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春考作文题特级教师有话说

※发布时间:2018-1-26 21:04: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昨天,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正式开考。上午语文科目结束后,市教育公布了作文题,并在试题公布后的第一时间里邀请了复旦大学张业松、曹杨二中王伟娟、浦东教发院胡根林、华师大一附中管维萍、上外附属浦外张彬等沪上部分学科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专家认为,春考的作文题越来越呈现出与夏考作文题一致的方向,具有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特征,体现出“目中有人,育在其中”的导向。

  今年春考作文题反映了客观的事物及社会不是以个人的和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的曲直自有和评价,不会因为个人的和找理由就能够改变,所以每个人做事情都应该这样的规律、遵循社会共同遵守的标准。

  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讨论的“礼”就是一种确定的、人们的规范。应该循礼而行,按照规范办事。“礼”的背后还体现出一个人的善良与。因此要阐述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如何符合对社会有利、对人民有利、对自己有利的观点。

  前几年的夏季高考题目都在讲一个辩证思维,如穿越沙漠和,而春季高考往往是要求对一个观点进行阐述,似乎已经固化了。希望未来的题目能有所变化,变才有生命力。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拓展学习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思考。

  这个题目非常宽泛,能让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但关键在于把握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原则。

  从这个作文题可以推演出,事物的发展有客观规律,即便是看上去再充足的理由都无法事情的。所以重点在于要服从真理、讲求诚信、不自以为是,不主观臆断。

  思辨类的题目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学生可以从人文、历史、、经济等各个领域来举例论证,比如历史上有许多“大奸似忠”的,巧言令色权倾一时,但其实很多理由都是,而历史的车轮勇往直前,最终证明了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同样,现在网络上有许多所谓的“公知大V”,其言论往往看似正确有理,也获得了网友们的支持,但实际上却有许多主观臆断的成分在内,这就需要人们用性思维去进行思辨,追寻和真理。

  第一句话是:“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反过来即命题老师希望对应出来的是,不要为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去找过多的理由,要正视缺陷和不完美,另一层意思是美好的东西本身就是美好的,不需要过度的包装,让他呈现出自己本身的美好就可以了。

  第二句话是:“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有其自己的属性特质,让它回归自然是最好的,不必为行为缺陷、不完美等找理由,也不必对本身优秀的事物、人物、事件过度包装和,让其回归自然,如同潺潺流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而然。用一颗诗意与安然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或事情,其它的顺其自然。

  因此,可以寻找三个不同的事件或者人物素材去论证这个观点。比如说这种“自然而然”就像是一棵树和一朵花或一株草,人面对风雨尚且可以有一间房子可以,但是花草树木是没有的,它是以自己的姿态去安然地迎接和享受人生风雨。并且在面对阳光的温暖和时,也不会特别的骄傲,用一种安然的心态去接受生命中的每一次掌声。此时花草树木就是一种做好自己、其他顺其自然的象征。同样,寻找有符合这种品质‘气质’品德的人的事件和材料,进文章形成观点就可以了。

  好的高考作文题,一定能体现以下几个特点:隐含育人功能、注重思维品质、生活积累、体现原则,而今年这一题,整体的感觉是:低与高的勾连,近与远的关照。

  先从命题特点来说。这里的“低”是指落点低。从“自身行为”起笔,关乎每一个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身行为”。落点很亲民,很接地气。但倘若因为这个低落点而让学生产生这次作文“很好写”的念头,恐怕就是错觉了。因为这个“低”是跟“高”相勾连的。完整地读完题目,不难发现,本题的思考点是颇高的——它关乎“个体行为与既定原则”关系的思考。这里的“近”,是指题目与考生的心理距离。“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一句,一下子拉近了题目与考生的距离,让人倍感亲近;而且题干表述简洁明了,没有阅读障碍。然而,再读下去,一个“然而”的转折,让你:切忌只顾近处,还得把目光投向“远方”——远方有周遭世界,有客观现实,有事实,有规律。只有将近与远相互关照,才能整体把握题意。

  落笔确实可以从自身行为出发,但千万不要囿于“自己”,因为题干中的“人们”一词是通指,是生命个体中的你我他,而非特指“我”。囿于“自己”,选材就可能捉襟见肘,落笔就可能就事论事,立意就可能“低开低走”。放眼四顾就不难发现,可以驰骋的空间其实很大——“谁”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充足的理由?这是怎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有充足的理由么?“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一定与“既定原则”相冲突么?如果冲突,到底是怎样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是否都需要解决?如果允许这样的冲突留存,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与合又在哪里?

  可以思考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些,而一旦你的思维启动,思打开,就可能勾连彼此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有话想说的、有材料支撑的、有现实针对性的思考点。比如说:意识与周遭世界、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肯定与现实担当、寻找理由与接近、与尊重事实……这样一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说得有角度、有思辨,更有对现实的观照,有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作文不仅是一次写作的过程,而是对自身的一次,对现实的一次扫瞄;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是一次考场的砥砺,一次的成长。实在是一件开心而难得的事!

  这是一个观点型(有人称之为“命意型”)材料作文题。试题给考生的材料是一个观点,考生必须根据这个观点来选择材料,用材料来诠释这个既定的立意。当然,正如试题所提示,可以“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如:不要为自己失范的行为寻找理由;人生是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的;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要尊重客观实际;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存在,自灭;看你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观其言,更要揆其行;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这些年上海卷春考作文题与夏考作文题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夏考连续五年(2011-2015年)观点型材料作文期间,春考连续四年(2013-2016年)命题作文。2016年、2017年夏考采用评论型(有人称之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2017年和2018年春考却沿用了观点型材料作文的形式。

  观点型材料作文,考生只能根据试题提供的观点,进行“扩写式”的阐述。而评论型材料作文,显然没有预设考生思想的判断,把价值观的选择和表述留给考生自己,思维的空间大得多,立意的范围宽得多,写作的角度多得多。