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中教传媒智库行业分析报告:“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教育发展的共识与行动

※发布时间:2021-4-7 23:50:2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20年,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实践,加速推动了教育面向数字化的转型步伐。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促进数字化教育在“后疫情时代”持续深入发展,是教育系统和全社会高度关切的问题。

  日前,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基于腾讯企业微信平台举办了“数字化教育发展云端研讨会暨中小学数字化办学案例分享活动”。应邀参会的30多位不同领域专家、中小学校长和信息化教师,结合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案例、经验、模式以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并系统研判了“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形势、需求和任务。

  今年全国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在谈到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时指出,这是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场教育资源运动,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我国教育教学方式革新具有性意义。

  从不同地区和学校呈现的案例来看,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既是对我国持续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推动数字化教育纵深发展的一次大练兵。

  1.不同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基础,数字化教育对于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98.4%的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了网络接入,90.1%的中小学已拥有多教室,“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加教师超过1000万人次。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2020年2月17日正式开通后,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逐步攀升,覆盖各个省份,到5月11日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是为薄弱学校、边远农村地区、弱势家庭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不间断的学习机会。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把推动数字化教育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出“两个为主”:一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搭建本土化网络平台,让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二是以学生为主,通过“扶贫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下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疫情期间,西秀区还借助企业微信,搭建了局、校、家三端互通平台,并组建本土化直播团队制作课程资源,有效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为了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浙江以县(市)区为单位,由教育局负责,教研部门牵头,组织区内名优教师、教师分工微课、直播课,然后在区域网络平台上推送,各班任课教师主要负责督促学生在线学习以及作业批改和指导。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罗树庚说,这种做法得到家长们的夸赞,因为许多原本接触不到的优秀教师能通过网络被“请”到家里,让孩子们在疫情期间真正享受到丰盛的学习大餐,让薄弱学校和弱势家庭的孩子同样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使区域内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开展的居家学习满意度调查显示,全校1500多名学生、1500多名家长的满意度达到71%,而在同区域相对薄弱的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居家学习的满意度则更高。

  作为省会城市的优质学校,贵阳市环西小学在疫情期间主动担当,努力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多种模式,通过网络联动课堂,实现了多终端的直播互动,打通了空间,拓展了内容,把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下沉到省内薄弱地区和帮扶的学校,推动教育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环西小学校长农瑛说,“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教”,让偏远乡村的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省会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省城学校的学生身处同样的课堂,参与同样的教学互动,这样的“教育扶贫”更加精准有效。

  新疆伊宁市的一所高中因疫情停课后,紧急向腾讯企业微信求助。企业微信帮助学校快速搭起在线课堂,让高三年级及时启动网课,平稳地进入备考阶段。腾讯企业微信高级行业总监王琼在谈到这些实践案例时说,疫情期间企业微信服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助力一线城市“空中课堂”在偏远山区的传递,让偏远山区的师生也能用上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这让她第一次发现“数字化让教育公平离我们那么近”。

  2.数字化教育发展为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负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育“减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让教育系统内外都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发展为落实教育“减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带来了新的希望。具体而言,推动教育“减负”,需要有好的平台、资源、机制作支撑。

  在平台选择上,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实用、有效为原则,立足自身的主体需求,学会了在众多平台中选择或搭配,形成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陕西省宝鸡市实验小学采用的平台和工具有腾讯会议系统、企业微信、QQ群、微信群、钉钉以及希沃白板5。该校校长李晓萍表示,微信群和企业微信群主要以直播为主,线上教学、家长会都是在这两个平台上完成的;腾讯会议系统用来开展学科教师培训,钉钉用于教学管理,希沃白板5主要是满足学生直播学习和回放需要。广州市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有三个校区,分低、中、高三个级部,而且地处的区域也不同,但通过企业微信可缩短校区间的距离,视频会议、线上教学等都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实实在在减轻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元帅府小学副校长叶剑鸣表示,企业微信开发团队很优秀,他们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使得应用程序在实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调整和改进。

