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SISU ┆【人物】重阳追忆 见贤思齐:方重先生与英华人文传统

※发布时间:2018-7-16 17:38: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编者按: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并序》中的诗前小序有言:“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乔叟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比较文学学者、上外英语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方重先生114周年诞辰。

  方重,1902年重阳节出生于安徽芜湖,因此得名“重”。1923年,从大学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1926年,方重获得美国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硕士学位。五年之后,他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57年,在经历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几次调整调任之后,方重先生完成最后一次院系调整任务,来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任西语系主任,与章振邦、杨小石等人,组织筹建上外的英语学科,筚蓝缕,开创基业。1986年,先生受命成为上外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竭尽人生最后的三十四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外语人才。

  1925年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年刊”上载有此幅照片,为1921-1925年中国学生俱乐部全体的合影。自下而上第二排左三为方重先生。

  作为学者,方重先生一生矢志不移,在乔叟研究领域取得举止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兢兢业业,为上外独具特色的英语教学传统的建立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不仅向中国读者译介乔叟、莎士比亚,还致力于向读者译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重先生的一生能在上述三个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源于他高雅的学术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挚的民族自豪感。

  最感人至深的是方重先生始终坚守着的爱国情怀。学习和从事外文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中国学生和学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短板,是对本国的灿烂文化、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这个方面,方重先生为后来的学者做出了一个榜样。先生在上世纪 20年代留学美国学习英美文学,但他的博士论文和他第一篇用中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却是“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文中,他对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透彻理解和精辟的见解,对 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文学详尽的梳理和极具见地的分析,以及对所论所述的精辟断言跃然纸上。其间洋溢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眼前一亮,并为之振奋。

  教学方面,方重先生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博雅之士、通才教育”的。他主张外语专业应注重将人类优秀文化通过知识传授、熏陶及自身实践,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为此,英语系的课程设置上,中外的文、史、哲的课程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师生阅读经典,从中汲取营养;提倡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重先生担任上外西语系主任、英语系主任期间,英语学科涌现了大量的名师学者,例如许天福、陆佩弦、侯维瑞、董任坚、章振邦、杨小石、李观仪、秦小孟、聂振雄等。

  在文学研究领域,方重先生自觉地以一个新中国知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在有关“乔叟创作生涯三个阶段”的重新评价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获得了国内外乔叟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如今,我国学者在外语教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基于其历史和文化建立起来的学术研究体系正大规模地引入国内。在这种形势下,重温方重先生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和为师之道,对于我们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一个中国学者、教育工作者的本色,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已成为了上外人的符号。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设立“方重翻译”,院长查明建教授还亲自赋诗《我们的方重》,在每年的颁典礼上朗诵。学术之,道阻且长。有幸在此重阳时节,能重温老院长方重先生的人文情怀。有此引人,上外人虽任重道远,却一往无前。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