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草书是书法艺术的巅峰

※发布时间:2019-2-16 21:44: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鞭炮

  草书程颢《春日偶成》 释文: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500多页,近600张历代书法名作图片,对从先秦至近代书法大家的精彩评介,《中国书法家》著作即将与读者见面,这是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王世国退休后忙着的其中一件大事。“大众急需提高书法鉴赏力。”王世国一直致力于对书法文化的推动工作,他认为这是他的。无论是下乡插队、高考复习、还是多年的工作,“他人午梦我走笔,不饮咖啡效鲁公”,这虽是王世国的“自嘲”诗句,但确实也是他钻研书法的真实写照。

  1957年出生于安徽寿县,故自号“八公山人”,现为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等级考试考官。

  自号“八公山人”的王世国出生于安徽八公山下的寿县,小时候受五叔王家琰的影响。1976年,王家琰行书作品入选在日本举办的“现代中国书道展”,安徽省就只入选了两个人,那时候的王家琰才三十出头,他在书法上的成功,无疑为王世国树立了榜样。

  “他从不让我学他。”王世国回忆起叔叔对自己的书法引导,他说:“他一直跟我强调,要学就学古代名家。在用笔用墨上要注意苍润兼施,直到前两年回家乡见到他,他还我学董其昌。”

  古人言:“怀诗寿字桐文章”。王世国生于历史文化深厚的寿县,学习书法也似乎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30岁左右时,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经梁巘介绍,成为大收藏家梅镠的座上客,这样,邓石如才有了后来的书法成就。”王世国介绍其历史也如数家珍,而这个极具历史渊源的循理书院就在寿县,也就是现在有着“淮上名校”之誉的寿县一中的前身,王世国的中学时光,就在那里度过。

  “我们当时上学时,书院旧址建筑大多已经被拆掉,就剩下一个庭院,四周是一个被泥巴覆盖着的碑廊。”原来,1972年王世国就读该中学之前,人们为了碑廊中的碑刻,就用黄泥巴把嵌着的石碑覆盖起来,刷上红漆后写上了各种。所幸的是,就在王世国上中学期间,石碑表面覆盖的黄泥因日晒雨淋,开始剥落,却露出了让王世国视为珍宝的东西。

  “我们这才发现一块块石碑刻着的都是古代大书法家的书迹。”他看罢其中清代书法家梁巘《循理书院碑记》后才知道,原来这些碑刻是梁巘主讲书院时,用自己收藏的墨宝组织镌刻而成的。“这在古代名帖难得一见的时期,我是如获至宝啊!这里有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于谦、张弼等等名家书迹,而梁巘自己的书法长卷《循理书院碑记》也写得十分精彩。”王世国与喜欢书法的同学们一道,把这些碑刻一一拓了下来。从此他有了学习古代名家的范本。”

  仅仅读了高中一年级,王世国便下乡插队做知青。穷乡僻壤,书法陪伴着王世国度过一个又一个寂静的夜晚。即便在后来他被招工,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复习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读书到夜半,他发现“写书法可以提神。困极了提笔写上十分钟,竟睡意全无,可以继续看书。”

  1983年王世国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那年全系200个毕业生唯独他一人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文艺学美学专业的学习让他加深了对书法本质特征的认识,对书法艺术的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可以说,这对他以后的书法探索道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对于中国书法家的系统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但王世国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潜心钻研历代书法名家,写就《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一书,影响斐然,出版三年后,1994年获广东省第四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说,这本书是填补了当年系统研究历代书家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中国书画大家为其题名,一位是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另一位则是当代的书画名家范曾。“谢稚柳的中锋用笔非常很好,范增的字不仅中锋极而且行笔一波三折,你看他的落款 十翼范曾 ,笔法极尽变化。”王世国指着悬挂着三位大家的题签告诉记者。他还特别说道:“通常看一幅书画作品的,你只要看它的落款便可一目了然。临仿者可以模仿内容,但很难模仿签名。”

  “他人午梦我走笔,不饮咖啡效鲁公”虽是王世国工作后的“自嘲”诗句,但确实也是他钻研书法的状态写照。“直到退休前,我都是利用中午和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写字、作文、著书的。”王世国说。

  王世国:书法的点画线条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和性格。从技法技巧方面看,今天很多人都已经超过古代的书家,但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没有书法大师呢?这是因为对书法家评价从来都是综合性,不仅仅是看他的书法技法。书以人贵,书法家身世、学识、才气性情、品格等都是评价他的重要因素。很多有才气的书法家书法可以达到80分,但再想往上走就很难,因为另外20分是书法以外的要求,即功夫在书外。

  收藏周刊:似乎总有一种观点,认为“帖学”到清代傅山就开始发生了转变?他的“碑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世国:首先,我们对碑帖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颇,对金石碑学的研究宋代就已很有成就,并非从清代开始;第二,碑派和帖派不是泾渭分明,很多书法家都是兼容碑帖;第三,那些“尊碑抑帖”的书法家,其实他们书底都来自帖。碑和帖一直在历代书家的选择当中,宋代欧阳修就编了一本《集古录目》,收集整理秦汉金石碑版。南宋赵明诚研究金石碑版也很有成绩。很多人把楷书归于帖学,但很多楷书名帖都是碑刻,并非魏碑才是碑。哪怕主张碑学的包世臣、康有为,他们的书法基本功也是从帖来的。他要参加科考,不临帖学楷不行。

  王世国:我们要知道古代素人之书可学的是哪一点?我们今天看龙门造像等古代素人之作,之所以觉得它高古质朴,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霜洗礼,是大自然造就了它斑斑驳驳的审美特征,是时间赋予了它厚重历史的外衣。这恰恰是今人很难造作刻摹出来的。

  黑格尔说,凡是艺术都有它的技术性。学习民间素人之书,这等于说书法可以不学而能,没有技术。这对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是一个严重。

  王世国:作为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一方面有责任要把协会的工作开展好,另一方面要带头研究书法艺术,大力宏扬书法文化。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每天写字是必须的,狂草就是我的主攻山头。在华师大讲课时,我就是属于“派”的,你看我一讲话就容易激动;狂草就是我的内心豪情激荡的艺术表达,多年来遍临大家书帖,仅怀素大草《千字文》我就临了百余通。其实,草书是书法艺术的巅峰。各种书体,只有写草书可以成“草圣”。草书如同在钢丝上跳舞,难度极大,但是它的艺术表现力又极大。所以,尽管千百年过去了,而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大家如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等,屈指可数。所以,草书艺术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当然,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但要表现出草书这种审美特质,非常不容易。许多人包括张旭、怀素,直到林散之这样的大家,一写得流畅便不能精确提按,做不到主画重、次画轻,点画线条就像面条一样;而当代一些书家写草书干脆就像是“鬼画符”,乌糟邋遢。我就是要做书法艺术巅峰的攀登者,努力实现“作草如真,点画分明”,流畅地表达胸中浩荡情怀。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