  在资源保障上,宝鸡市实验小学将陕西中小学“三类”教师优质教育资源、宝鸡市“空中课堂”等资源整合运用于教学。同时,统整学科内容,涵盖11个学科,分为“听闻天下、运动健身、学科实践、翰墨书香、成长课堂、温情陪伴”六大体系,尤其是心理健康、卫生防疫、体育小课堂等内容,很好缓解了学生思想焦虑、学习负担、家长管理压力等问题。科学、语文等学科以实践性、活动性为主进行教学,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整合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素材,设计了便于学生居家学习的课程内容,将传统静态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视听结合的动态教学,最大化再现了线下教学过程和场景,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在机制建设上,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创新重构,为推动教育“减负”提供机制保障。为了线上教学质量,湖南省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十分注重教师的分工与协作,将教师组成不同团队,进行精细分工,让每一位教师都有特定的角色分工,如信息技术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做资源整理人;熟悉教材的中年教师,负责编写学案,做主备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核心授课人;全体教师都是听课人和评课者等。这种精细分工只需要教师集中精力完成一堂课中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即可,实现了线上教学工作的“减负”。朝阳中学从深度教学和差异化教学入手,一方面,将线上教学和深度学习融合,发挥学习者之间的互助作用,打造班、组、群一体化的教学共同体;另一方面,将线上教学与差异化教学相融合,强化教师间的合作互助,打造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一体化的教学共同体。可以说,疫情中的教育教学团队建设,为落实教育“减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辽阳市在疫情期间努力做到“四个立足于”,即立足于有效组织,立足于有效学习,立足于难点答疑,立足于有效反馈,在成功应对疫情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区域和学校两级的教育管理效能。辽阳市教育局局长滕海燕说,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打破了办学的封闭性,突破了学校的传统边界,拉近了学校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先进校带动后进校、城市校带动农村校的共生关系,破解了农村校不便开展活动的难题,对全市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以三个“云”应用为抓手,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是“管理云”,主要包括教育综合指挥平台、教育系统办公网络以及义务教育招生系统。二是“服务云”,包括教务管理方面的移动教研平台、教师培训平台等,教学管理方面的区域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与提升平台、“西秀云课堂”等。三是“资源云”,包括资源库,如电子备课系统本地化资源等,以及自有IDC服务器和云端服务器,支持各级各学校搭建应用平台,共建资源,规范管理,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这三大“云”应用构成较为完备的区域数字化教育新样态,也标志着西秀区在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对于学校来说,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杭州市春晖小学,疫情期间开始面向课程开发、团队建设实行“双线混融”。为了做好服务保障,学校融合第三方智慧校园应用,打造络支撑,为各个部门、各个中心开发掌上的私人定务,目前已为校内6个部门、13个中心开发了60多项管理应用,基本实现了“所想即所得”。在无锡市育红小学,不同的信息化平台和工具为多校区一体化治理作出显著贡献。育红小学副校长钱耀刚说,视频会议成为各校区之间上情下达的重要渠道,“晓黑板”APP成为学校数据收集汇总的有效工具,腾讯云文档成为文档协作的贴心帮手。

  无锡市滨湖区努力构建基于网络和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撑机制,为疫情期间的教研活动和教师个人提供了有效保障。滨湖区通过搭建“滨湖教研网”,为全区教师提供了一个集教育研究、教师、教师考核、校长专业发展、教师分层培养、展示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各项应用模块有机联系,实现了数据存储与检索、记录与考核、深度应用与交流、分层提取与分析的衔接融通。区内每位教师在滨湖教研网上都拥有自己网络空间,他们称之为“第二办公室”。老师们平时在记录或上传课件、听课记录、论文、荣誉、、课题、竞赛、专著等信息,还可以互动交流,在相互学习和激荡同成长。

  杭州春晖小学以“微课程工坊”为抓手,谁主张谁牵头,从找队友、找资源开始,互为管理,互为执行,实现从“式培训”到“做中学”的转变。微课程开发,从学科需求出菜单,从个人兴趣选项目,同方向建团队,三审三校出产品,评价反馈磨精品。同时,把课程研发转变为教师同步培训的过程:一训思想引领,行动共识;二训平台使用,课程实操;三训互助沙龙,观点碰撞;四训三审三校,打造精品;五训产品联展,互学互比。这些做法有效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了教育教学效能,也激发了教师团队整体的课程研发意识。

