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文章内容

杨杜:靠企业伦理抵御

※发布时间:2018-8-22 23:25:4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杨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日本大学经营学博士。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至今,先后担任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组织与人力资源主任等职。

  参加和主持华为公司、雅戈尔集团、华侨城集团、山东电力等数十家公司的咨询项目;发表著作(含合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曾获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最佳EMBA、MBA教师。

  维特根斯坦的遗嘱执行人之一,哲学家冯赖特曾经感慨:“纵观整个思想史,悖论一直是哲学家头痛的问题。”所谓的悖论,大多数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两难的处境。譬如,有十个孩子跑到铁轨上玩耍,九个孩子不顾警示牌的选择新铁轨,另外一个则按照规矩选择了旁边那个被废弃的旧铁轨。孩子们玩得正开心,一列呼啸而来的火车朝着九个孩子的方向失控撞去。这时,如果你是火车司机,你会扳动道岔,把列车引向只有一个孩子的旧铁轨吗?

  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的,因为你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最终都不可能两全,必然有一方要做出。

  生而为人,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企业家亦不例外。如果难两全,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利和义相冲突之时,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你又将如何抉择,来实现企业和社会、自己和他人、工作和家庭的伦理均衡?

  10月11日至13日,在厦门大学EMBA的课堂上,杨杜讲授的《企业伦理》课程或许会让你茅塞顿开,找到突围之道。

  三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若要在这三天之内把自己半生所学倾囊相授,的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厦大EMBA的课堂上,们在三天之内学到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技巧,更是一种受益终身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师生互动以及分组讨论等授课方式,杨教授让在场的们明白了重塑商业以及经营,构建自身软实力的重要性。杨教授表示,这门课叫做“企业伦理”,但它并不是传统的,也不是要那些上的,使他们变为;而是为了让那些本来就优秀的,那些现在或将来要负起企业管理重任的领导,能够将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和企业伦理标准联系起来进行决策,让企业能够“合德、、合规、合算、合心”。

  伦理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能够抵御,不去做我们有能力去做、有去做并且想去做的“不正当”之事。在杨教授看来,相对于其他资源,伦理是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如果运用好了的话,可能会成为比财务资本、物质资本更为有用、收效更高的资本之一。

  超一流的企业管理者懂得根据企业伦理做出抉择。对他而言,规则是用来防范的,而不是用来惩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能够从源头和制度加以防范,而不是只关注事后对他人的惩罚,前者是一种长效的机制,而后者不过是个权宜之计。然而,决策是个博弈链,任何一个决策都不是孤立的,往往牵一发而动,这就要求企业家能够三思而后行,遇事有三个以上办法,决策有第一优先原则,办事才有果断和魄力。处理伦理两难问题,一靠立场,二靠规则,三靠。对于重大问题、原则问题,企业领导者管理者要能够坚定不移,明明白白;面对突发问题、例外问题,也要能够冷静应变,不冲动,并做到相应的建章立制。

  在杨教授看来,企业伦理是调整企业内外关系的一种非正式规范,用于指导人们在经营管理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它是一种组织伦理,而不是普世价值和孔孟之道。”杨教授解释道。

  对此,美国经济伦理协会董事长戴维斯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简明的阐述:“企业制定伦理纲领的目的,不是要把变成,而是要对员工和社会明确企业所关注的问题,给员工和社会提示企业对他们的期望。”

  企业伦理和人文伦理有所不同。杨教授指出,企业管理者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就是因为没能将这两者分开。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在学习企业伦理之前,习社会伦理和人文伦理去看待、要求企业-----不站在企业的立场看待企业,自然也不能理解企业的伦理。

  一般来讲,人文伦理,如诚信、真实、公平等,是一般社会中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准则,并不能直接驱动企业的经济功能。然而,对于企业而言,追求利润才是企业的根本原则。所以,在企业中,还包括另外一种被企业所提倡的伦理,那就是企业伦理。相比于人文伦理,企业伦理并不容易辨认,它们往往是潜在的、默认的,但是却指导着员工的经济行为和组织规范,为企业的利益群体和顾客带来价值或利益。“在决定我们是什么人和如何生活时,人文伦理起着更大的作用。而企业伦理却不能离开功利性,它包含创新、改进、有效、成长、持续、激励、合作等要素。”杨教授总结道,“当人文伦理和企业伦理发生矛盾时,我们企业家或许必须承认企业伦理要优先于人文伦理,否则我们将陷入两难之中,梦见老虎咬人并将影响企业的和成长。”

  杨教授还进一步把企业伦理分为组织伦理、个理和职业伦理三个方面,并指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伦理要求,所遵循的核心伦理可以有所不同。对于一个个体老板而言,最重要的是遵守作为一个人的伦理准则,其次要求的才是他的职业伦理和组织伦理;对于一个律师、医生或者会计师而言,最重要的则是职业伦理;在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必须时刻强烈地意识到组织伦理的重要性,但同时不可忽视职业伦理和个理。

  随着企业的成长和精英人群的加入,企业在社会上的分量加重,人们对企业的评价也就越来越多了。企业本身也就像一个人一样具有了自己的形象、风格、个性和追求,并开始影响社会。

  实际上,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企业似乎生来就是“性本恶”的。一直以来,国际上的“反伦理”案例也层出不穷:日本1997年就有12家知名企业因被以,招致45人被。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工厂毒气泄漏,造成2500人死亡,30万人中毒……。

