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用创作传递一份文学心意

※发布时间:2020-1-4 10:31:4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司马南近况上海“光的空间”书店里,双雪涛带着新书《猎人》与作家们展开对话。每次参加文学分享会,双雪涛总是无保留地道出对文学的理解和习惯。正如《猎人》的序言:“文学不可能站在爱的,即使站过去,也是因为爱的缘故”,他觉得写小说的人是有爱意的。

  或许,这就是双雪涛心中的文学。他出生于沈阳铁西区,“在东北生活了30年,天生就决定了我写东西大部分都与东北相关,我是被选择、被推到一个素材充满东北意味的写作者的角色中来的。”

  从《平原上的摩西》《聋哑时代》《飞行家》到《翅鬼》《猎人》,9年来,双雪涛连续用作品定义了自己的文学坐标。虽然笔耕不辍,他却自嘲道:“数量比我想象得少,时间也比较漫长。计划一个月写篇一万字左右的文章,但到了年底摇晃一下,袋子里却几无声响。”

  谈到阅读,双雪涛认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我不去判断其好坏,因为它伴随我的时间过长,已无法用功利的视角去评价。阅读会使我平静下来,我时常焦躁,大多是因为心烦而无法阅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习惯,甚至是癖好。双雪涛说自己尤其爱折页,“这可能是对书的品相的一种,可是难改,还是给很多书留下了伤痕。有些艰涩些的书,我会用笔划线,偶尔在旁边写几下,可能跟书的内容没什么关系,只是想写几个字。”在双雪涛的阅读世界中,“书读了不少,有些已经忘了”,但他还是有印象深刻的几本,比如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集和弗洛伊德的作品。

  这些年,双雪涛大部分时间在生活,有时也满世界“飞”,把他的文学观念传递到足之所至。正在筹备的同名电影《平原上的摩西》似乎印证了这些,也把双雪涛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远方不远,天明时看太阳,暗夜里听通行者的脚步声。”

  

关键词:文学定义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