  在疫情期间应急性的在线教学实践中,很多业界专家和学校管理者都在思考如何重构流程,如何优化结构,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落实“五育并举”,丝毫不放松全面育人的要求。学校以适性教育为定位,推进教学流程再造,构建了以“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教师答疑”为主要流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德育方面,一方面强化班会课德育主阵地作用,紧扣抗疫背景,发挥抗疫家长的资源优势,度对学生进行系列化、主题化教育;另一方面,定期向学生推送视频、图片、文字等德育课程资源。体育方面,每天安排20分钟的课间体育视频,由教师推送自己的八段锦、太极拳等系列化微课,并进行在线演示。美育方面,在定期上在线艺术课的同时,还注重开展学生“云音乐会”“云展览”等活动。劳动教育方面,推出以家务劳动为主体、以在线展示为评价方式的劳动教育模式。

  武汉六中致诚中学正在建设“自主·支持”线上学习共同体,即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以学习目标为指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教师导向与助学、家长引导与陪伴、同伴互助与激励”为自主支持策略,形成“前自主支持”“自主学习”“后自主支持”的协同学习链,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外部资源的支持;二是教师、家长、学习同伴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自主成长。致诚中学校长刘永胜说,线上教学是教学关系重塑、师生关系重构、家校责任重建、课程结构重组的重大契机,这些也是“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中学采用项目化学习,利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减少在线讲授知识的容量,增加在线检测、可触发性问答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卷星在线测试工具,形成数据分析图表,让知识掌握情况一览无余;采用微课视频,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

  重庆朝阳中学副校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易全勇博士总结了疫情期间的在线点:在教学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促进和监督,线下也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建设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策略上,自主学习能力既是线上学习成败的关键,也是线下学习成败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上,任何时候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在教育科研上,教师应有研究意识,以研究和问题的眼光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学校要注重科研型教师的培养。

  疫情期间,很多学校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保障线上教学实效的同时,也努力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交互融合,填补居家学习期间的课后教育“真空”。

  安徽霍山文峰学校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依托微信群、QQ群、班级小管家等信息技术手段,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各种学习交流群,帮助学校督促孩子遵守作息时间,按照学校要求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提出和要求,把亲子共成长作为生活中的重要课题。考虑到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很多家长因为延迟开工也在家留守,这是加强亲子关系、实践家庭教育的绝佳时间,学校要求教师在班级微信群定期发布家庭教育方法、亲子交流等文章,引导家长发挥榜样作用,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家庭。此外,还通过线上引导,让家长尽可能配合教师的线上教学,暂时承担起助教的角色。

  在湖北宜昌天问教育集团托管的五峰长乐坪中小学,学校为了促进疫情期间的家校合作,引导教师梳理原有,用码书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家长们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全方位地了解到孩子学习和成长情况,也增加了他们对班级、对学校的了解。在线上家长会上,老师们教家长们小视频,运用讯飞语记等新技术,一起制作孩子的成长档案。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该校先后制作了《我自己的书》《云端上的成长》等37本码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策划,一起学习新技术,一起制作改进,大家的智慧和在码书中得到综合体现,教育合力也就此形成。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以“居家五星好少年”评价为抓手,研究制定评比细则,指导、激励居家防疫期间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强追生活星、自追学习星、勇追体育星、勤追劳动星、乐追美誉星等系列荣誉和行为标准,引领着孩子们在长期的居家学习中多元而健康地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学利用企业微信的大数据年报功能,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各项数据纳入其中,包括34门选修课、拓展课、各种社会活动参与、图书借阅等方面的数据,对学生学习进行全时空、全学科、全活动的综合评价,并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形成大数据分析报告交给每一位学生。在疫情期间,这种综合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们的居家学习得到了更好的关注和激励。

