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博文有约】第61期 优秀青年教师赵方博士 专访

※发布时间:2018-6-6 6:52:2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亲爱的朋友们晚上好,相约每周一,博文有约栏目又同大家见面了。本期博文有约,小博同学将为大家带来我院优秀青年教师赵方博士的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青年才俊的多彩世界吧~~

  赵方,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学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赵方老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研究,并担任《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的匿名审稿人。

  赵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在博士期间有很多论文是跟周文老师一起合作发表的,我想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经验?对您而言,周老师对您的最大帮助在哪里?

  周老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之前很多的研究内容也是和他一起商量来做的,有时他会给我指定研究方向,有时我自己听或和别人交流发现好的研究方向,也会给老师反馈,他如果觉得好,我会继续做下去。 关于选择论文题目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要多去听听或报告,但是你不能只停留在听,还要带着你的问题去听,关注报告人的研究方法和思,他的研究方法和思是在他的模型框架下成立的,如果换一个解释,可能在你的模型框架下也能成立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经常去读一些文献,在读文献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的困境在哪里了。周老师在我研究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去年您作为香樟经济学论坛的联系人参与第一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西安)的筹备工作,同时您的推文《1978-2015年中国的资本积累、私有财产与分化》也有不错的点击量,您有什么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香樟经济学组织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号,每天都有一篇经典经济学术论文的推文;二是组织和发布各个城市的香樟经济学会议和论坛。去年11月25日,第一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西安)会议在我院召开,会议共报告了二十二篇论文,近百名青年经济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举办的很成功。香樟经济学各个城市的会议都是就某一主题下的相关论文汇集在一起,每篇论文报告40多分钟,为年轻老师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交流。

  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号的推文,是由上百个经济学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共同义务负责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推送某一主题的经验文献。文献的推送即是奉献自己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当你的文章被推出来,而其他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看法时,他们就会跟你去讨论这篇文章。一个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己。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会议、多关注你感兴趣主题的推文,通过交流来丰富、完善自己的想法。

  赵老师您好,西安最近的人才落户政策对咱们学院的毕业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您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才选择来西安来这里的呢?您认为,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需要着重考虑什么因素呢?

  虽然来西安面试前已经拿到的工作机会,但我最后选择了西安。原因有三:西交是985学校,平台很好,经金学院的经济学科实力也很强,学院的学术氛围也很好;其二,我个人更倾向于做学术;最后,我家就在咸阳,在的生活成本很高。很多研究都表明家乡是一个人就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也是跟随着普遍规律。

  大家都学过经济学上的信息对称,把这种理论用在就业选择,就需要你充分收集、了解相关信息,同时充分认清自己的能力,知己知彼、合理定位,通过比较,进行选择。而且很多情况下,经济学的思维能帮你减少很多纠结,它会告诉你,你在约束边界外的烦恼都是无用,你就没必要去考虑,也就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职位烦恼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对于约束边界范围内的选择,你需要明白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你能充分了解的话,同时知道自己的约束边界,就可以做一个最优决策。每个人的状态和志向不同,选择也就不同,去上海也对,留在西安也对,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行。

  对中国的户籍制度,您有深入地研究,也发表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城镇化径选择》的论文,那对于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您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最大的感触是户籍制度不仅是一个障碍,也是现实的约束。但现在看起来,户籍制度的松绑要比学术界预想的要快。当然也有一些特大城市在户籍方面还是存在和障碍。 我觉得,历史的发展可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大家对其目标还是一致的,有一个总的趋势。只是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告诉大家,在这样的下,你会损失多少福利,或者实施这种政策,你会得到较好的结果。但我们其实很难去告诉大家在的径过程中所需要承受的损失有多大,这就需要在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之间需要一个平衡。一般大家可能会觉得现状有多糟糕,未来有多好,重点不是这两者的福利比较,但实际上大家更在乎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中需要承受的成本,或者说是能承受的极限有多大,这就是政策执行中的艺术。如果一些特大城市的特殊福利还存在的话,它的城市户籍阻力就比较大。以天津前段时间的户籍为例,改了一天就停止了,一天有三十八三十多万人申请落户,但最终拿到准迁证的不到500个。这就说明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对天津“高考天堂”的福利估计不足,所以在户口后出现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了解到您在博士阶段写过很多优秀的论文,而且一直在搞科研。读博的同学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科研方面的压力,作为一个过来人,您认为对于一个想要顺利毕业的博士来说,其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呢?面对压力,可以如何调节,有好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么?

