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经济论文分享」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界经济中应有的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23-2-14 18:59:44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美国经济学会期刊“美国经济学评论”2010年发表的论文《为中国腾出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综合论述了货币估值、贸易差额以及补贴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为了全球经济稳定,必须全力控制本国贸易顺逆差失衡,以避免下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高速发展,则希望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市场份额

  中国并非一直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以及币值严重低估,而且中国外贸顺差和币值低估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而非自身产业政策,尤其是在WTO约束之下;如果中国调整币值,造成这台全球最具潜力的脱贫发动机速率降下来,对全球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考虑币值低估引起的国内消费萎缩,补贴政策往往成为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国家普遍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收益率,进而促进国内贸易品消费市场繁荣。但是,这种补贴政策的弊端是导致未采用此政策国家的相对成本上升;然而,只要所有国家只要都采取定位准确、挖掘潜力的产业补贴政策,这种弊端损害就可以对冲到最低

  综述,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的现今世界经济大之下,他国政策补贴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大,这不仅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还会贸易主义的抬头。所以,全球应当放松对产业补贴政策的,为中国发展谋求世界经济的一席之地

  丹尼·罗德里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擅长于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 哈佛大学毕业,并进入到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为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

  二者矛盾极为明显的体现在了,近些的年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中。不断中国低估RMB币值,这是中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巨大顺差的核心逻辑。

  作为对中国担心的回应,经济学者中国用扩大国内商品需求逐步对冲出口贸易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外贸顺差很长时间保持在P份额的4%以下。甚至到2001年时,外贸顺差还在小幅下降。然而,在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外贸顺差逐年提升,到2007年达到10%。

  要知道加入WTO之前,中国的确通过进口关税、鼓励投资、补贴出口等明确的产业政策推动自身制造业发展。但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已然渐渐取消了这些政策,而且关税也下降到10个百分点以下。

  多数相关领域学者认为RMB币值被低估了25%,而假设完成升值调整,中国经济增幅将每年下降2.15%,这对中国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农村还存在巨大劳动力剩余,如果中国这台全球最具潜力的脱贫发动机速率降下来,对全球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二战后数据,货币低估与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正相关,因为货币低估可以视为机会均等的产业政策,增强贸易品的收益率,发掘贸易品生产潜能,创造就业机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货币低估的弊端,类似于向贸易品国内市场征收消费税,进而提高相对价格,造成国内市场供给过剩,这就是外贸顺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非刻意为之。

  况且,中国为加入WTO,接受了不公平的待遇,需要遵守产业政策,这是其他国家创建WTO无需遵守的。

  纵观经济超李悦是谁的儿子速发展的国家,其共同特点就是开发基础产能,而非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这些国家通过迅速从传统到现代生产结构转型,即穷国直接生产原本富国生产的产品而实现经济腾飞的,毕竟现代与传统生产存在巨大边际生产率差异。而且,实际观察发现,欠发达经济体也可以生产与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产品。

  正因为如此,通过政策导向,加速资源流向现代生产部门并提高其收益率,比控制、降低税负等传统方法效果明显太多。

  更进一步,数据显示,现代生产份额和出口份额往往是同步上升的,但是前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力是后者的两倍以上。而且,一旦现代生产份额上升受阻,外易顺差将无法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当国内需求随供给逐渐增长时,贸易差额将不再是一个问题。

  考虑到前面币值低估引起的国内消费萎缩,补贴政策往往成为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国家普遍策略。因为通过减免税负、定向信贷、工资投资补贴和工业区优惠等公开补贴政策,可以有效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收益率,进而促进国内贸易品消费市场繁荣。

  但是,这种补贴政策的弊端是导致未采用此政策国家的相对成本上升;然而,只要所有国家只要都采取定位准确、挖掘潜力的产业补贴政策,这种弊端损害就可以对冲到最低。

  综述,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的现今世界经济大之下,他国政策补贴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大,这不仅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还会贸易主义的抬头。所以,全球应当放松对产业补贴政策的,为中国发展谋求世界经济的一席之地。

  无关干货、无关鸡汤!自【共鸣果】致力于社科文献和学术论文的分享与,并专注于其中的思辨见解与趣味细节,力图让读者了解更多打破惯性认知、传统观念的研究。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