无法直接获得的。 6.经典的特质 经典是数代人驻留过后造成的群体共同,人们以此表达共同的生命真理感, 而对这一公共的掌握也就变成了个体进入人群整体的一种仪式。 经典指一个 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宝藏, 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 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a、经典文本中的公共性的世界 ? 世界作为一种极致的假设是无限的,人面对的世界却是有限的,它往往是 人面对的问题的总和。 ? 如果经典文本的功能是容易被社会实践所替代的, 经典文本也就失去了存 在的价值 。 ? 只有抽象的象征性的世界才具有公共性。 ? “艺术创造活动通过它产生或重视的有限的几个对象,实际上却以完整地 重新把握世界作为它努力的目标。” ? 象征性把握公共性世界的整体,是经典文本战胜其他把握世界局部的文 本、以及战胜对克服局部困境具有优越性的实践的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 b、经典文本中世界之上的人性色彩和形象亲和性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超越 ? 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超越 ? 作为一种确信和理解, 教和哲学文本背后也满含着人类的理想、和 焦虑,但它们是隐藏着的,甚至是表面上着它们的,哲学和教文本 努力声明着,它们所把握的是“是其所是”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自己的真理 与“真”相连。 ? 文学文本则不同,它“把存在的整体归还给人,并用人性去包笼世界”,无 论世界的如何,人性的理想、、焦虑都是正当的,都是包笼着世 界的,而不是像在哲学里那样被世界所规约着的。 ? 哲学文本中的世界是经过艰苦的思想努力缔建的抽象的世界, 它不是人类 以自身的自然方式直接面对的世界, 所以文学文本给人以自在的亲和 感,而哲学文本却是生硬的。 ? 教虽然也以形象来把握世界,但它的形象是的对象,人在其面前丧 失了主动性, 而文学文本中的形象是人自己创造的,人在其中享受着人自 身的主动性。 ? 文学文本的非倾向导致了它对于实践以及教、哲学文本的优越性。 因为往往与克制、 约束相连,而非往往与人自身的情感和愿望相 连。 在此意义上说, 强调非的文学文本构成了对既有文化的永不停歇 的超越。 c、经典文本中的巅峰人物和巅峰情境 ? 文学文本所用来把握世界的,是有限的几个对象。人们在文学文本中寻找 的, 不是用其一生的实践去把握世界的感觉,而是从一个短暂的阅读过程 中就要实现的把握感, 而且希望是一劳永逸的把握感。所以文学文本只能 以有限的几个对象把握世界。 ? 与世界的宽广及与此宽广相连的丰富比较起来, 有限的几个对象有其明显 的不足之处。 所以就只能把这几个对象设定在最高峰或最幽微之处,给它 以最激越的情境落差、 以最尖锐的提问,以求得用人物和情境的极致来对 世界进行象征性把握。 ? 流传千百年的往往是王子和公主的传说,才子佳人的故事,即使是平庸卑 微的人物, 也应该平庸到极致的程度,或者被平庸的程 度。它们要面对的往往是“还是死亡”的、阅尽顿悟色空的悲 凉、 变成甲壳虫被冷落的伤感。对真实生活的几个平常片断的描摹无 法满足读者对文本的世界性提问。 7.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 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 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 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于接受主体的之外,其存在不依赖 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 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 体的积极介入, 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 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 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和创造的文本。 8.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这三种种文学类型的 联系与区别。 (1)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而象 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或侧重主观,或侧重客观,但都具有 某种超出具体现象的抽象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对生活现象 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象征型文学则以 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概念。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 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和含蓄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 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 变形等手法, 不活的真实, 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 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 性形象。 10.什么是文学的终极关怀?它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绿 P161) “终极关怀” ,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人类整体目标即彼岸的王国所 展开的向往、叩问与追寻。 体现: 1、文学对哲学的借助与依凭 2、体现在文学的多种艺术化行为之中 11.文学与教相通相异之处在哪里?(红第六章) 相通: 1) 、文学与教的表面关联是一个直观的现象。 2) 、 教与文学建构世界的方式有共通之处,即它们都要运用想象来塑造形 象。 3) 、历史上许多教作品、教经典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圣经》 相异: 1、教是支配着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的反映。而 优秀文学通过把教的方式在人类的终极关怀前提下加以放大, 使人们对神 的变换成对人自身的。便可中借助到的力量、灵感和, 使自身世界变得更为深邃开阔,在层次上与教产生一种文化呼应与联系。 2、文学的方式是通过求真向善来构建飘逸但并不虚幻的美的世界。这种信 仰以强化人自身的主体意识为旨归, 与教那种通过对神的来取消人的主体 地位刚好相反。 3、在教高度异化、高度的时代,文学就成了教最有力的力量,它 揭露教的与,把被的中出来。 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 受的基础上,力图人的丰富性,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 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 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的认识和虚幻的主义臆想 的基础上, 以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世界的把 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 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教是人的本质的 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生产, 生产始终保持着“的自律” ,表现为“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 的创造。 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 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2.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试结合具 体作品加以说明。 (红 P69)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表学作为社会话 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 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 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什么是游戏?游戏与文学的娱乐性关系如何?(绿 P248) 答: 游戏是人受到外在物质世界和内在得不到时,利用闲暇与剩余 精力创造一个天地的想象性具体活动。 文学游戏的特性具有生理满足意义, 娱乐必须有益智特色,娱乐必须最终指向高雅的格调,有整体的。 14.有人说《西游记》是以通俗形态出现却暗含高雅的文本,也 有人认为它有高雅诗词,却还是通俗文本,你如何认为? 1,从题材上看。高雅小说的主题不一定属于母题,但通俗小说的主题必定是母 题的一种。 母题指的是在千年来的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惯例或程式,比如王子娶 了公主,英雄历经终返家园等等。因此不管故事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主 题却是“老一套” ,普者容易理解。相反,高雅小说因为更注重思辨,主题 可能会更私人一些, 也就和传统的母题产生了距离,因此读者再阅读时往往产生 “看不太懂”的感觉。 2, 从情节上来看高雅小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情感,矛盾以及上的成长一类, 因此它的主要情节往往很简单, 复杂的是期间人物的心理。而通俗小说情节多由 一个接一个的动作构成,这在西游记,七侠五义等中国传统小说上特别明显,因 此人们喜欢用“热闹”来形容。 