  在发表之前都会觉得压力很大,发表之后你可能觉得这个坎过去了。但在我看来,相对于结果,认真准备论文的这个过程更重要。据说,国内高校有发表文章篇数和质量的要求,国外没有,但国外的博士论文质量比国内高,这就靠你自己好好准备论文。像我们班有的学生可能会晚一点,但人家发的可能是国际的一类或二类。 如果你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迟早都会发到比较好的上,所以也不一定说要追求提前毕业或者按时毕业。只要你能好好准备,不要荒废学业和科研,结果是水到渠成的。 当然,发表也存在很多偶然性的因素,有时候你的话题主编比较感兴趣的话,可能会比较容易发表,也有文章会经过多次拒稿和修改后,质量会变得更好。因为我家比较近,我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回家。这也是心态调整的一个过程。现在经济发展这么迅速,各行各业的压力都不小,所以有时候你想一劳永逸,或者没有压力,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压力,就说明这个工作也没什么价值,或者是你可以做到更好。面对压力,主要看你怎么调整,压力也是外力,要化压力为动力。

  有一种兔子理论是,硕士生阶段导师指哪儿打哪儿,博士生阶段则需要自己去寻找兔子,您觉得这个比喻恰当不?您是怎么看待博士阶段抑或包括硕士阶段,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的?

  我觉得各有各的道理,如果老师拟好题目给你,你会很容易进入研究状态,也比较容易操作。如果你自己去找的话,也需要和老师有沟通。我觉得是两者都没有绝对状态,应介于两者之间。只能说有时候这个成分多一点。即使老师已经定好题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处理的细节和遇到的问题,你还是需要和老师去沟通、反馈。如果是你自己找的题目,你也需要向老师去沟通,看行不行。很多情况下,你觉得有意思的题目,老师可能会告诉之前已经有人做过了,或者这个方向为什么行不通,这样能让你少走一点弯。做学术,一定要是多交流。闭门造车,一是成本比较高,二是容易陷入封闭的当中。不管是和自己的同学、老师、或是校外的老师。

  您本科是在读的,硕士是在云南读的,博士又是在上海读的,想问您一下您觉得这三个地方有没有什么特色?

  我对也是有一定的感情,在,我建立起对事情的基础看法。 从到昆明,会觉得云南太安逸了,还是不太适合我。 上海则是与前两个城市不同,更商业化。 让我印象最深是一些小的例子。一个在上海的地铁里面的便利店特别多。另外就是在上海坐公交的时候,你会发现上海的公交,同一辆公交车在不同站显示的首发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一趟公交线,在下一站始发时间就是6:03,结束时间也是一样。很准确,也很便利,尤其对于第一次来这个城市的人来说。而在其他城市,每个车站都写着6:00开始,21:00结束,但是你也不知道你所在的站台在21:00是有没有公交车来。 第二个就是在上海再小的店门口都有一个门牌号,但是在很多城市可能一条街都是一个门牌号。在上海绝对不是这样,它很准确。 大家学了经济学也会清楚这背后的逻辑。上海的这些设计减少了大家去一个陌生的成本,通过这样的对比,你就会就会发现需要学习的地方。不同城市应在互相学习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同时也应保留城市不同的风格。

  本期博文有约就到这里结束了,采访中感觉赵老师真是一个热爱经济学的老师,处处不离经济学。也希望大家能够从赵老师的经验中有所收获,欢迎继续关注博文有约~~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