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当代新艺术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2-3-15 13:19:18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新艺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及论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理查德·豪厄尔斯认为其原因在于:“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是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的定义还待解决。”20世纪初期,新技术和复合材料的出现与普及,拓宽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为新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新艺术的发展不断地融入高科技元素,包括人工智能的介入。

  考察近年国际展览与项发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当代国际权威展览中,新艺术作品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英国“特纳”(Turner Prize)为例,近年来的获作品中,以新为艺术创作手段的作品,尤其是Video(视频)艺术作品的数量逐年上升。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也更加、深刻、耐人寻味,更具艺术表现力。

  “特纳”(也译作“透纳”)作为权威性国际艺术项之一,具有艺术界时代风向标的意义。“特纳”是以18-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的名字命名、由英国泰特美术馆主办的当代艺术展览,自1984年创立。

  “特纳”之所以有影响力,除了前沿性之外,争议性也是一大看点。其中,最重要的争议来自于艺术作品本身。每年的“特纳”展览都会引起社会和的激烈讨论。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尤其新、新材料元素的逐渐增多,使得这些艺术作品带给观者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外,还有对艺术观念的解构和大众审美标准的挑战。面对这些形式上、媒介上、材料上焕然一新的艺术作品,有人认为是进步,也有人认为荒诞不羁。2018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特纳”作品展的入口处,放置了一个留言板,写满了观众的观展感受。“特纳”不惧蜚语,始终站在艺术的前沿,以超越时代的高水准去筛选入围作品。

  据统计,近20年的“特纳”获作品中,新艺术作品共11件,占比55%,具有上升趋势。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表达方式及内涵观念方面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2018年特纳得主夏洛特·普罗哲凭借iPhone手机拍摄的苏格兰乡村酷儿经历影片Bridgit脱颖而出。作品运用动态影像、雕塑、写作和表演等多种和艺术表达方式,探讨关于酷儿的身份认同、景观、语言技术和时间等问题。作品通过对私人生活片段、非线性碎片化剪辑、撰写画外音等艺术处理,对酷儿的身份进行描述,体现出强烈的自传色彩。

  新艺术的发展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技术到如今对便携式多设备的运用,艺术家不断地将最新的科技媒介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突出表现了新艺术的时代性。新艺术始终时代的步伐,还与最新的魏伶优人工智能联姻。这种智能化发展,令其他艺术形式望尘莫及。

  当代大众媒介即互联网的普及,使艺术的更便捷。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了解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沿、趋势等,同时信息的高速也拓展了大众的视野,提高了大众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强大的数据库使人们可以任意筛选艺术资讯,实现云端艺术资源共享。

  新艺术运用先进的科技,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者融入到艺术中,逐渐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形式与内容上表现出的生活化,增强了观者对艺术的熟悉度、好感度和亲切感,使得观者在欣赏新艺术时,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与打动。例如,英国《卫报》评论员Adrian Searle曾评价2018年“特纳”展览为一场震撼的影像展览,作品中没有激烈轰动的场面和跌宕的故事情节,而是对日常生活片段的转换,但正是对这种细节的捕捉和处理,带给观者情感的触动和共鸣。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更成为了一种生活。

  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实现。为了使接受主体更好地理解艺术家要表达的意图,艺术家所探索的媒介、艺术形式、表现内容等因素开始向大活靠拢,利用现代技术、生活化形象等进行创作。这种艺术创作将增加参与者的浸入感与体验感,引起观者对作品背后深层次的反思。例如,2019年“特纳”获者声效艺术家劳伦斯·阿布·哈姆丹的艺术作品Walled Unwalled试图探索声音的作用。在他的作品当中,声音不仅是媒介,还是调查工具。作品探讨“集体声学无意识”与描述声音体验的困难之间的关系。

  当代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关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艺术也将发生大转变。新艺术正是将当代艺术的多趋势应用于创作当中,融合当代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新构建人们对世界的方式和对艺术的理解,为打破艺术和其他学科间的壁垒提供了突破口,与世界有了脉脉相通的联系。新艺术在当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时代性、性、包容性、先进性、社会性、生活化等。

  新艺术的多元性体现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通过对前沿技术的应用来体现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新艺术包容着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运用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美”的作品。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观念式数字意境展——《瑰丽·犹在境》(The Worlds of Splendors)以沉浸交互式、虚拟空间、装置艺术和表演艺术等多元化的方式来表现不一样的东方艺术,带给观者集视、听、触为一体的艺术盛宴。展览摄取经典作品《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中的东方意境,转换成三维效果,带观者体验到更加形象、的图境。

  新艺术走在时代的前列,具有鲜明的超越时代性特征。不断融入多种科技手段和形式,突破现有的艺术语言,其所带有的未知性和突破性是推动自身不断发展的内在特质。同时,新艺术运用的新科技手段所表现出的“数字化”和“虚拟化”,为艺术家拓宽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场域。在艺术作品和观者互动、互融式的联动作用下,虚拟和现实交互,正是未来艺术发展前进的方向。例如,在798的《十三场》艺术展览上,艺术家致力于突破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探索运用新科技所带来的艺术表达潜力,借新、影像、雕塑等艺术媒介的融合,为观者打造了不一样的。

  新艺术的艺术形象偏向日常生活,拉近艺术与观者的距离,使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所传递出的力量、慰藉和爱。当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程度与日俱增。艺术观念正深刻地影响、改变着艺术鉴赏主体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日本的丰岛美术馆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美术馆的印象,将建筑与周围生活融为一体,同时将当代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艺术作品中。这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艺术享受,更是心灵的栖息,是一种生活。

  新艺术通过多元化的媒介、手段,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形态固化特质,使得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不再受,比传统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延展了艺术自身及其与观者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实现了资源的跨界整合,从而能够更清晰、更透彻、更深刻地表达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艺术观念。社会学家阿多诺·豪泽尔曾说:“在某种条件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可以社会,可以诊断和医治社会的病害。”新艺术从各种视角不同程度地表达着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艺术总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或者超越时代,不断前行。当代新艺术所具有的充满不确定性、无限可能性甚至是虚幻性的弹性形式语言,正是其明显区别于传统架上艺术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

  新艺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面对当今社会的技术条件和创作,艺术家可以利用更多的手段进行创作,并对其不同的材料、形式进行组合或者融合,进而更好地表达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类的终极思考,这亦是当代新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新艺术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其重要支持力量。面对新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当始终以一种更的态度来面对。当代新艺术与科技技术之间日益密切的关系,可谓新艺术最明显的一种未来趋势。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代新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新艺术受制于科学技术手段,导致作品的艺术价值被一些外在的形式因素所冲淡;另外,科技手段的植入,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娱乐化,但同时也使艺术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缺乏艺术本身应该有的人、打动的温度与人文关怀。因此,对于科技与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辩证地分析;对于新艺术的未来发展,更不能过度依赖科技手段。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经验论视域下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9BA011)阶段性

  

关键词:艺术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