  面向“后疫情时代”,如何让学校教育与线上教育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发挥各自优势,互补融合,创生新的、更加适应未来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系统谋划、稳步推进,也需要社会积极参与,共同迎接挑战。

  数字化教育的全面推进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一是信号基站建设。此次疫情就出部分地区基站覆盖仍然不足。在5G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基站做不到全覆盖,推进数字化教育就有可能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二是平台建设重复。目前,全国范围“三通两平台”建设初步完成,但各地仍然存在不少不可兼容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存在重复性建设及资源浪费问题。三是互联网教育企业针对教育行业的技术投入不足。在疫情期间使用的在线教学载体多为视频会议系统及网络社交平台,因形势急需,各企业一哄而上,各类应用APP雷同,且名目众多,缺少技术集成,不能有效满足教育应用需求。四是学校信息化经费保障不足。学校经费未充分考虑信息化及流量费用。针对弱势家庭终端设备购买、上网费用等方面的保障尚无,需要出台配套政策。

  《人民教育》总编辑余慧娟说,在线教育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样,也能照出学生、家长、专家等相关群体的信息技术素养。

  陕西省宝鸡市实验小学校长李晓萍说,今年的疫情告诉我们,数字化办学是方向,是刚需。从猝不及防到快速适应,能看出大多数教师具备良好的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但教师之间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水平差异很大。所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数字化教育实效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能不能推进社会公平,很大程度上跟人的信息化是有很大关系的。疫情期间,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不适应,在线直现各种“翻车”现象,提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培训;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网游、网络社交等问题,让我们看到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在线教育还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构建良好的互联网。提升数字化教育相关群体的信息素养,不能仅仅依靠培训,还需要建立信息社会的综合配套管理体系,这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职能范围,需要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过程中通盘考虑。

  疫情是对整个社会的,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教育如何发展,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如何解决,需要进行同步或超前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就人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从脑科学、认知学的角度,审慎研究网络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疫情期间,不少地方和学校反映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浙江某学校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学生的近视率是22%,但今年4月学生返校后上升到45%,是哪些因素导致学生近视率快速上升,需要尽快研究查明。另一方面,就互联网技术发展而言,需要育专业化的角度对现有的教育类网络平台、教学工具和软件进行整合,加强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运用研究,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撑下,不断提升在线学习的效能。此外,还需加强学生网络学习终端设备的研发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的教育应用场景,改变目前主要以手机和普通家用电脑为学习终端的状况。

  数字化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构成,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评价与管理两个问题,逐步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教育体系。未来的“教”与“学”将在互联之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精准算法建构全新形态,且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方向上,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全面成长,如何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成效,需要制定全新的评价标准体系。另一个挑战来自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目前,学校管理主要以面对面的直观方式为主,但放眼未来,在线教育将成为教育新常态,互联网应用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操作,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和重构也就在所难免。数字化教育的界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将全社会纳入一个超大的“泛教育系统”,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对学校、教育部门乃至都是重大挑战。

  新冠疫情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育系统内外高度关注数字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此次研讨,并结合业界观察和分析可见,“后疫情时代”的数字化教育发展将呈现4个方面趋势。

  疫情下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以生动的实践展现了科技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现实。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9日,全世界约有72.4%的学生都处于停课状态,但中国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在线教育实践,为疫情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性作出了突出贡献。从结果来看,这场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行动,在城乡同等、课程共享和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增进了教育公平,这也是“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教育发展的价值和优势所在。

  1.城乡同等。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大规模在线教育具备较好的实施条件,网络极大缩短了城乡间的沟通壁垒,使处于城乡不同状态下的学生都得到了顺畅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的条件。以高等教育为例,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了在线万教师在线万门次课程,其中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验课;参加在线亿人次。这意味着在线教育做到了全区域、全方位、全覆盖,有效消除了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2.课程共享。疫情期间,各地各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统筹调动本区域、本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不少地区以开设空中课堂、网络课堂等形式,将重点学校、名优教师的优秀课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全国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松获取免费的优质课程,与学校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形成互补效应,打破了名优学校和教育机构垄断优质资源的格局,极大推动了教育公平进程。