3,从语言上来看高雅小说偏向书面语,通俗小说则更喜爱用口语和俚语进行表 达,这也和通俗小说重行动和对线,从表达上来看高雅小说喜欢直接运用或化用典故进行含蓄的表达,而且这些 典故并不仅仅是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神化传说或英雄事迹, 往往是来自其他高雅 读物, 这就对读者的阅读经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就形成了圈内领神会, 而一般人一头雾水的情况。 5,从目标读者群来看高雅小说的写作对象是受过较多教育有良好文学的所 谓上层读者,而通俗小说却是面向大众的。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高雅通俗往往 只是从形式上进行区分, 但是否会成为经典却和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 往往会发现一些高雅读物在几十年后即被人遗忘, 只在某本更为高雅的书中提到 它的名字, 内容却已经无从知晓;而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说却一直有着勃 勃生机。 15.以《鸟笼》为例,分析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红 P51)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16.结合作品分析决定先锋与通俗的三类因素: (同 T1) 答:1、人类需求层次与文本先锋性的对应关系。 2、对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形成的先锋与通俗。 对主流文化的两种态度:认同与否定 《笑傲江湖》 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同时又是在这认同的基础上以 的方式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一次纯化演历。 它模拟现实设置了一种的 , 然后通过情节的展开对之进行,在这一虚拟情境中上演的依然是 人们童话般的梦想: 善良战胜。 而其中的善与恶都是主流文化中的既成概念。 3、先锋与通俗在处理现实与虚拟关系上的两种不同取向: 通俗文本倾向于创造一个幻美世界来安慰痛苦现实, 或以刺激性因素刺激读 者的无聊与; 先锋倾向于日常生命的和而表现出情绪或更加激起征服 的热情。 17.谢榛《四溟诗话》载: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时,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为什么司空曙的诗句 最好?请用意境的有关原理说明之。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指 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 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是诗人的 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其特征有 1)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 为 “实境 ”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 实境的, 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 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 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 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 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 ”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结构中, 是把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本身就是 一种生命形式, 诗人对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 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诗人,本身就 是的创化,他可以映射的诗心、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 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有我之境和之境 有我之境――直接抒情, 以我观物, 故皆著我之色彩, 如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分过秋千去” 。 之境――间接抒情,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3)意境的效果:引发读者的想像和思索。 (4)古典意境意象间的和谐整一与现代诗意象间的冲突性张力。 (5)意境的三个层次: a、心灵对于印象的反映,如《沙扬娜拉》 (徐志摩) 。 b、生命律动的传递,如《烦忧》 (戴望舒) 。 C、人生意义的探寻,如《饮酒》 (陶渊明) 。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老、秋直接道出,其联系也直接道出。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老、秋未直接道出,其联系却直接道出。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老、秋及其联系都由意象直接出之。 18. 19 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文 品即人品” 、 “文如其人”的观点。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论述之 (红 P283) 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个性和文体完全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有 机整体中所出来的整体特征。风格是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作家 的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 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一个作家只有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才能在文学 创作和作品里展现自己的风格 。所以古有“文如其人”其特征有独创性、稳定 性和多样性。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 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一个作家只有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才能在文 学创作和作品里展现自己的风格。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联系: (1)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构成部分; (2) 作为主观形态的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文学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 题、体裁的影响。 独创性:它是文学风格的最突出的特征。文学贵在独创,读者凭着这种独创,面 对哪怕略去作者姓名的作品也可以读出是哪个作家的作品来。如:刘白羽的散文 新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文字优美,犹如嘹亮 的进军号角,有一种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积极力量。 稳定性: 作家的个性和风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必然经历较长时间的创作 实践才能稳定下来。如:郭沫若《》 《屈原》 《满江红》等作品创作的时代不 同、题材内容不一、文体形式各异,但都有郭沫若所具有的激越奔放的情怀,体 现出他的主导风格。通过风格,读者辨认出自己倾心的作家。通过风格,作家和 读者达成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 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 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 解和风格的。 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 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 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 。 19.用高雅和通俗的理论解读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名人写书 热” (绿 P197) 高雅文本 a、在文本与世界的关系上,力求表界的整体; b、在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上,它强调作者情感的真诚; c、在与读者的关系上,它读者注意人生的严肃问题; d、对文本自身而言,它注重形式技巧的创新。 通俗文本, a、在与世界的关系上,它不追求世界的整体呈现,而追求单一的事件或体验; b、在与作者的关系上,不要求作者的真诚态度,求煽情而不求真情; c、在与读者的关系上,它追求刺激性即时,回避生命的严肃问题; 对文本自身而言,它的形式技巧偏向保守性,以求接受的容易。 境遇的创造性(本为伽达默尔“时间的创造性” ,经教师而来) ,历史上的俗 文本变成雅文本,比如《诗经》 “死生契阔” ;历史上的雅文本变成俗文本的情况梦见包被偷

  

关键词:文学原理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