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际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解惑、授业,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那么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即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便成了“”。有的人认为,只要把考试取消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教育。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半,考试的确是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其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形式。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了而已,这种考试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将考试一,是从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并非科学的态度。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如何改进和提高呢?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成长。其实,发展个性,不是自流,不是放松对孩子的。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坏性格和坏习惯,不但要,而且要严管,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不能自流。按照社会主义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不主张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大家一起齐步走。是的,素质教育旨在“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但素质教育同时主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健康迅速地成长,不是学生成长的阻力而是动力,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里,将更加赋有创新,教育将会更加多、快、好地培养人才。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