  3.资源互通。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消除教育行业内的沟壑壁垒。通过视频传输、课件、案例分享等方式,很多弱势家庭孩子得以获取原本无法接触到的信息知识,甚至能够免费获得原本不敢奢望的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同时,非优质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获益良多。很多教师把自己的上传到数字化平台上,不同地区、学校、学科的教师相互学习和借鉴,大大促进了教师群体的业务交流和专业发展。

  经历此次疫情大考,教育系统和全社会都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数字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促使学校、家庭、教育主管部门、企业等相关方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责任,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汇聚育人合力。

  1.学校教育价值被重新审视。随着在线教育跨时间、跨空间、可共享的优势被进一步放大,网络成为连接孤点的桥梁,一时间有不少人认为,学校将来会不复存在。但实践证明,教与学之间的边界会被打破和重构,课堂教学可以室转移到网上,但是孩子们渴望回到校园,人与人情感交流的“在场感”更有价值;教师渴望回到校园,面对面教学的“真实感”更显温情。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认识到,经过此次疫情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形态和功能需要被重新审视,未来学校教育和数字化教育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

  2.家庭教育责任趋向回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认为,数字化教育更需要家校合作。在线学习对很多青少年来说是一个人在战斗,主动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但绝不可让网络空间变成“管”地带。数字化教育提倡人人参与,家长、老师、孩子都是唱主角的,而不是老师唱独角戏。可见,“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将对广大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家庭教育在数字化教育时代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家长需要正视手机管理、习惯培养、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责任,长久以来弱化甚至缺失的家庭教育责任将逐渐回归。

  3.主体责任落实成为现实之需。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实践让地方和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推动数字化教育发展是和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地方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高铁刚认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强调的主体责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探索建立市场作用和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在此次研讨会上,数字化为教育全面赋能成为与会专家和校长们的共识。从不同地区和学校分享的案例来看,数字化在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正在成为新的驱动性力量。

  1.助力教育质量提升。无论是位居一线城市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还是地处祖国西部的乌鲁木齐市第40中学,无论是城市优质名校,还是偏远地区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在研讨会上呈现的案例都反映了在线教育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实际成效,以及面向未来的更大作用空间。湖南省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的校长文瑛颇有感慨地说,这次疫情虽然让人猝不及防,但我们积极投身应对。经过充分准备和及时调整,学校开设的网课听课率在95%以上,满意率也在90%以上。经过疫情的,老师们对未来教育的认知更加清晰和明确,全新的教育格局已经铺开,“互联网+”的教育新常态正在形成。

  2.推动落实学校“减负”。近年来,教育系统内外为学校和教师“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日常工作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一是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二是学校管理,包括学校各个条线事务、班级事务、家校合作事务等;三是教师,比如教师专业研究、校本培训、跨学校和地区的教师交流等。面对此次疫情危机,各地各校积极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手段,在确保学校管理、备课、教研、学生管理、家校合作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也为推进教育“减负”探索形成了许多具体径和业务模式。

  3.优化提升工作效率。“减负”与“增效”如何兼得,是很多教育管理者致力解决的问题。疫情期间,借助多样化的技术平台和工具,教育部门和学校在会议交流、任务安排、工作联络、信息处理和传递等方面有了更多智能化解决方案,从而使业务流程得到了高效整合,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作为一所多校区集团化学校,无锡市育红小学构建了“超享”资源管理系统,建有专门提供信息资源的功能室,通过网络输出了200余节由特级教师领衔的名师直播精品课,将优质教研资源、特色课程资源同步共享,极大地提升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让教研活动更有实效。

  腾讯企业微信高级行业总监王琼对数字化为教育全面赋能体验颇深。她表示,疫情期间感受到了线上授课这种模式实实在在地走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一是数字化让家长在教育中“归位”。教育数字化让家长深入参与到线上教学,与老师一起形成家校合力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数字化可以“让老师当回老师”。疫情让学校的数字化程度更高了,但也带来了新的负担,比如很多学校的师生因为很难使用统一的教学软件,频繁地在多个APP之间切换。一个企业微信APP,就解决了局校沟通、家校沟通所有问题,可以让老师们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学本身。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飞速发展,常规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学科课程受到了较大冲击。在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动中,数字化驱动的教育创新随处可见,超越学科、课堂和学校的各种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发展将在融合的方向上掀起创新热潮。

