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野生水生动物意识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3-15 13:18:53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摘要:当前,“美丽中国”建设正在进行,生态正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积极了解相关知识,主动参与相关实践。为了调查野生水生动物这一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程度,本团队组织和设计了一次调查活动。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对野生水生动物的认知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一定的实践意愿,但缺乏了解渠道。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起宣教责任,开展相关活动;大学生群体也要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对生态科普平台具有一定需求。当前设计开发的“识鱼”这一图像识别软件在科普知识和教育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使用前景。我们也希望有能力的企业和组织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目前,“美丽中国”建设正在进行。在渔业领域,长期以来,我国构建了以禁渔期、休渔期为中心的生态养护政策,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濒危野生水生动物加以,以生态平衡和维持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研立足于生态的背景之下,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分析其对野生水生动物的意识存在怎样的特征与问题。根据调研的情况,对增强大学生意识和完善我们的科普软件提供。

  本调查在资料收集上采用自填问卷法。调查员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行阅读和填答。由于疫情影响,我们采用网络调查法,通过“问卷网”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在问卷数据收集工作结束后,调查人员对数据进行了排查,防止出现乱答等无效问卷的情况。由于准备工作较充分和大量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本次数据收集进展顺利,共收集问卷144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44份。

  本次问卷共设计9个问题,主要包括了解程度、参与活动经历、相关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等方面。由于本团段开发设计了“识鱼”这一鱼类图像识别软件,故设置了软件使用意愿和的相关题目。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我们主要向身边的校友以及认识的他校同学发放了调卷。根据后台显示,本次问卷的回答者来自全国18个省份。其中,约有58%的同学为本校或类似的涉渔高校学子。涉渔高校由于自身学科特色,往往会开设与水产、生态相关课程。如本校就设有濒危海洋动物、海洋生物学等课程。但在非涉渔高校中,未开设生态相关课程的会相对更多一些。

  从评价的维度来说,选择极端的“完全不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占比较少,共计为16.67%。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有一定了解。为了更好调查了解程度,本次调查将如江豚、中华鲟等较有名的野生水生动物在选项中作为例子。从结果来说,选择“知道名称”约为“知道习性”的三倍。

  此外,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未参与过相关科普活动,超过4成受访者完全不知道我国水生自然区设置情况。

  受访者中,85%都表示发现周围有人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或者食用野生动物,会愿意加以劝阻或通知有关部门。8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与野生水生动物识别与科普相关的软件。

  本团队设计和开发了“识鱼”这一鱼类图像识别软件,希望拓展其在科普方向的应用。故设计了问题来了解大学生对科普软件的需求。

  在需求信息中,81%的受访者认为相关法律法规是必要的,69%的受访者认为条件和习惯是必要的,总体需求差别不是很大。此外,也有一些受访者提出对图片信息、基本辨别特征、相关研究论文、报告等需求。对于软件的优化,部分受访者也提出讨论区、推送科普视频、增强趣味性等可行性。

  1、大学生群体对野生水生动物的认知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一定的实践意愿,但缺乏了解渠道

  根据研究数据,大部分大学生对野生水生动物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为简单,往往是浏览新闻热点时看到一些珍稀鱼类的相关新闻留下的较为、简单的印象。虽然可能部分学子有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但付出实践的较少。这或许与相关科普活动开展频次少、覆盖度低有关。

  2、大学生群体对生态科普平台具有一定需求,“识鱼”软件在科普知识和教育教学上都有一定的使用前景

  食人蜥蜴

  我们开发“识鱼”这一软件的初衷,是希望可以帮助执法人员更快速、准确的辨别不认识的鱼类,为濒危鱼类的放生、养护、法律法规检索等提供技术支持。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这一软件的用户群体可以更丰富,故在本次调查中也设置了相关问题。从数据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在使用意愿和建言献策的热情上都是比较高的。

  从使用场景来看,除了常见的科育,鱼类分类学知识和濒危野生水生动物政策外,我们也认为像我校这类开设了许多有关于水生生物的课程的涉渔高校,相关专业的同学在出海实践和实验的过程中对辨别渔获物存在一定需求。这款软件会对其课程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为生态,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例如长江十年禁捕,配套设置了禁渔措施,禁渔期限。但这些政策的宣传、科普在高校并不常见。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同时进一步满足学子对生态知识的需求,高校应从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充分保障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即使涉渔高校,也应该设置相应的生态课程,为有这一方面兴趣爱好的同学有机会将兴趣转换为专业知识以及实际能力提供条件。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应该多举办相关的生态宣传活动,将其与活动、志愿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实践中学生的本领。

  此外,涉渔、涉农类高校具有较丰富的学科资源,也应该充当引领者的角色,积极分享科研以及一些生态的专业知识,运用多种方式,例如提供线上资源,网课、数据库等,将这些知识与更多学子共享,从而整体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丰富他们的视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虽然有想学习这些知识的愿望,但付诸实践的很少。大学生群体在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还较为欠缺。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时代在不停的变化,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在未来发展中,大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够在信息时代灵活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本领,这都取决于学生是都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由此可见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应当增强信息检索的意识与能力。

  当前,互联网上的科普类视频和文字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大学生群体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态知识,增强生态观念。同时,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了解国情,锻炼自己的本领。

  由于高校同学们对野生水生动物的了解程度较少,如果有相对应的科技手段能普及这样的知识,无疑是一项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本团队开发设计的“识鱼”APP是一款针对不常见的水生动物进行图像识别的软件。它能够通过拍照,识别出不常见水生动物的名称、习性,提供法律政策、救助方式等个性化信息服务。这款软件的应用场景比较广泛,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旅游、出海捕捞、教育教学等各个场景。

  但是,我们的力量还是很有限的。一方面,我们社会经验不足。作为大学生团队,我们的一些想法还不够成熟,即使有着一个美好的初衷,但在面临问题时缺乏自主调整、解决的能力。目前,我们的软件还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此外,经费紧张问题对该款软件的开发以及投入市场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我们相信,积极的市场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和良性竞争。所以对于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和相关组织,应当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加入到科普的队伍中,着“生态,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望,运用自己更成熟、更完备、更具竞争力的技术,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共同营造热爱自然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