  今天的企业实际上在一个“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功不抵过”的之中,这种使企业领导管理者不得不去关注企业声誉、的形象,不得不去分析处理所有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然而,企业的核心问题和本质是“活着”并且“成长(好好活着)”,而不是面子。所以,企业不能够“死要面子活”,当企业的名和利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先“利”后“名”。归根结底,伦理是企业的基础,是其手段,而不是企业的目标。有时候,换个角度看企业的“面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说到底,企业伦理也没有那么玄乎。两难决策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就靠你心中的那杆称来衡量是与非,这个是与非的标准就是你的伦理观。人人爱权,那就取之有道,分之有道;人人爱财,那就获之有道,舍之有道;人人爱名,那就得之有道,淡之有道。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而言,在企业决策中兼顾效益与伦理,在职业生涯中兼顾名利与品德——这是一个有所兼顾,有舍有得的过程。

  连续高速成长的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个奇迹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扰。于是,我们想起了印第安人的那句老话: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停一下,让灵魂跟上来。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概莫能外——企业发展太快,管理就受不了,产品质量就出问题;企业竞争过度,财务就承受不了,恶性竞争就难以避免;经济发展太快,就承受不了,污染事故就层出不穷;工作压力太大,身体就承受不了,心脏心态就出问题。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带来风暴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让我们的脑袋能够冷静下来,思考一界,反思一下自己。

  回顾国际大企业近20年的历史,基于大量的实例和数据,杨教授做了一个俏皮的对比,来表明过去我们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比存在的不足:我们是工人,他们是客户;我们是员工,他们是老板;我们是学生,他们是老师,我们是选手,他们是裁判。基于这样的困境,杨教授指出,企业的成长之道在于,做一个超一流的企业,针对全局制定规则:我们要学会做客户,会消费,扩内需;学会做老板,会管理,建组织;学会做老师,会宣传,树品牌;学会做裁判,会布局,定规则。

  未来的究竟该如何走?无论你是激愤、还是糊涂,杨教授,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都应该超越赚钱思维,形成战略思维,争取创造规则、制定标准、广交朋友、缔结联盟、公开战略并且隐蔽战术。强者讲战略,弱者讲计策;大公司讲战略布局;小公司讲计策执行;用于合作的是战略,用于竞争的是计策。华为公司“永不进入信息服务”、海尔的“品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数一数二”,都是一种战略。

  杨教授进一步以车为喻,来说明不同国家的战略特色:日本人是电车文化,具性思考、持续改善、零缺陷、高效、可走可停等特点,但偏出轨道时候就容易出问题;美国人是汽车文化,基本靠公,比轨道更一些,喜欢创新,可走可停,灵活转弯,对他们而言,交规和守则很重要;中国人是自行车文化,可以没有轨道,懂得权变思考,、随时调整,但要保持一定速度;英国人是马车文化,有品位,固执,讲究历史传统和绅士风度。

  杨教授还详细分析了中国著名的华为公司由创业到成长,由企业文化建设到企业伦理建设的历程。从中国企业到国际企业再到世界企业,大概每隔7-8年为一个周期,华为经历了英雄主义时期,管理主义时期,流程化、职业化时期以及全球化、持续奋斗四个时期,每一次变革与淘汰的结果是,留下了对公司忠诚而又能干的人才。杨杜教授以此为例,来说明面对人员的流动和的不确定性时,制度与文化的确定性是多么的重要。华为持续管理变革的成功,离不开其对企业伦理建设的重视。

  海尔张瑞敏认为,总裁的最高境界就是靠来指挥——他的部下不知道他的存在,可都会按照他的意图去行事。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在华为公司,最无所事事、最不管具体事情,最不干预事情,最不抓权的就是他自己——为大家发展创造,让人家奋斗。

  无论是海尔张瑞敏,还是通用韦尔奇,抑或是华为任正非,他们的话都传达出了一个共同的,那就是:超一流管理者的工作在于为别人创造成功的——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梳理企业的伦理观念,并且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

  所谓领导,就是,让人常做梦,让人有钱赚,让人有活干,让人有成就感。杨教授以韩剧为例,分享了自己看韩剧的:韩剧之所以很有人气,就是它能够让看韩剧的人感觉自己比剧中人物聪明——那点儿事自己早就明白了,但剧中人还傻呵呵地。

  然而,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并不容易,没有坚定的企业文化伦理和严格的企业制度配合,再有的人也很难挡住各种。人非圣贤,获利具有普遍性,但关键是要知道为谁赚钱和如何赚钱的问题。有效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把运气结合于公司战略,将感情融入于伦理文化,使文化渗透于机制制度,让制度公开于阳光之下。

  杨教授认为,财富、和名誉,就好比是一个鼎的三只足,得“一足”而成就,贪“三足”则易败。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能够做到让他人分享持有另外“两足”。如果富有之人垂涎于;如果之人于财富,组织或个人就很有可能变成仅有两只足的鼎,很容易倒塌。实际上,聪明务实如牛根生者,也没能抵御住“三足”的,既想要利,又想要名,成了企业家中的“”楷模,结果把自己搞得有些灰头土脸。

  做企业家确实不容易。一方面,他要懂得如何正确处理“理斗”的关系,又要懂得“争”的技巧。前者是组织中“舍”的艺术,有所得,有所舍,即不与下级、不与员工争利、不与同级争功、不与上级争名、不与客户争理、不与同行争斗;后者是企业的正当竞争,包括公开的规则、公平的机会、的结果、阳光的手段以及愿争服输。做家可能需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做职业化的企业家,就要“你事、我事,他人事,事事分清”了。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