  1.学科融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对近18万名教师和180余万名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疫情时期在线教育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虽然分学科学习依然是主流,但是跨学科学习和非学科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出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见图1)。

  (图1:中国教科院课题组调研“在线.线上线下融合。中教传媒智库分析2020全国教育舆情发现,在线教育首次成为教育热点。会内会外充分认识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性意义,对推动线下线上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形成了高度共识。此次研讨会上,在线教育怎样更好地和学校教育融合,成为与会专家和校长们热议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需要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之间的协同式互补,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延续性互补,这是“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界融合。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学校的重要性,而数字化教育发展将打破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界限,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衔接融合,同时也会促进互联网教育服务产业的大发展。疫情期间,教育类互联网企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各种教学平台、在线课程、题库、线上、新型教学资源等应有尽有,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玉顺分析认为,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构是必然趋势,互联网教育行业支持教育体系重构的进程将大大加快,这也是受疫情影响加速呈现的全育生态。可以说,在界融合的方向上,与未来社会更加匹配的教学模式、学校样态和教育生态正在加快创生。

  (图2:疫情推动下的互联网教育生态及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发展,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玉顺提供)

  疫情之后,大规模在线教育不应该成为绝响,而应被视为在偶然之中加快到来的未来教育新起点。今后,如何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常态化深度融合,如何探索建立学校教育新形态,如何对教育公平、“减负”、学生身心健康等老问题提出新思,是“后疫情时代”教育系统和社会都要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的。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立了数字资源服务普及、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网络扶智工程攻坚、教育治理能力优化、百区千校万课引领、数字校园规范建设、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八大行动,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明确了政策依据,提供了顶层设计,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纲领性方案。

  不少地区和学校疫情期间的远程授课、在线教学只是简单地把“课堂”搬到了网上,将“满堂灌”变为“满网灌”,教学模式并未发生本质变化,这意味着针对在线教学的质量评价考核机制需要尽快建立;在部分偏远地区,师生还缺乏进行在线教学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这意味着在线教育的技术支撑还存在薄弱环节,课程资源还有待扩容;有调研显示,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在线学习近视率明显增加,还易产生“网络孤独感”,这意味着针对在线教育的情感、认知、生理机能等方面的伴生性、系统性研究亟待加强;各类技术企业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鱼龙混杂,这意味着在线教育平台和产品还缺少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这些也正是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过程中亟待攻坚和突破的痛点、难点问题。

  总的来看,就是要重点平衡好管控与市场调节、行政领导与专业引领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管理机制上,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相关科研机构和技术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类专业力量,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真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投入保障上,要创新思、协同推进,一方面,应针对疫情期间城乡之间在技术、资源、师资等方面显露的差距,推进在线教育改薄工程,保障教育信息化的起点公平;另一方面,应灵活实施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购买政策,创设更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更优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在教育上,要打好“课程建设、人员培训、试点示范”三位一体组合拳,加快构建适应网络时代、智能时代的新课程体系,系统性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从业人员的理论性、实操性培训,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学校的综合试验和专项试点,探索设立教育信息化“特区”,发挥其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的作用。

