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陶宏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十大差别

※发布时间:2018-11-9 6:10: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纹身的忌讳和讲究

  5月13日,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总顾问在华中师范大学作了一场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陶宏开指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十大差别,引发现场观众好评。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有很多差异,至少有以下十个。我以差异对比的形式分列于下——是优是劣,敬请诸位判断;孰此孰彼,仅供大家据实参照:

  传统的中国教育多以“听”的方式进行:高高在上的总是以教育者自居,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家长强使孩子好好听话,老师要求学生用心。长此以往,孩子失去思考能力,缺乏开拓创新。在美国,教育多按“想”的思开展:和孩子平等交流对话,引导、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注意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兴趣。家长伴随孩子一起成长,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中国的学生长时间地关在校园里和课堂内,每天十多个小时,他们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去学习。好不容易才回到家里,父母又给他们安排有培优、家教、练琴、教辅习题等,真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小学呢,都是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家庭作业又不多,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自主支配、发展。所以,那里的孩子很快乐。

  前者,是指单纯注重答案对错的教学模式,用唯一的标准答案评分定成败。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还往往促使学生们相互抄袭,导致弄虚作假的不良学风。后者,是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从步骤、过程中真正掌握要领和方法。老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促成自主的积极学习氛围。

  现在,我们这里不少的班上有七、八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具体进展状况。这必然妨碍公平教育的实现。因为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越多,老师越难对每个孩子尽到责任,尤其是后进的孩子得不到急需的关怀。而本书中所描述的二、三十个学生一个班的情景,的确很令人向往。这样的小班教学,使老师得以悉心地关照到每一个孩子,根据他们的不同特性和条件来因材施教。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古老传统,在中华大地上根深蒂固。在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家长都会一再地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孩子在课堂上乖乖的,就会被认为是好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大有作为吗?现在提倡“以人为本”,那学校应该是“以师为本”,还是“以生为本”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实际例子,可以从中归纳出答案来。

  为了更好地应试,我们的老师必须按照统一的课本施教,家长也配合着要孩子回来后按照课本复习和预习,不许孩子读“杂书”。其结果,孩子的知识面会相对狭隘,思也很难打开。在美国的小学里,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小图书角,孩子可以随意抽看,而且每周都要写读书报告。在周末,家长们带孩子去当地设立的社区图书馆,让孩子按着自己的喜好看书或借阅,帮助他们扩展视野。

  中国学校的一切安排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室基本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唯一空间。这种长年累月的封闭学习,既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又局限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本书作者的女儿在美国上学期间,经常有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回家后,孩子会饶有兴致地给妈妈讲述各种亲身的体会感受,或在博物馆、科技馆及郊外等地的有趣。这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安排,不但给了孩子很多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增长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见识。

  中国的课堂上强调循序渐进的体系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节一章的环环相扣,老师把理论和定律详详细细地给学生听。下课后就是大量的作业,学生们按照课本上的定律、公式、语法等去比照着做就行了,不用自己去作深刻的思考。美国的学校多用案例教,学生们对鲜活的实际事例进行分析讨论,让孩子们自己去探寻、发现、归纳其中规律性的精华。这样的课堂教学富有生动活泼的吸引力,同时促使了学生们思维潜能的不断开发。

  在很多国际性的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中国学生总能获得很多明晃晃的金牌。但直到现在为止,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还没有一个诺贝尔获者。这说明中国的教育方式主要着重于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使得莘莘学子们很会考试,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开拓和创新能力。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华裔移民,对这方面的感受颇深,她十分庆幸女儿能够在不同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记得2002年春,我从美国退休回到故乡武汉后,老同学和朋友们喜欢问我:“陶宏开,你在美国待了十八年,有什么感觉呀?”我很自然地回答他们:“总的感觉就是一个词——Naturalism,就是‘自然主义’的意思。特别是那里的教育,是自然地采用自然的教学模式,自然地遵守自然的规律和。”这样自然的教学方式很人性化,学生有很多的选择,没有太多太大的压力,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也出了很多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