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搜韵网站、微信或微博,点击进入平台,就能看到这个信息平台呈现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随意点开地图总览中的红点,便可看到哪些诗人、词人曾在此停留、留下的篇章。从诗人列表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其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线图,点击线图中的任何一个地名,便能看到诗人在这里生活的时段,留下的作品。例如诗人韩愈出生于西安,在他一生的行迹图中,51岁那年担任潮州刺史,并在当地写有诗作《答柳柳州食虾蟆》。
如果给你一张中国地图,能呈现135位唐宋诗词名家一生的行迹,他们何时何地写下了哪些诗文,他们的一生又历经了哪些起伏,会不会让热爱古典文学的你爱不释手?23日起,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主持牵头,与搜韵诗词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仅两天时间,网络点击量就累计达到220万次。
登陆搜韵网站、微信或微博,点击进入平台,就能看到这个信息平台呈现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随意点开地图总览中的红点,便可看到哪些诗人、词人曾在此停留、留下的篇章。从诗人列表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其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线图,点击线图中的任何一个地名,便能看到诗人在这里生活的时段,留下的作品。例如诗人韩愈出生于西安,在他一生的行迹图中,51岁那年担任潮州刺史,并在当地写有诗作《答柳柳州食虾蟆》。
昨天下午,武汉晚报记者联系上王兆鹏老师时,他正坐在电脑前整理着即将在信息平台上线的资料数据。“目前,大家在平台上看到的诗人、词人资料信息只是一小部分,后续我们会上传500位唐宋文学家的资料,预计在今年年底,大家在平台上能查看到千位文学家的资料、作品。”
这个信息平台的打造始于2012年,当时被列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前后参与该项目资料搜集、整理、研究、编写的学者、博士生多达百余人。
“起初我想打造这样一个平台是为了方便教学和研究。”王兆鹏说,我们做研究时常需要查阅某位文学家的年谱,通过翻看地图了解其生平,工作量巨大。 “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数据库,大家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诗人、词人的生平和行走轨迹,连中小学的古典诗词教学也可以使用这个信息平台,很方便。”
在文学研究中,作家年谱是以时间为轴线的,而他们行走轨迹的空间轴线则需要研究者自己查找资料,如有不注意则会出错。“这张地图的最大亮点就是打通了时空维度。”王兆鹏回忆说,曾有学者在日本时提到某位诗人的生平行迹就闹出笑话,因为他提到诗人在短时间内的停留地点相隔千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平台数据整理中,并非每一位文学家都有现成的年谱可查,《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连传记资料都没有,其他如黄庭坚的晚辈黄次山、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朱熹的父亲朱松等人,都需要团队从诗集、文集、历史资料等碎片化信息中整理出年谱。
这个信息平台,已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王兆鹏透露,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项目组,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