  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行动中,各类新兴技术企业各显其能、百花齐放,展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的技术优势和面对市场爆发性需求的应对能力。但师、学生、家长的应用反馈来看,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将“在线教学平台”视为“技术平台”的层面,面对教育用户的专业性需求和学生、家长的多元,往往手足无措,推出的在线教学平台只是“可用”,远未达到“活用、多用、智用、个性化运用”效果。这反映出互联网教育企业对不同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把握还不足,与教育行业的深层次对接还不够,面向教育的“用户思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中教传媒智库调研发现,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和亿万家庭,对“互联网+教育”有着广泛且多元的需求,市场空间极其广阔。比如,越来越多的地方教育部门希望建立能够打通局、校、家一体化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在教育决策管理、办公应用、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成长评价、家校合作等方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交互、智能的服务。因此,“后疫情时代”,各类互联网教育机构和技术企业应认真研究教育行业特点和需求,深入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反馈,做好教育产品的研发、优化和迭代,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一要做到深度融入。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而教育是“慢”的事业,有着不可更易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机构和技术企业要摒弃为“营利而营利”的过度市场行为,更多地立足教育行业发展和教育用户应用之需,强化与教育部门、学校的常态化互动合作,探索“校企合作、教企融通,共建共创、共进共享”等模式,把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各类教育用户,满足教育行业发展对新技术的深度需求。

  二要做到精准服务。在全方位对接教育的基础上,企业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运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强化“数据云”建设,发挥“无限联”优势,为教育用户开发互动性更好、智能化更高的产品,更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应用以及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提供更多可选的平台、资源和解决方案,让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都能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和益处。

  三要做到更多元供给。就未来教育而言,无论是在线学习,线上与线下融合,还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等方面,都是技术企业可以大有作为的教育地带。育的终端需求来看,一方面是“专”和“精”,另一方面是“全”和“融”,这就需要建设更加集成的“网络教育综合体”。在这个方向上,互联网教育企业不一定是平台和资源的开发者,也可以是具有专业、流量、品牌等其他优势的整合者。从目前市场供给侧来看,腾讯公司提出的“连接成就智慧教育——企业微育数字化方案”就是具有这种前景的行业初步解决方案。

  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疏离是普遍运用的基础条件。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和教师层面有意或无意识状态下的“径依赖”是实施在线教学并不断优化改进的最大阻力。在固有教育模式和实施径短期内无法扭转的情况下,如何厘清现场教学与在线教学的关系,如何架构基于网络直播、云端资源的课程教学新样态,如何重塑网络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应当成为“后疫情时代”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和实践的常规课题,由此真正从“应变”“蝶变”。

  可以预测,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在线教育、线上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随着信息技术和应用的深入发展,未来教育样态也许会发生性重构。但不管技术如何驱动,教育依然会一些规律。有学者指出,从课堂现场到线上教学,学校教育应当把握好四个“变与不变”:不变的教育目的与变化的教育形态、不变的教学内容与变化的表现形式、不变的课程标准与变化的课程资源、不变的师生情谊与变化的交流方式。当然,所谓“不变”也是相对的,从长远来看,学校教育变革力度一定会超出今天人们的想象。

  东哥格格

  一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要积极探索运用项目化学习、专题式教学、深度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发挥互联网的驱动和支撑作用,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型和迭代。互联网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可以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因此,在线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通过设置基于问题情境、具有较强挑战性和参与性的学习项目或主题,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重点培育知识获取能力、思维方式和思想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有广度和深度的学习。当前,高中新课调“大单元”“学习群”,这与在线教学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二是促进评价方式。教育的一大趋势,是要以过程性、交互式评价提升教学效能,而在线教学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程。因此,在今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实践中,教师应更多采用实时、互动、可视的评价与反馈,引导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采用微信打卡接龙、晒圈、评论、点赞等方式,对于提升在线教学效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看,越是简单、易用的平台和工具,越容易得到用户的青睐。

  三是推动教育生态重构。人们普遍相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最终打破学校围墙,使教育和学习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家长学校、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基于数据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和师资成长平台,这些探索使得学校教育越来越,家长和教育相关方得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教育全过程,对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教育满意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学校应加强与技术企业的对接,需求导向,整合构建基于新技术的“学科教研互联体”“课程资源共享云”“家校合育服务端”等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有效拓展延伸学校教育的场域和时空,真正以技术实现“共享”,为教育赋能。

  总体上看,“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扬长避短,扩大优势,常态信息化社会迭代更新、跨界发展、融合重构的潮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各项要求,创设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教学和学习空间,推动教育组织和教育生态重构,推进数字化教育的化和网络伦理建设,大力培育安全有序、健康清新、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部署,围绕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目标,加快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