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一个男冷眼看循证

※发布时间:2018-10-13 20:14:0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贵妇也疯狂250年前,托尔泰曾经说过医生们开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药,诊治着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评判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体。医学发展至今,性的诊疗手段不断问世,基因测序、靶向治疗、3D打印、云计算,为我们探索人体的奥秘不断加入新的砝码。特别是近些年循证医学的兴起,人体、疾病、诊疗的数据被收集整理,成为指导我们诊疗护理的依据,甚至成为金标准。循证医学改变了医学领域经验模式的不足,了很多医务工作者的推断、直觉与假设。如此振奋的改变,如今却遭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循证医学究竟怎么啦?

  偶尔到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游苏宁先生曾经做过的一篇的报告,基本论断大抵是循证医学体系正在崩溃。但他同时指出:我们真正质疑的并非医学体系本身,而是其正在不恰当地利用。首先,最先蠢蠢欲动的就是那些大的医药公司。由大公司支持的试验及其对指南的巨大影响,已经让循证医学的成色发生了改变,甚至有些大型医药可以直接决定指南的内容!这并非,就是前几天,BMJ就全国癌症治疗的金标准之一《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提出了质疑。结果发现,NCCN的额外中只有10项(23%)是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其中7项(16%)基于Ⅲ期研究的。而77%的依赖小型的,不受控的研究或病例报告,甚至根本没有提供。为什么这么多专家要为这些药厂站台呐喊呢,原因就是《NCCN指南》的125位专家中,其中108位(占比86%)至少与一个财务利益相关。更具体地说,其中84%收到个人资助,而47%收到研究资助!然而这些指南正在被当作业界标杆,影响着患者的结局。

  再者,就是某些目的不单纯的生产的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我绝对相信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都是善良的,即便是那些买卖论文的人。原因很简单,中国的临床医护职称体系是全世界独有的,这种体制所有的医务工作员,都要去申请课题、做研究、发表文章。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一部分于临床的医务人员,不愿意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无意义”的研究上。请原谅我的用词,因为目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90%都是可以不发的,不仅仅在中国,全球亦如此。一名不到四年就在《Nature》和《Science》上表17篇论文的美国年轻科学家舍恩,被一名科学记者追踪四年后曝出:17篇文章全部造假!!!同时,还有一部分“头脑更为灵活”的医务人员,在这种体制下嗅到了机会,以科研为跳板为自己谋取权益。在省科研、国自然、SCI各种下,成为了行业的伪专家。知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怒批有些SCI造假“武林高手”,在临床上却不懂装懂,上手术台竟然手抖!这些人真正在断送循证医学体系,因为我“循”的证都是!

  最后,就是科研和统计本身的局限性。循证医学是选取一定的样本,从而对总体进行推断,然后指导未来的无限总体。这个过程中就存在两个风险,第一就是我们在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时候会犯错误。今年一月份美国学学术期刊《分析》宣布从2018年的开始的第26辑起禁用p值,主要原因是:“p值本身无法提供相关模式或之”。还有一些更激进的声音,认为我们用了将近一百年的p值不能用,从前根据p值检定做出来的研究都是错的,甚至宣告p值已经死啦!作为了一个非统计学专业的外行,自然不敢班门弄斧。但是各位看官,如有对p值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大学林教授的《看电影学统计:p值的沦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感觉这个问题解决了,因为大数据要求穷举,样本本身就是总体。但是大数据终究只能穷尽过去的总体,未来不在其内。我们真地敢对下一位患者说这样的话嘛,“我按照最高等级别的,您一定会得到治愈!”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风险。大数据只能告诉我们趋势,比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更精确的趋势,但是它不能精确到一个个体,可能在其它的领域可以实现,但在医学领域,不能!

  循证医学体系本身是个工具,无谓好坏。当它被善良严谨的人掌握,就是医学进步的阶梯;当它被一些的人掌握之后,就是的凶器。

  协和医院手术室,中华护理学会男工作委员会秘书,多项院级及多中心研究课题负责人,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